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初步構建起海綿示範城市建設新格局
滿眼黃金秋意濃,正是欣賞杭州市西湖區銅鑒湖十景之一“雲(yun) 杉映波”的好時節。隨著防洪排澇調蓄工程的完工投用以及生態修複成效的日益釋放,這個(ge) 西湖的“姊妹湖”,正再現“湖藏山腹,境絕幽邃,煙鷗雪鷺,紅樹青林,一川如畫”的詩意美景。
而在杭州市餘(yu) 杭區,借助“海綿”賦能,獐山“石頭城”變身濕地公園;有機更新後的新甫路不僅(jin) 更寬更暢了,對雨水“積存”也收放自如;而熱火朝天建設中的良渚中央商務核心區,處處植入了“淨水蓄水細胞”,正加速生長為(wei) 未來的城北“綠心”“綠肺”……
這些都是杭州係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樣板案例和生動縮影。
“我們(men) 緊緊圍繞‘把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作為(wei) 新時代城市涉水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內(nei) 核’的指導思想,從(cong) 優(you) 先解決(jue) 對人民群眾(zhong) 生活生產(chan) 影響大的防洪排澇、積水內(nei) 澇等問題入手,堅持全域謀劃、係統施策、因地製宜、有序實施,在建章立製、規劃編製、項目設計、建設管控等方麵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初步構建起杭州海綿示範城市建設的新格局。”杭州市海綿辦(市建委)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將抓牢防洪排澇這一關(guan) 鍵點,充分激活“大海綿”係統作用,不斷放大“小海綿”淨化優(you) 勢,切實打造“安瀾海綿、民生海綿、品質海綿、數字海綿”,不斷優(you) 化城市水環境、提升城市水安全,為(wei) 杭州打造世界一流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夯實生態基底。
擦亮之江“生態明珠” 重塑名湖防洪排澇“強實力”
河湖水係是城市水生態的重要組成,是構建城市海綿體(ti) 係的重中之重。西湖區銅鑒湖防洪排澇調蓄工程,就是杭州為(wei) 構建區域乃至全市水環境安全防護網落下的重要一子。
曆史上的銅鑒湖,不僅(jin) 因風光如畫而留名,還承擔著杭城防洪排澇調蓄的重要功能。不過,由於(yu) 錢塘江泥沙淤塞、圍湖造田等原因,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銅鑒湖區域“旱季取不到水、雨季排不出水”的問題開始困擾當地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加上水係斷流不通,一到暴雨天就大範圍積水成澇。
為(wei) 重現銅鑒湖華彩,增強之江地區防洪排澇能力,2019年6月,銅鑒湖防洪排澇調蓄工程正式啟動建設,並於(yu) 2021年12月完成主湖區項目建設,開始進行生態蓄水。
“銅鑒湖項目是改善之江地區水環境、實施生態配水的樞紐工程,其以防洪排澇調蓄為(wei) 主,兼顧水環境改善和水景觀提升,起著承泄山區來水、分配灌溉及生態環境用水的作用,推動之江地區形成‘上蓄、中疏、下泄’的總體(ti) 排澇格局。”西湖區海綿辦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整體(ti) 工程由銅鑒湖調蓄區及周邊水閘、銅鑒湖隧洞及配水泵站等構成,上承周浦沿山北渠山洪來水,下接三號浦、衛星浦等平原骨幹外排河道,“該工程通過采用水體(ti) 調蓄、透水鋪裝、生態駁坎、低勢綠地等海綿低影響開發措施,構建起三江匯區域的大海綿體(ti) ,促進了之江片區平原河網的水體(ti) 流動和水質淨化,極大提高了區域雨洪利用效率及防洪排澇能力。”
這個(ge) “大海綿”如何發揮防洪排澇的“硬實力”?
據介紹,平水期時,銅鑒湖可蓄水營造良好的河湖水環境,並可利用銅鑒湖泵站通過銅鑒湖隧洞向之江地區配水,有效促進轉塘片區平原河網的水體(ti) 流動和水質淨化。洪水期時,則可通過銅鑒湖隧洞分之江北部地區的山洪水至銅鑒湖調蓄區,再通過四五排澇閘站等排至錢塘江,減輕團結浦和轉塘街道易澇點的行洪排澇壓力。
不僅(jin) 如此,銅鑒湖項目還構建起水生、岸生、陸生植物全係列生態係統,擁有喬(qiao) 木53種、水生植物12種、造型樁景14種、地被29種,吸引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水雉、白骨頂雞等多種鳥類現身,構建形成了多樣化生態體(ti) 係;沿湖建設了38.72公裏綠道,采用彩色透水混凝土、石材、MC、竹木等,盡量在不破壞生態環境及不影響自然景觀的同時,達到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除銅鑒湖區域外,西湖區今年以來還加速推進雙橋雲(yun) 穀、之江度假區核心區塊等重點範圍的海綿城市建設,著重打造了一批別具西湖特色韻味的精品工程,為(wei) 拚好杭州海綿示範城市建設的西湖版圖作出貢獻。
推動“人水城”共生 破解城市內(nei) 澇積水“硬梗阻”
隨著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與(yu) 海綿技術應用不斷深度融入城市各類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項目中,城市硬化嚴(yan) 重造成內(nei) 澇積水等阻梗問題得到了有效破解。
今年以來,餘(yu) 杭區加快推動海綿城市建設與(yu) 市政基礎設施補短板、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服務質量等有機結合,劃定並推進良渚中央商務核心區、錢江經濟開發區獐山港區域、未來科技城菜鳥物流總部區域等分布廣泛、各具特色的海綿城市建設區域,實施防洪排澇建設工程,將“海綿智慧”融入城市建設的生長脈動間,構建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並舉(ju) 、超標應急的城市水安全保障體(ti) 係。
從(cong) 公園綠地到城市新區,從(cong) 幹道街巷到建築民居……餘(yu) 杭城市的一隅一角,皆因為(wei) “海綿城市”建設而發生著顯著的變化。
如今綠植遍地、綠意縈繞的獐山港綠道及智薈動力公園區域,原是獐山石礦場,曾被稱作“石頭城”。2010年礦山停產(chan) ,此處一度成為(wei) 荒地,防洪排澇係統基本癱瘓。2019年,錢江經濟開發區以“五水共治”為(wei) 切入點,通過文脈挖掘、生態梳理、景觀規劃等多項措施,在土地整治提升、水塘治理環節中融入海綿元素,將“死水潭”變為(wei) 活水,把礦場荒灘打造成了兼具生態與(yu) 美學的濕地公園,獲評2021年度杭州市海綿城市重點示範區域。
而目前正在火熱建設中的良渚中央商務核心區,是餘(yu) 杭區著力打造杭州北部新中心的核心引擎,未來也將成為(wei) 大城北區域的城市“綠肺”。
“良渚中央商務核心區提升工程以‘水生態恢複、水安全保障、水環境改善、水資源涵養(yang) 、韌性宜居建設’為(wei) 重點,通過擴挖湖體(ti) 、區域水係梳理等水利工程措施,增加區域水係調蓄容積,疏通連接河道水係,以實現流域徑流控製、流域初期雨水徑流汙染控製等目標。同時,通過利用水體(ti) 的雨水調蓄功能,不斷建立完善的排洪防澇體(ti) 係,切實發揮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維護城市生態平衡、調節城市氣候等重大作用。”餘(yu) 杭區海綿辦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該項目還根據場地特色,布局和選用下沉式綠地、植草溝、雨水花園、透水鋪裝、多功能調蓄等低影響開發設施及組合係統,進一步柔化駁岸,形成生態護岸,實現水陸充分融合,不僅(jin) 將為(wei) 整個(ge) 城區的內(nei) 澇緩解作出貢獻,還將進一步提升區域景觀綠化品質,讓百姓充分暢享“城景相融”的綠意空間。
另外,隨著鬱宅港(杭行路—京杭運河)及周邊提升改造等一批有特色、有亮點、有實效的項目工程節節推進,餘(yu) 杭正加速破解城市硬化嚴(yan) 重造成內(nei) 澇積水等阻梗問題,讓城市“山水共融、清新明亮、城在景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