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四川省甘孜州瀘定縣推動鄉村加快“蝶變”

發布時間:2022-06-28 11:12:00來源: 四川日報


咱裏村一角。劉珊 攝

  6月21日,記者來到距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城15公裏的冷磧鎮桐子林村,抬頭隻見滿山的仙人掌。

  “這些仙人掌是桐子林村的致富‘密碼’。”冷磧鎮人大主席餘(yu) 濤說,該村利用荒山荒坡建成仙人掌基地約1000畝(mu) ,年產(chan) 仙桃(仙人掌果實)達1000噸,年產(chan) 值800餘(yu) 萬(wan) 元,人均增收6000餘(yu) 元。

  讓桐子林村村民舒心的不光是收入增長。走進村子,眼前是四通八達的整潔村道、房前屋後的飄香瓜果……這樣美麗(li) 的鄉(xiang) 村在瀘定越來越常見。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近年來,瀘定縣將產(chan) 業(ye) 發展與(yu) 鄉(xiang) 村建設同步推進,推動全域鄉(xiang) 村加快“蝶變”。

  產(chan) 業(ye) “因地製宜”要高質也要高效

  為(wei) 了推廣仙人掌種植,桐子林村通過“合作社+基地+農(nong) 戶”的模式,采取先建後補、以獎代補的方式鼓勵村民參與(yu) 。“每畝(mu) 補助150元。”餘(yu) 濤說。

  在瀘定,桐子林村的仙人掌產(chan) 業(ye) 並非“孤軍(jun) ”。近年來,瀘定縣因地製宜大力發展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將仙人掌產(chan) 業(ye) 納入《瀘定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截至目前,全縣仙人掌種植麵積達2萬(wan) 餘(yu) 畝(mu) ,年產(chan) 仙人掌果1.5萬(wan) 餘(yu) 噸,年產(chan) 值達9000餘(yu) 萬(wan) 元。

  這是近年來瀘定縣加快發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助力農(nong) 民實現家門口就業(ye) 的方向之一。

  同樣著力於(yu) 產(chan) 業(ye) ,瀘定縣興(xing) 隆鎮和平村探索出“以花養(yang) 蜂、以花留客、以蜂產(chan) 蜜、產(chan) 村相融、農(nong) 旅結合”的綠色循環發展模式,種起雪桃、花椒、核桃,配套發展貢嘎中蜂、豪豬、林下養(yang) 殖等。

  2020年,該村成功引進瀘定縣小魔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建立基地從(cong) 事藏紅花種植、加工、銷售工作。今年,基地擴種藏紅花至350畝(mu) 。“現基地藏紅花每畝(mu) 能產(chan) 幹花絲(si) 約1000克,按照每克售價(jia) 30—50元計算,去除成本,畝(mu) 均收入約為(wei) 14000元。”蒲江縣第六批對口支援工作隊隊員、興(xing) 隆鎮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徐鐳介紹。

  產(chan) 業(ye) 良性擴張,為(wei) 當地村民帶來越來越多的就業(ye) 機會(hui) 。徐鐳說,“2020年至2021年,該基地解決(jue) 穩定就業(ye) 23人,累計帶動周邊村民54戶,戶均增收約6000元。”

  鄉(xiang) 村“內(nei) 外兼修”要宜居也要宜業(ye)

  在瀘定縣瀘橋鎮咱裏村,成片的金絲(si) 皇菊正拔節生長。待秋冬時節,這裏會(hui) 綻放成一片美麗(li) 的花海。

  咱裏村曾是典型的缺水村。2005年,咱裏村搬遷至傘(san) 崗坪移民安置點。這裏緊鄰國道318線和此後建成通車的雅康高速,區位優(you) 勢逐步顯現。

  “咱裏村充分發揮基層黨(dang) 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以‘黨(dang) 建+’模式推動全村發展。”瀘橋鎮人大主席劉珊說,該村以“天路新村·幸福花海”項目為(wei) 契機,深入推進農(nong) 商文旅體(ti) 融合發展,全村簽約種植金絲(si) 皇菊150餘(yu) 畝(mu) ,2021年帶動輻射全縣種植700餘(yu) 畝(mu) ,實現畝(mu) 產(chan) 值8000—10000元,人均增收3000—5000元。

  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在刷新鄉(xiang) 村“顏值”的同時,也推動了“內(nei) 在氣質”的提升。近年來,咱裏村不斷完善安全飲水、道路硬化、村莊綠化、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得到跨越式發展。

  越來越多的瀘定鄉(xiang) 村正走上“內(nei) 外兼修”的道路。2021年,瀘定縣烹壩鎮沙灣村被確定為(wei) 瀘定市域治理示範點之一。該村以“治理+服務”為(wei) 思路,大力實施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工程”。

  2021年底,沙灣村基本完成移民安置點建設,建成移民安置房139棟,移民群眾(zhong) 安置率達97%;成立祥和民宿協會(hui) ,培育民宿124家,開辦農(nong) 家樂(le) 、特色餐飲5家。

  “接下來,瀘定還要繼續促進農(nong) 業(ye) 高質高效發展,打造鄉(xiang) 村宜居宜業(ye) ,書(shu) 寫(xie) 農(nong) 民富裕富足的新篇章。”瀘定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局長康霞說。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