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與祁連山生態學術會議召開 20位兩院院士“把脈問診”
2018年7月27日,夏日甘肅張掖市肅南縣祁連山區雨後雲(yun) 霧繚繞似畫卷。(資料圖)楊豔敏 攝
2日,由甘肅省人民政府、中國氣象局、中國科學院主辦,甘肅省氣象局、蘭(lan) 州大學、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甘肅省林業(ye) 和草原局、張掖市人民政府承辦的“氣候變化與(yu) 祁連山生態學術會(hui) 議”通過視頻形式線上召開,旨在進一步完善祁連山生態保護長效機製,充分發揮國內(nei) 各方科學決(jue) 策谘詢合力,實現祁連山綠色高質量發展。
會(hui) 議為(wei) 期兩(liang) 天,以“氣候變化、生態環境、水資源與(yu) 區域發展”為(wei) 主題,20位兩(liang) 院院士將圍繞“氣候變化、生態環境、水資源與(yu) 區域發展”三個(ge) 主題作學術報告。
甘肅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nei) 蒙古高原交匯處,是黃河、長江的重要水源涵養(yang) 區,是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在保障國家生態安全中具有舉(ju) 足輕重的地位。保護好祁連山生態環境,對保護國家生態安全、對推動甘肅和河西走廊可持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yi) 。
甘肅省委常委、副省長張錦剛提出,近年來,甘肅省委、省政府堅決(jue) 扛起築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政治責任,以壯士斷腕的決(jue) 心整治生態問題,推動祁連山生態保護“由亂(luan) 到治、大見成效”,區域生態功能持續優(you) 化,水源涵養(yang) 作用更加凸顯,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不斷提升,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綠色轉型提供了堅強保障。
2022年夏日時節,甘肅張掖市肅南縣祁連山下的馬鹿養(yang) 殖基地。(資料圖) 楊豔敏 攝
張錦剛表示,這次學術會(hui) 議,聚焦氣候變化、生態環境保護、冰凍圈科學、水資源利用等內(nei) 容,共商祁連山生態保護和修複問題,搭建了共謀綠色轉型發展的良好平台。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學者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帶來一場思想盛宴和頭腦風暴,為(wei) 甘肅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帶來彌足珍貴的啟迪、鼓勵和鞭策。會(hui) 議的舉(ju) 辦,進一步推動祁連山地區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係統治理更加科學高效,為(wei) 祁連山國家公園和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提供強大助力。
中國氣象局黨(dang) 組成員、副局長張祖強表示,全球氣候變化正在深刻地改變我國氣候與(yu) 生態。祁連山是西北地區生態安全重要屏障,生態環境原本就相對脆弱,科學評估祁連山氣候變化事實及其對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影響,趨利避害,保護生態,一直是氣象部門服務甘肅乃至周邊省區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重點任務。
張祖強表示,氣象部門將不斷建設完善祁連山氣象綜合觀測體(ti) 係,開展溫室氣體(ti) 天地一體(ti) 化監測,奠定服務祁連山“碳中和”氣象保障基礎;持續開展祁連山氣候、水文、生態特征科學研究,為(wei) 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科技支撐;著力加強祁連山氣候變化監測與(yu) 潛在風險評估,科學實施立體(ti) 化生態修複型人工增雨(雪)工程,逐步恢複和增強水源涵養(yang) 能力,為(wei) 祁連山國家公園良性發展提供保障支撐。
該會(hui) 議是在全球氣候變化大背景下,對如何持續做好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科學谘詢對策建議,為(wei) 推動氣候變化背景下祁連山地區保護和係統治理貢獻力量。20位兩(liang) 院院士、50餘(yu) 位特邀專(zhuan) 家,以及中國氣象局、蘭(lan) 州大學、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甘肅省自然資源廳等專(zhuan) 家學者和會(hui) 議代表線上線下逾千人參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專家學者齊聚迭部 為紮尕那景區資源開發建設“把脈開方”
“紮尕那景區得泰山之雄、兼華山之險、擁恒山之奇、懷嵩山之峻、含衡山之秀,呈現出獨具特色的自然生態景觀和民俗人文景致,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寶貴遺產。[詳細] -
旅遊專家齊聚柴達木 把脈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
“旅遊正在顛覆世界,可以說人類社會移動生活已經是螺旋式上升的趨勢,這也形成了文化移動,已經改變了人類的文明形態。”20日,中國著名旅遊專家、社會學博士劉思敏在演講時說。[詳細] -
專家學者“把脈”甘南生態:穩步改善藏區生態環境
穀樹忠提出,研究甘南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經濟生態化與生態經濟化、草原生態文明等重大問題,並強調要努力打造甘南生態文明建設典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