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祁連山國家公園大型生態紀錄片《黑頸鶴成長日記》在央視首映

發布時間:2022-06-06 16:08: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5日,祁連山國家公園首部大型生態紀錄片《黑頸鶴成長日記》將於(yu) 5日晚八時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紀錄頻道首映。這也是青海首部由本土攝影師獨立創作,完整記錄了野生黑頸鶴在祁連山國家公園濕地棲息生存的生態紀錄片。

  據悉,該片由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以青海省省鳥、祁連山重要旗艦物種黑頸鶴為(wei) 主題,與(yu)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祁連山自然保護協會(hui) 首席簽約攝影師張景元合作完成。


圖為(wei) 黑頸鶴。張景元 攝

  黑頸鶴是世界上最稀有、最珍貴的鶴類,目前,全世界僅(jin) 存1萬(wan) 餘(yu) 隻。黑頸鶴是中國青藏高原特有的高山珍禽,是唯一生活在高原的鶴,1990年被定為(wei) 青海省省鳥。

  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紀錄片《黑頸鶴成長日記》以棲息生存在祁連山國家公園濕地的一個(ge) 黑頸鶴家庭為(wei) 主角,真實記錄了雄鶴“高山”和雌鶴“夏雨”夫婦以及它們(men) 的兩(liang) 個(ge) 孩子“小雪”和“小雨”的成長故事。

  全片分為(wei) “遷徙回歸”、“交配孵卵”、“撫養(yang) 育雛”、“鍛煉成長”、“遷徙越冬”、“幕後花絮”六個(ge) 章節。本片旨在通過真實的記錄,以及現代科技技術與(yu) 電視藝術形式高度契合,以不同的視角和深度呈現國家公園生態之美,人與(yu) 自然之美,動物與(yu) 自然之美,用影像的力量傳(chuan) 播生態保護理念,為(wei) 國家公園動植物寶庫留存具有曆史意義(yi) 和科學價(jia) 值的珍貴影像檔案。

  每年初春時節,有近千隻黑頸鶴從(cong) 遙遠的西藏林芝喜馬拉雅河穀越冬地遷徙青海境內(nei) 的沼澤濕地、湖泊灘塗度過涼爽的夏日,在高原短暫的夏季完成交配、築巢、孵卵、育幼的生活過程。

  在過去的三年中,為(wei) 尋找合適的黑頸鶴拍攝對象,張景元帶著攝製組走遍了青海大多數濕地保護區,從(cong) 海拔3000米的青海湖畔到4500米的阿尼瑪卿雪山腳下,從(cong) 秀美的隆寶灘濕地到祁連山大草原,從(cong) 布哈河流域到昆侖(lun) 山戈壁,他們(men) 的足跡踏遍了黑頸鶴夏季棲息地的每個(ge) 角落。三年裏,他和黑頸鶴家庭一起經曆了它們(men) 生命中的關(guan) 鍵時刻,也親(qin) 眼目睹了它們(men) 如何直麵危機為(wei) 生存而戰;如何堅毅地抵禦自然的力量,以及它們(men) 為(wei) 生存而經曆的諸多磨難。


圖為(wei) 黑頸鶴夫婦以高聲合鳴的方式宣誓領地,威懾入侵者。張景元 攝

  攝影團隊克服環境和氣候帶來的種種困難和挑戰,拍攝“高山”“夏雨”一家以及它們(men) 鄰居的生活,捕捉更多的黑頸鶴生存細節,為(wei) 人們(men) 揭示了黑頸鶴的生存狀況、習(xi) 性、幼鶴成長經曆以及它們(men) 所生存的濕地生態環境等,感受它們(men) 生活和情感世界中的不易與(yu) 艱辛。

  拍攝中,導演和攝影師們(men) 一邊觀察熟悉黑頸鶴的生活習(xi) 性,一邊蹲守跟蹤記錄。在完全自然狀態下紀錄了這對黑頸鶴夫婦以和它們(men) 兩(liang) 個(ge) 孩子每一天的生活細節,與(yu) 它們(men) 一同度過長達230多天的拍攝時光。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