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背圖書館:獲取知識的“加油站”
在以牛羊為(wei) 伴的牧場上,牧民沈延龍還有個(ge) 特殊的稱謂——“馬背圖書(shu) 館館長”。
45歲的沈延龍家住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野牛溝鄉(xiang) 大浪村,沿著一條崎嶇的山路前行,祁連山腳下,一棟白牆紅瓦的牧屋格外耀眼,嫋嫋炊煙在屋頂升騰……
小院不大,院裏住人,院外是牛羊的“小窩”。在其他省市已是春暖花開的時節,牧民的小屋裏依然生著火爐。在這間麵積不大的房間裏,幾個(ge) 整齊陳列的書(shu) 櫃讓小院充滿書(shu) 香。
五年前,由青海省和祁連縣圖書(shu) 館共同建設的馬背圖書(shu) 流動閱讀推廣活動項目在大浪村正式啟動並開始運行,“馬背流動圖書(shu) 館”由此點燃了廣大牧民群眾(zhong) 祈盼知識、渴求致富信息的夢想之光。隨後的五年裏,沈延龍和妻子趙紅梅牽著馬,馱著書(shu) ,將書(shu) 本送到牧戶家中。
如今,讀書(shu) 成為(wei) 牧民看到山外世界的窗口和“良藥”。
又是一個(ge) 送書(shu) 的日子。一大早,沈延龍和妻子吃了抗餓的酥油糌粑,給馬喂了幹飼料後啟程了。野牛溝鄉(xiang) 地處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內(nei) ,這裏平均海拔超過3300米,由於(yu) 山大溝深,牧民居住分散,走完幾戶人家就得整整一天。
再遠的路也隔不斷牧民對知識的渴望。牧民紮西喜歡讀四大名著,搞牛羊養(yang) 殖的畜牧業(ye) 合作社負責人喜歡看科學養(yang) 殖類的書(shu) ,還有一些“90後”青年喜歡讀《格薩爾》史書(shu) ……對於(yu) 牧民的閱讀需求,沈延龍熟記於(yu) 心。
沿著一條鋪滿砂石的路往前走,牧民才昂三知布早早地站在山口向他們(men) 打招呼。看到熟悉的麵孔,他們(men) 夫妻二人不由加快了速度,嗒嗒的馬蹄聲在空穀中回響。
“每個(ge) 月館長會(hui) 給我們(men) 送兩(liang) 次書(shu) ,一本書(shu) 快讀完的時候,他一定會(hui) 來。雖然我文化程度不高,但讀書(shu) 會(hui) 讓牧民的心變得更加遼闊。”37歲的才昂三知布說。
聊天中記者得知,近五年裏,才昂三知布不僅(jin) 讀完了《三國演義(yi) 》等名著,也漸漸愛上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類書(shu) 籍。“有時放牧累了,躺在草原上想想書(shu) 中主人公的命運,讀書(shu) 讓我內(nei) 心更加強大。”
比起才昂三知布,也許沈延龍更加懂得讀書(shu) 的意義(yi) 。
沈延龍的大姐沈玉蘭(lan) 是位民辦教師,從(cong) 小,在姐姐的影響下,他知道讀書(shu) 能改變命運。他家裏兄弟姐妹多,高中畢業(ye) 後,由於(yu) 家裏需要幹體(ti) 力活的人,從(cong) 小喜歡讀書(shu) 的他隻能留在父母身邊繼續放牧。
“一個(ge) 人讀過的書(shu) ,走過的路是一輩子的財富。”也許就是姐姐的這句話,無論晴天還是下雨,無論是大雪還是風沙,沈延龍給牧民送書(shu) 的路從(cong) 未間斷。
冬天一身土,夏天一身泥。這是他和妻子送書(shu) 路的真實寫(xie) 照。七八月間,他們(men) 送書(shu) 路上必經的油葫蘆河經常漲水,有時湍急的河流會(hui) 沒過馬的肚子,有幾次,他差點被河水衝(chong) 走。
拖著濕漉漉的身體(ti) ,顧不得自己的安危,走上河岸,他首先看看馬背上的書(shu) 是否完好。
艱辛的路上也會(hui) 遇到驚喜。沈延龍說,雖然路途艱險,但雪山、草原、大片的原始森林等美景沒讓他的眼睛“受罪”。夏季,走在風景如畫的山路上,他似乎也能感受陶淵明筆下“采菊東(dong) 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美好意境。
“隻是菊花成為(wei) 漫山的金露梅和銀露梅,南山變成了我再也熟悉不過的祁連山。”
“夏季是草原最美的季節,這也是牧民最需要閱讀的時候。”沈延龍說。草原牧民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每年7月至11月,牧民一般都帶著帳篷、趕著牛羊來到水草豐(feng) 美的夏秋牧場。可夏秋牧場一般都非常遠,手機沒有信號,每天除了照顧牲畜,牧民生活十分單調。夜深人靜的時候,越來越多牧民選擇看書(shu) 。
“夜晚,除了仰望星空,讀書(shu) 成為(wei) 一種抵抗孤獨的力量。”沈延龍說。
如今,沈延龍的送書(shu) 隊伍不斷擴大,已有6個(ge) 成員,年齡在33-45歲間。和沈延龍一道的送書(shu) 員索南木說:“山裏的世界是局限的,但是牧民腳步到不了的地方,書(shu) 籍卻可以帶我們(men) 去。”
野牛溝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鮑憲琴說,如今的“馬背書(shu) 屋”走出了原有的20萬(wan) 畝(mu) 草場,將服務擴大到周邊的村鎮,成為(wei) 附近牧民鄉(xiang) 村振興(xing) 路上獲取先進農(nong) 牧業(ye) 知識的“加油站”、傳(chuan) 承弘揚優(you) 秀民族文化的“播種機”。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牧民的孩子知道了讀書(shu) 的重要性,考上大學走出大山。
結束采訪時,沈延龍高興(xing) 地說,他的女兒(er) 現在是青海大學的學生,兒(er) 子也在縣裏讀高中。孩子們(men) 非常支持他的工作,放假時,有時陪他們(men) 一起進山送書(shu) 。
時光流轉,四季更迭,這條看不見盡頭的山路依舊書(shu) 香芬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黑河源頭,有了馬背上的流動圖書館
大浪村新建的書屋,不單單隻有閱讀功能,如“牧家驛站”一般,牧民在這裏可以互相交流,說說心裏的話,這裏相當於是個“百姓說事點”。[詳細] -
全球連線丨“馬背圖書館”:為高原牧民帶去“精神食糧”
沈延龍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野牛溝鄉的一名牧民,他在當地還有另外一個名字:“馬背圖書館館長”。[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