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守黃河源頭的“綠色戰士”
五月,平均海拔4500米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才開始慢慢“解凍”。
清晨,從(cong) 曲麻萊縣城出發,顛簸四個(ge) 小時後,終於(yu) 抵達麻多鄉(xiang) 郭洋村。這一路我們(men) 眼福不淺,野驢、狐狸、猞猁……以前隻在照片和屏幕上看到的“明星”,時不時就“露一下臉”。又經過一段沼澤路,終於(yu) 抵達目的地黃河正源——約古宗列。
在這片一望無際的淨土上,隻有一戶人家。屋頂上飄揚的五星紅旗在藍天雪山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鮮豔,一塊“黃河源頭第一哨”的石碑佇(zhu) 立在前。屋子的主人名叫格求,他是當地的民兵也是一名生態管護員,因而順理成章地成為(wei) 了黃河源頭和第一哨碑的守護者。
“當了第一哨的哨長,自然要做個(ge) 排頭兵。”格求認為(wei) 這是一份神聖的使命,哪怕無人監督,他每天也按部就班地工作,從(cong) 不鬆懈。房門後貼著的《工作計劃表》描繪出他一天的行動線:6:00起床,6:20至7:00吃飯,8:00至11:30開展生態巡護……上午、下午各巡邏一次。
與(yu) 格求同行在巡護路上,我們(men) 體(ti) 驗到了高寒缺氧環境中巡邏的不易,以平日裏在西寧散步的速度走了200多米,就開始“舉(ju) 步維艱”,不但氣喘還步伐沉重。而格求依然步履輕快,“我們(men) 家祖祖輩輩都在這裏,從(cong) 我記事起,爺爺和父親(qin) 就告訴我,大家能在這裏生存,都靠腳下的這片水域,下遊黃河兩(liang) 岸的人也都要靠這水生活,所以我們(men) 必須要保護好黃河源。”這些話在格求的心底紮了根,後來就成了他堅守黃河源頭的工作宗旨。
如今,格求每天都要在黃河源頭巡護數十公裏,並在小本子上記錄下野生動物出沒和活動、植被增減及長勢、冰川雪線有無變化等情況,整理後向相關(guan) 單位匯報。“當管護員之前,眼前的山水動植物都隻是風景,後來跟專(zhuan) 業(ye) 的老師學習(xi) 了記錄方法,才知道這一切都是科學研究的資料,能用來把生態環境保護得更好。”
順著格求手指的方向望去,可以看到山坡上長滿了各種低矮的灌木,每一種的名字他都叫得上來,甚至知道一些植物的學名和生長特點。格求說,從(cong) 事這個(ge) 職業(ye) 之前,他對家鄉(xiang) 生態地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並不清楚,也沒有想過一份工作會(hui) 給自己帶來別樣的人生經曆。
“小時候,我想長大了就像父輩那樣成為(wei) 一個(ge) 牧民,而現在每天在濕地、草原開展生態巡護、記錄實時影像、觀察野生動物蹤跡,工作教會(hui) 我科學地了解大自然,更明白了生態環境不但對人很重要,對植物、動物也很重要。”格求說,這些年黃河源頭的生態環境越變越好,野生動物種群不斷增加,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局麵已經很平常。
在這個(ge) 哨站獨自工作近10年,對格求來說,周圍的一切已成為(wei) 了他的夥(huo) 伴,讓他堅定地熱愛,用心地保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紮根黃河源頭(青春日記)
如果時光回到十幾年前,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安徽人,我從未想過自己會與茫茫草原、巍巍雪山結緣,更不會想到會在海拔4300米的黃河源頭紮根。[詳細] -
解鎖黃河源頭的“生態密碼”
現今的曲麻萊解鎖了屬於自己的“生態密碼”,冰川溪流純淨無瑕,飛禽走獸歡快依然,草場綠悠牛羊成群,生態係統整體穩定,環境質量持續向好。[詳細] -
黃河源頭寒冬特巡 隻為守護萬家燈火
數九寒天,距離瑪多“5.22”7.4級地震已過去大半年。起於瑪多330千伏開關站,止於玉樹330千伏變電站的330千伏瑪玉線也迎來了震後的第一個寒冬。[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