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把“牛專家”送到養牛戶身邊——青海依托人才振興犛牛產業見聞

發布時間:2022-11-18 09:16:00來源: 新華社

  雪霽天晴,牧民拉巴才仁披上新皮袍,騎上摩托車趕去村委會(hui) ,“聽說宋博士過幾天來,還有3名西藏來的專(zhuan) 家一起,我想提前爭(zheng) 取,請他們(men) 來家裏看犛牛。”

  今年44歲的拉巴才仁家住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歇武鎮牧業(ye) 村,這幾年,在玉樹州動物疫病預防控製中心主任宋仁德團隊幫助下,他養(yang) 犛牛的收入不斷增加,對科技人員也越來越依賴。

  歇武鎮牧業(ye) 村海拔約4000米,草場大、路途遠,養(yang) 犛牛是一代代牧民的主要生計。“雖然養(yang) 殖曆史久,但生產(chan) 力水平較低,憑經驗養(yang) 牛,對減畜增效、疫病防治等都辦法不多。”這是宋仁德對歇武鎮牧業(ye) 村過去的印象。

  2022年4月26日,宋仁德(左)帶領團隊成員在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歇武鎮下賽巴村示範基地指導犛牛高效養(yang) 殖技術。(受訪對象供圖)

  針對像歇武鎮牧業(ye) 村這樣的牧區,近年來,青海省組織高校、科研機構等主動開展了人才支撐脫貧發展相關(guan) 工作,鼓勵專(zhuan) 家團隊提供科技服務,促畜牧業(ye) 提檔升級。

  宋仁德就是其中之一。56歲的他,紮根高海拔牧區研究草地生態畜牧業(ye) 已有36年,擔任青海省科技特派員也有10餘(yu) 年。“技術是可行的,但想讓牧民願意用,還能用好,需要和他們(men) 一起守在犛牛邊,手把手教。”宋仁德說,正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產(chan) 業(ye) 規劃引領,尤其是一係列鼓勵人才下沉支撐牧區振興(xing) 的政策,打通了牧民和專(zhuan) 家之間的“最後一公裏”。

  近10年來,從(cong) 實驗室到草原牧場,成百上千名科技特派員、有專(zhuan) 業(ye) 技術背景的駐村幹部針對不同村莊特點,幫助示範戶增收致富。“比如給犛牛補飼添有多種微量元素的‘舔磚’,提高牛的免疫力,一年少損失好幾萬(wan) 元。”拉巴才仁說。

  科技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在國家層麵也得到持續鼓勵。2022年初,中央有關(guan) 部門從(cong) 全國部分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等定期組織專(zhuan) 家和科技人員,並吸納重點幫扶縣現有科技特派員隊伍中的骨幹技術人員,以“一縣一團”方式組成科技特派團。在青海,這樣的科技特派團有15個(ge) ,分布在4個(ge) 少數民族自治州的15個(ge) 縣(市)。

  宋仁德多了一重身份,就是由12人組成的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縣科技特派團團長。“今年,來自西藏的幾名隊員幾次赴玉樹,他們(men) 關(guan) 於(yu) 牛群飲水安全的建議讓牧民開了眼界,嚐到甜頭的養(yang) 牛戶們(men) 都憋著一股勁,想多學妙招。”宋仁德說。

  “讓全國各地更多專(zhuan) 家參與(yu) 跟進,為(wei) 高原農(nong) 牧民麵對麵、手把手做技術服務,我們(men) 加強統籌協調,做好服務保障,把‘牛專(zhuan) 家’送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一線。”青海省委組織部組織二處副處長薛超超說。

(責編: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