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積極打造生態文化高地
“‘一帶一路’上,祁連山既是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重要的經濟文化交流匯集大通道。”近日,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生態文化工作會(hui) 議上,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副局長韓強向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學者匯報成果時介紹。
2017年國家公園試點啟動以來,青海省林業(ye) 和草原局、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以“生態文化高地”為(wei) 抓手,主動探索出開放、創新、共享的生態文化建設新模式,在祁連山生態文化資源挖掘、生態文化藝術創作、文化資源創意轉化等方麵開展了大量創新性、基礎性工作,廣大文藝工作者和媒體(ti) 記者用富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文藝精品和優(you) 秀作品記錄下高原上特有的生態文明圖景,“青海現象”美談不絕於(yu) 耳,生態文化建設已成為(wei) 祁連山國家公園建設發展的重要內(nei) 涵和行動載體(ti) 。
“生態文化的建設需要久久為(wei) 功,需要豐(feng) 富的吸收各個(ge) 方麵的營養(yang) 。祁連山有多元的文化和多民族特性,通過幾千年的融合發展,形成了祁連山獨特的文化。在生態文明新時代,在新的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裏,讓生態文化怎樣去繼承、傳(chuan) 承和發展,又要和國家公園實踐結合起來,在頂層設計上,要充分認識生態文化的主要根係,同時,又能把生態文化根係能夠融合起來讓它生長、發展,成為(wei) 生態文化的大樹,這也是我所期待和希望的。”清華大學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楊銳說。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物質文化遺產(chan) 類型豐(feng) 富,涵蓋古建築、古墓葬、古遺址、石窟寺及石刻和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等5種類型,共有134處。這裏有敦煌文化、河湟文化等深遠厚重的文明積澱,也有多民族相融共生的文化碰撞。同時,擁有阿柔逗曲、華熱藏族刺繡、浩門走馬、減棋等56項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
省林業(ye) 和草原局副局長鄧爾平表示,將全方位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汲取各方智慧,在共建國家公園生態文化高地的積極行動中充盈生態文化內(nei) 涵,為(wei) 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做出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水生態“體檢”報告出爐
調查結果顯示,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及周邊區域內河流和濕地總體水環境質量穩定保持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II類水平。[詳細] -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生態監測體係架構已基本形成
近年來,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穩步推進科研體係建設,進一步深化交流合作,係統實施各類科研監測項目。[詳細] -
氣象科研助力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監測站點建設
青海省氣象科研所日前派送工作人員趕赴祁連山國家公園,完成7個待建生態氣象站位置的確定工作,旨在為開展祁連山國家公園氣象監測與評估提供幫助。[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