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0米高原上的動植物,在他的相機裏頻頻“出鏡”
2022年4月1日,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縣,生態環保誌願者才項南加正在拍攝黑頸鶴。王豔 攝
夕陽西下,大風肆虐。49歲的才項南加係上圍巾趕忙下車,從(cong) 後備箱包裹嚴(yan) 實的毛毯裏拿出相機和三腳架,稍做調試後,便扛著裝備三步並作兩(liang) 步地趕往200米外的一片濕地。“趕緊去看看,兩(liang) 隻黑頸鶴在喝水呢!”他說。
才項南加是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河南縣”)的一名生態環保誌願者。2012年起,他利用工作之餘(yu) 監測並研究河南縣野生動植物情況,記錄當地生態變化。
10年來,才項南加用鏡頭記錄著充滿詩意的家鄉(xiang) 。
與(yu) 雪豹的不解之緣
河南縣地處三江源腹地、黃河上遊第一灣,黃河及其一級支流洮河、澤曲河等穿境而過,生態地位十分重要。
近年來,這片平均海拔超過3600米的廣袤土地上,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頻頻出現。“雪豹在哪裏歇息?哪兒(er) 能看到黑頸鶴?”問起這些,才項南加脫口而出,10年來的拍攝經曆在他的腦中建起了“生態數據庫”。
雪豹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生態係統完整性的重要標誌。但在2005年以前,青海三江源地區幾乎難尋雪豹蹤跡。
2012年,河南縣賽爾龍鄉(xiang) 的牧民發現一隻自然死亡的雪豹。這讓才項南加和同伴眼前一亮:“說明河南縣境內(nei) 適合雪豹棲息。”
為(wei) 了調查雪豹的生存狀態,他們(men) 在林業(ye) 主管部門支持下,啟動了雪豹調查監測工作。2013年10月,經過專(zhuan) 業(ye) 培訓後,才項南加等16名工作人員在吉崗山區布設了50台紅外相機。
被稱為(wei) “雪山之王”的雪豹,活動謹慎,蹤跡難尋。為(wei) 掌握雪豹出現的時間和區域,才項南加吃了不少苦頭。
才項南加花了兩(liang) 個(ge) 月時間調查發現,雪豹有很強的領地意識,活動後會(hui) 留下氣味標記領地,於(yu) 是和同伴們(men) 根據雪豹的活動軌跡布設好紅外相機。取回照片發現,隻拍到了雪豹的屁股,這“不完整”的照片卻是河南縣利用紅外相機第一次捕捉到成年雪豹的影像。
岩羊、馬麝、麅鹿、旱獺通常是雪豹的“美味”,這讓雪豹的行蹤有跡可循。“岩羊是監測雪豹的重要依據。河南縣岩羊種群數量多,繁殖更多,沒有雪豹生態鏈是難以平衡的。”才項南加說。
收獲經驗後,才項南加等人依據岩羊、馬麝等動物的活動區域,重新調整相機布設點位。曆時6個(ge) 月,2014年4月底,50台紅外相機記錄下16隻雪豹共83張照片。這為(wei) 河南縣境內(nei) 雪豹的分布區域、生存狀態、種群數量以及雪豹的行為(wei) 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此後,行蹤詭秘的“雪山之王”頻頻“出鏡”。與(yu) 雪豹的不解之緣,讓才項南加從(cong) 此踏上了生態環保誌願者之路。
“別人看著苦,我卻很享受”
為(wei) 了更好記錄生態環境,才項南加拿出積蓄購買(mai) 相機和鏡頭,翻看幾十頁的操作說明書(shu) ;上網觀看課程,掌握攝影技術;學習(xi) 動植物和鳥類專(zhuan) 業(ye) 知識,研究其形態特征和生活習(xi) 性……不斷地學,不斷地拍,“門外漢”也能變行家。
“哪裏發現新鳥種,我一定要去親(qin) 眼看看。”才項南加告訴記者,今年4月,河南縣優(you) 幹寧鎮荷日恒村和澤雄村出現“大黑鳥”身影。才項南加通過望遠鏡觀察,確定“大黑鳥”為(wei)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2012年隻有1隻,現在有8隻,每年都有黑鸛‘現身’,說明河南縣成了它的棲息地和繁殖地”。
周末早上5點是才項南加出門拍攝的固定時間。“太陽剛升起時光線最好,鳥兒(er) 這時會(hui) 喝水、洗澡,它們(men) 抬頭的瞬間我立馬就有精神了!”才項南加說。
拍攝常有驚險時刻。一年冬天,才項南加拍攝2隻大天鵝時,被3隻藏獒“圍攻”。“3隻藏獒衝(chong) 到我麵前,我拿起三腳架左甩右甩,堅持了半個(ge) 小時才趕走藏獒,累得連氣都喘不過來。”說起這段經曆,他興(xing) 奮地比劃著當時的姿勢,笑得前仰後合,眼裏都是光。“別人看著苦,我卻很享受。”才項南加說。
4月初,記者跟隨才項南加來到縣城旁的汙水處理廠。他提著幾十斤重的三腳架和照相機,快步走在海拔3600米的高原上,呼哧呼哧的喘氣聲不時傳(chuan) 來。
在距汙水處理廠不遠的濕地中,黑頸鶴時而低頭涉水覓食,時而遨遊天際。才項南加的鏡頭跟隨黑頸鶴移動,他轉過頭說:“汙水廠水排放達標,汙水變淨水,黑頸鶴才會(hui) 在這裏駐足!”
近年來,通過水環境汙染防治、洮河源國家濕地公園建設、草原沙化治理等措施,河南縣境內(nei) 的黃河及澤曲河、洮河水質達標率達到100%,空氣優(you) 良率達到95.1%,雪豹、黑頸鶴、馬麝、胡兀鷲等15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頻繁出現。
“生態好不好,野生動物說了算!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頻現河南縣,這就是對生態保護最好的回報。”才項南加說。
與(yu) 動植物結伴而行
10年來,才項南加行走在高山荒野間,潛入遠離人煙的寂靜深處,用鏡頭記錄下禿鷲、白尾海雕、獵隼等野生鳥類250餘(yu) 種,野生動物50多種,高原植物900餘(yu) 種。
各類飛禽走獸(shou) 都是才項南加的“老朋友”,他對它們(men) 了然於(yu) 心:“黑鸛雛鳥的身體(ti) 是棕色的、有斑點,成年黑鸛是黑色的,腹部和翅膀下是白色的,看起來黑白分明。”
說到激動處,才項南加掏出手機給記者看:“這是朱鵐,河南縣特有鳥種,像珊瑚般漂亮,河南縣約45%的土地上長著金露梅,朱鵐剛好就吃金露梅。”
“馬麝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我發現,一般來說它生活的區域不變、路線不變、廁所不變,用來撓癢癢的樹枝也不變,是再窮的地方也不走;馬鹿就不一樣,它是再好的地方也待不住,你說是不是很有趣?”
藍大翅鴝、灰頭鶇、翠鳥、草原雕……才項南加如數家珍,像行走的教科書(shu) 般,直觀展示出河南縣的生物多樣性。
近3年,才項南加的足跡遍布河南縣,用相機記錄下除禾本科外的900餘(yu) 種植物,再按照時間、地點整理歸納存檔。河南縣是青海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縣,才項南加準備和河南縣蒙藏醫院聯合出版《蒙旗草本》一書(shu) ,豐(feng) 富河南縣植物圖鑒,反映生態改善成效。
“蘭(lan) 科植物在植物中等級較高,之前青海記載有11種蘭(lan) 科植物,現在僅(jin) 河南縣就有20多種了,手掌參、斑葉蘭(lan) 、兜被蘭(lan) ……”才項南加說。
河南縣生物多樣性的圖景,既是大自然對這片土地的饋贈,也是最亮眼的生態底色。“趁著還能跑得動,我想再多做些事情,昆蟲、魚類這些還沒有記錄哩。”才項南加說。
采訪結束後的第二天,才項南加拿著電腦給記者拷貝了許多珍貴照片。電腦屏幕前閃過一幀幀畫麵,仿佛窺見河南縣的廣闊天地。
“和這些動植物結伴而行,讓我感覺自己是活生生的,記錄家鄉(xiang) 生態的路要不停地走下去。”才項南加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野生動物多了 生態環境好了
從事環保誌願活動20多年來,為了追蹤了解青藏高原野生動物的生態活動,我先後268次前往青海湖,25次走進三江源,15次遠赴可可西裏無人區,行程16萬多公裏。[詳細] -
生態管護員眼中的大美青海
一提到攝影“大片”,大家不免想到專業攝影家。但在青海,活躍著一批由農牧民組成的“生態攝影隊”,他們既是生態管護員也是野生動植物的記錄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