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援青教師趙焱:十年三走支教路 播撒教育新希望
初見趙焱,他的一頭白發格外顯眼,剛過50歲,一多半的頭發已然花白。十年間,他的支教足跡覆蓋了新疆、西藏和青海,用自己的堅守為(wei) 當地孩子插上了夢想的翅膀。
趙焱是北京市延慶區第五中學的物理老師,2013年,當單位選派援疆教師時,趙焱沒有告訴家人,主動報了名。“我的父母、妻子都是老師,我從(cong) 小對教師這個(ge) 職業(ye) 就很向往,聽到消息,我特別想為(wei) 新疆的孩子們(men) 做些什麽(me) 。”遠赴千裏之外的新疆,妻子知道消息後也忍不住擔心。
在新疆,趙焱被派到和田縣第二中學教高一物理,支教期限一年。趙焱格外珍惜這一年時間,課堂上,他從(cong) 最基礎的知識講起,盡量將課程變得簡單通俗,在課堂之外,他注重讓孩子們(men) 養(yang) 成良好的學習(xi) 習(xi) 慣和生活習(xi) 慣。沒課的時候,趙焱一有時間就和當地老師交流學習(xi) ,了解班上每一位學生的情況,同時為(wei) 當地老師傳(chuan) 授新的教學理念。“你讓孩子們(men) 開闊了眼界,真希望能夠多來。”援疆期滿時,當地老師們(men) 格外不舍。
這是一張拚版照片:上圖為(wei) 2014年6月23日,趙焱(右)與(yu) 和田縣第二中學青年教師一起交流(新華網發 受訪對象供圖);下圖為(wei) 2022年3月31日,趙焱(左)在玉樹州教育局參加玉樹州高三備考會(hui) 。(新華網發 受訪對象供圖)
2017年,當單位選派援藏的老師時,趙焱再一次提交了報名表。“在新疆時間比較短,很多工作沒有開展,這次去西藏有兩(liang) 年時間,我想多做一些事情。”趙焱說。
在拉薩北京中學,趙焱和北京來的7位老師嚐試組團式援藏支教新模式,他給高二學生教授物理和通用技術課。課程枯燥,趙焱就想方設法增加趣味性,孩子們(men) 喜歡動手,他就多開設實驗課,實驗器材不夠,他就自己動手改造。慢慢的,孩子們(men) 對物理課的興(xing) 趣明顯提升。
課上有學生瞌睡了,就自己站起來聽課,中午吃完午飯,學生們(men) 又主動到操場背書(shu) ,趙焱一次次被這些可愛的孩子們(men) 打動。依托組團援藏優(you) 勢,籃球、足球、舞蹈、機器人設計……一係列課程陸續開設,孩子們(men) 設計的機器人參加全國大賽還拿了獎。
籃球賽一起玩,鍋莊舞一起跳,趙焱和學生們(men) 打成一片,就這樣,趙老師也成了孩子們(men) 口中的“老趙”。
也許是放不下對於(yu) 雪域高原的那份情懷,2021年,年近50歲的趙焱再次主動申請前往青海支教,為(wei) 期兩(liang) 年。
在平均海拔4200米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失眠、缺氧、心髒血液反流接踵而至,頭發也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白下去,趙焱常打趣:“以前體(ti) 檢,大部分指標都沒問題,現在體(ti) 檢,大多數指標都亮起了紅燈。”饒是如此,初到玉樹,趙焱還是沒有安排休息,3個(ge) 多月時間,他基本跑遍玉樹一市五縣,走訪教師近百人。
2021年10月15日,趙焱在玉樹州稱多縣教育調研途中,進行義(yi) 務教育階段考試分析。(新華網發 受訪者供圖)
在玉樹,趙焱主要在州教育局從(cong) 事教研工作。白天聽課調研,晚上開會(hui) 研討,他牽頭起草了一係列調研報告,係統梳理玉樹教育工作的短板,這是援青支教工作新的嚐試。“我們(men) 這次支教重點探討打造教研平台,以學科骨幹教師為(wei) 主,搭建學科框架,推動全州一個(ge) 標準教學,為(wei) 當地打造一支帶不走的教師隊伍。”趙焱說。
三赴偏遠艱苦地區支教,趙焱坦言對家裏人最為(wei) 虧(kui) 欠。去新疆時,女兒(er) 正在初三的關(guan) 鍵階段,在西藏時,女兒(er) 又度過了高考。很長一段時間,父女兩(liang) 人的交流總有隔閡,後來,女兒(er) 到西藏看到趙焱工作的環境時,父女倆(lia) 終於(yu) 打開了話匣,“那一瞬間感覺女兒(er) 長大了。”趙焱說。
十年支教路,青絲(si) 變白發。當初支教時教的一些孩子如今走上了工作崗位,選擇的正是教師職業(ye) ,現在還時常與(yu) 趙焱聯係,這讓他頗感欣慰。
今年,趙焱被評為(wei) 2021年度“北京榜樣·支援合作先鋒”的年度先鋒個(ge) 人。談及未來,趙焱希望,隻要自己身體(ti) 條件允許,還想爭(zheng) 取到更多地方去支教。“哪裏有需要我就去哪裏,看到孩子們(men) 渴求知識的眼睛,我希望我做的工作能為(wei) 他們(men) 打開通向新世界的一扇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上海援青教師丁誌偉:教書更要教“路”
回首來時路,丁誌偉認為自己有機會奮鬥在果洛是一件很榮幸的事情。為果洛的教育事業,為藏族的孩子們貢獻自己的一縷微光,三年來,他始終站在高原守望這片純潔的星月天堂。[詳細] -
天津援青:“組團式”教育幫扶打造“帶不走”的教師隊伍
在黃南州中學和黃南州民族高級中學同時開辦三個“天津班”,150名學生進入天津班學習,真正實現了“把團隊搬到青海”。[詳細] -
上海六旬教師二赴高原 圓孩子“音樂夢”
“再次回到久治,我想在做好藏族學生音樂啟蒙工作的同時,組建一支小樂隊,未來我想帶他們去上海參加音樂節,帶他們去看看大山外麵的世界。”趙興洲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