鄉村振興看青海|青海大湖之南 “畜”勢勃發啟新程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海南州),因地處青海湖之南而得名。在這裏高寒草地不僅(jin) 發揮著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功能,也是當地畜牧業(ye) 發展的基礎。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海南州廣袤草原上走出生態、生產(chan) 、生活共贏之路的孜孜探索,引人注目。
同德縣有機(良種)犛牛繁育示範園區(央廣網發 海南州委宣傳(chuan) 部供圖)
立夏過後,暖陽高照,草原泛綠。在海南州同德縣河北鄉(xiang) ,格什格生態畜牧業(ye) 專(zhuan) 業(ye) 合內(nei) ,理事長才旦準備將犛牛從(cong) 冬季牧場轉場到夏季草場。成群結隊地犛牛在圈舍周圍“撒歡”,場麵好不壯觀。
才旦祖輩以放牧為(wei) 生,這些年通過集中發展犛牛產(chan) 業(ye) ,日子逐漸過得殷實起來。去年,合作社劃入當地有機(良種)犛牛繁育示範園區,為(wei) 合作社轉型升級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在才旦的記憶中,幾十年前,因長期超載放牧、粗放管理和近親(qin) 繁殖等原因,犛牛生產(chan) 性能低下,到7歲才能出欄,還賣不上好價(jia) 錢,牧民的生活經常陷入困境。為(wei) 改變這一狀況,2012年,同德縣建立有機(良種)犛牛繁育示範園區,通過省畜牧專(zhuan) 家指導做提純複壯,使良種程度覆蓋到95%以上。
健碩的犛牛(央廣網發 海南州委宣傳(chuan) 部供圖)
以示範園區為(wei) 契機,十年間,同德縣在堅持中探索變化,在變化中創造新生活,目前全縣共有181個(ge) 合作社、141個(ge) 家庭牧場,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成了青海省重要的犛牛主產(chan) 區之一。
2018年,共和縣倒淌河鎮次汗達哇村東(dong) 周才讓一家生活迎來轉機,村上成立的尕海生態畜牧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正式運營,藏羊養(yang) 殖成為(wei) 產(chan) 業(ye) 發展重點。
次汗達哇村137戶354人全部入股合作社,藏羊、犛牛、耕地和草場也都折股量化,共入股草場2607公頃、耕地173公頃,東(dong) 周才讓的生活有了奔頭。2019年,次汗達哇村實現整村脫貧。去年,次汗達哇村人均收入達到1萬(wan) 餘(yu) 元。
午後的貴德縣常牧鎮都秀村豔陽高照,養(yang) 殖合作社負責人先巴紮西剛把牛群趕回牛棚,便開始忙著投喂飼料。
“合作社養(yang) 殖了200頭牛,輻射帶動了6戶牧民,去年每戶分紅兩(liang) 萬(wan) 元。”先巴紮西說著一口不太流利的普通話,臉上洋溢著豐(feng) 收的喜悅。
貴南縣萬(wan) 畝(mu) 油菜競鮮豔(央廣網發 海南州委宣傳(chuan) 部供圖)
常牧鎮擁有宜農(nong) 生產(chan) 的耕地資源,宜牧發展的草場基礎,具備糧食生產(chan) 功能區、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保護區、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優(you) 勢區,半農(nong) 半牧產(chan) 業(ye) 優(you) 勢突出。目前,常牧鎮牛羊存欄30萬(wan) 隻,擁有40多家養(yang) 殖合作社。
走進共和縣恰嘎畜牧業(ye) 有限公司的“水培牧草”種植大棚,一株株綠油油的牧草在奮力生長。
作為(wei) 以發展畜牧產(chan) 業(ye) 為(wei) 主的海南州,牧草質量的好壞對畜牧業(ye) 健康發展有著至關(guan) 重要的影響,而“水培牧草”卻如一劑良方,能夠緩解天然草場的壓力,為(wei) 養(yang) 殖牛羊和維護草畜平衡提供了新的方法。
公司總經理索南仁青說:“水培牧草可以減輕天然草場的放牧強度,把天然草場的載畜量控製在一個(ge) 平衡的範圍內(nei) ,這就通過種草養(yang) 畜、以草定畜保護了當地草場,從(cong) 而也就有效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畜牧業(ye) 發達不發達,就看草產(chan) 業(ye) 發達不發達。這些年,海南州堅持做大做強草產(chan) 業(ye) ,不斷培育生產(chan) 、加工、銷售為(wei) 一體(ti) 的草產(chan) 業(ye) 龍頭企業(ye) ,通過“種草養(yang) 畜、以草定畜、草畜聯動”的方式減輕天然草場的放牧強度,以此來保護天然草場。
藏羊高效養(yang) 殖(央廣網發 海南州委宣傳(chuan) 部供圖)
達傑是貴南縣的牧民,在他眼裏,藏羊是草原上的“珍珠”,也是牧民群眾(zhong) 增收的“寶貝”。
近年來,貴南縣依托“1210”藏羊發展模式(即:藏羊保種養(yang) 殖協會(hui) +2個(ge) 示範村+10個(ge) 合作社),形成“企業(ye) +合作社+牧戶+基地”的產(chan) 業(ye) 鏈,助力黑藏羊擴繁和牧民增收。目前,藏羊保種規模增加至2.4萬(wan) 隻,同比增長120%。
縱觀海南州的發展曆程,畜牧業(ye) 對振興(xing) 農(nong) 村牧區經濟,促進農(nong) 村牧區發展,提高農(nong) 牧民收入和精準扶貧等方麵發揮了巨大作用。作為(wei) 全省重要的農(nong) 畜產(chan) 品生產(chan) 基地,海南州犛牛、藏羊養(yang) 殖是最具潛力、最有發展前景的產(chan) 業(ye) 之一。
眼下,按照青海省政府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生態畜牧業(ye) 發展的戰略部署,海南州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充分利用高寒地域特征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ye) ,為(wei) 打造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輸出地貢獻著“海南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省共和縣成功入選全國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試點縣
記者從青海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近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入選全國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試點縣。[詳細] -
青海貴南:草原“黑珍珠”良種繁育助牧民增收
近年來,貴南縣依托“1210”黑藏羊發展模式(黑藏羊保種養殖協會+2個示範村+10個合作社),形成“企業+合作社+牧戶+基地”的產業鏈,助黑藏羊擴繁和牧民增收。[詳細] -
青海三江源草場:牛羊智能“簽到”牧民“雲端放牧”
夏格爾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以標準化犛牛養殖為主,自成立以來,逐步健全良種繁育體係,良種化率從78%提高到95%。2017年,養殖戶戶均分紅2.8萬元,到今年預計增長至4萬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