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載助學 夢想的“炭火”生生不息
一團生命的炭火熄了,溫暖卻傳(chuan) 了下去,在大地上星星燃燒聚為(wei) 一簇簇炬火。
2011年,退休後一直默默捐資助學的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趙家和,因病無法繼續公益助學事業(ye) 。他委托自己的學生兼同事陳章武籌備成立甘肅興(xing) 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hui) (以下簡稱“興(xing) 華助學”),並捐出自己多年講學、做顧問、投資得來的全部積蓄1409萬(wan) 元。
12年後,這片熾熱的雪中炭火,已為(wei) 無數貧家學子照亮人生之路。
新接任基金會(hui) 理事長的清華大學蘇世民書(shu) 院副院長錢小軍(jun) 介紹,截至目前,興(xing) 華助學已與(yu) 甘肅、青海、四川、河南等四省九市17個(ge) 貧困縣區的24所優(you) 秀中學簽訂了興(xing) 華捐資助學協議書(shu) ,捐資超過4000萬(wan) 元,累計資助高中生8000餘(yu) 人,並有870餘(yu) 名學生在考上大學後獲得延伸資助。
愛心助學對受助學子不僅(jin) 是經濟上的幫助,更是心靈上的激勵。在“炭火”精神的感召下,越來越多受助學生接棒愛心“火炬”。
——————————
“未來,不管走到哪裏,不管做什麽(me) ,我都不會(hui) 忘記自己是一個(ge) 興(xing) 華人。我想,未來也將會(hui) 有我資助的興(xing) 華學子。”一名受助學生說。
“炭火”教授點燃雪中炭火
趙家和做了一輩子的“炭火”。
這個(ge) “清華園裏公認的絕頂聰明的人”,從(cong) 電機係轉學到無線電係,後來又成為(wei) 清華第一個(ge) 文科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的籌建人。趙家和3次轉行,都是學校建了新專(zhuan) 業(ye) 、新機構,需要人“拓荒”。於(yu) 是,他像炭火一樣把自己燃燒在需要的地方。
退休後,趙家和選擇用捐資助學投射光熱——高中階段寒門學子受教育的機會(hui) 容易被忽視,西部又是貧困發生率最多的地區,趙家和遵循“邊際效用最大化”原則,從(cong) 2006年起,不留名資助西部貧困學生度過“最要勁”的高中階段。
他生前很少接受媒體(ti) 采訪,抱病後才向繼任者透露助學行為(wei) ,他叮囑,“我們(men) 這一點錢,做不了多少事,要堅持雪中送炭,把錢用在最需要、最值得的地方,熱鬧的地方我們(men) 就不去了。”
一件1美元的毛衣穿十幾年,家裏最先進的設備是一台老舊的液晶電視,垂危之際都嫌500元一片的進口藥貴,隻用50元一片的仿製藥……趙家和是個(ge) “摳門兒(er) ”的人,但麵對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他從(cong) 不吝嗇。
2012年,趙家和辭世,最後的歸宿是成為(wei) 協和醫院的“大體(ti) 老師”。當時,醫院牆上的屏幕上寫(xie) 著這樣一句話:“最後的死去和最初的誕生一樣,都是人生必然;最後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樣,都是光照人間”。
“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熒燭末光,增輝日月”,祖國西部的孩子從(cong) 趙家和的事跡中汲取前行力量。
就讀於(yu) 甘肅省武威市天祝一中的小何在兩(liang) 年前參加過興(xing) 華助學的線上講座,為(wei) 趙爺爺紅了眼眶。前兩(liang) 天,清華老師到校再次講起這位可敬老人的一生,一刹那,他想到了他的父親(qin) ,作為(wei) 高原牧區一位經濟並不寬裕的牧民,父親(qin) 在大伯意外去世後,收養(yang) 了堂哥。“這是離我最近的炭火精神,我也要將這種精神帶給他人。”小何說。
12年初心不變傳(chuan) 遞光熱
興(xing) 華助學第一任、第二任理事長,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陳章武以“錢到”“人到”“心到”的準則延續趙家和未竟的事業(ye) 。
他和團隊成員四處尋找渠道,和每一個(ge) 符合條件的學校校長聯係,對接學校後,堅持做到每年走訪學校、家訪學生。
風雪雷雹冰霜,山高路滑坡陡,但直到今年,已經76歲的陳章武仍奔走在助學路上,確保每名受助高中生每學年2000元的助學金送達。
2017年後,助學金延伸到大學本科階段,每人2萬(wan) 元,逐年發放,還有少量一次性2000元的資助,重點針對中西部院校、一般院校。
不計公共交通,截至2022年2月,興(xing) 華助學核心團隊數百人次跋涉的行程已超6萬(wan) 公裏,走訪了413戶貧困學生家庭。今年4月,基金會(hui) 又分東(dong) 、西兩(liang) 線下基層。
麵對麵交流,興(xing) 華助學與(yu) 受助學校之間“黏性”更強。雖然沒有量化的數據,但在陳章武看來,“‘人到’在愛心款數字後麵添了一個(ge) 零,‘心到’又在這個(ge) 基礎上,再添了一個(ge) 零,發揮出更大的助學效果。”
當清華老師走進自己家時,一名學生的媽媽激動極了,一遍遍重複,“孩子考上大學,一家人就高興(xing) 了;今後有個(ge) 飯碗,一家人的心就定了。”
一名土族女孩也覺得這件事兒(er) 很不可思議,“就像遙遠的夢境成為(wei) 現實”。大城市來的教授還注意到她牆上的獎狀,誇她學習(xi) 努力。
每年走訪,興(xing) 華助學還會(hui) 在受助學校開座談會(hui) ,帶來前沿信息、講述助學初心、回答孩子們(men) 的提問。借這扇窗口,更多孩子憧憬起外麵寬廣的世界。
在今年東(dong) 線走訪的9所學校,孩子們(men) 聽了一場題為(wei) “ChatGPT——探索人工智能與(yu) 未來”的講座。現場,他們(men) 的思緒飄到很遠,不住提問,“木衛四旋轉方向為(wei) 什麽(me) 不一樣?”“三體(ti) 世界會(hui) 來嗎?”……
他們(men) 還戴上一頂顏色是“清華紫”的帽子,搭配不久前清華大學團委寄來的鞋子。捐贈帽子的清華校友楊誌明笑著告訴大家:“我們(men) 要讓你們(men) 穿上清華的鞋,腳踏實地,戴上清華的帽,仰望星空。牢記清華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大愛“燎原” 希望生生不息
一片炭火引燃更多精神火炬。
蘭(lan) 州一家校友企業(ye) 10餘(yu) 年來為(wei) 基金會(hui) 的日常運作無償(chang) 提供辦公地點、辦公費用和辦公人員的支持。
曾聘請趙家和教授擔任財務顧問的中興(xing) 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先後和基金會(hui) 簽訂了兩(liang) 期長達10年的捐資助學合作協議書(shu) ,每年捐贈300萬(wan) 元。2018年,中興(xing) 通訊受到外部勢力打壓,企業(ye) 經營幾乎窒息停頓一個(ge) 季度,仍一諾千金。
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hui) ,來自北京上海的慈善組織,香港、河南、甘肅的校友愛心團隊等,以完全自願的形式成為(wei) 興(xing) 華助學的中堅力量。
更有數以萬(wan) 計的愛心人士參與(yu) 助學。天津電力公司退休女工王婭抱病多次參加興(xing) 華助學組織的大學階段助學金候選人的評審工作,臨(lin) 終前留下遺囑,把唯一的房產(chan) 捐給了基金會(hui) 。其善行義(yi) 舉(ju) 催生“漣漪效應”,她所在公司一次就有9609名員工為(wei) 興(xing) 華助學慷慨解囊。
曾任四川省人大常委會(hui) 主任的何郝炬和他從(cong) 清華大學建築係畢業(ye) 的妻子將畢生積蓄捐給基金會(hui) ,還將興(xing) 華助學引到四川達州市開江、宣漢兩(liang) 縣的4所鄉(xiang) 鎮高中,每年資助460名高中生。
12年助學,沒有一名理事從(cong) 基金會(hui) 領取報酬;愛心人士參與(yu) 活動產(chan) 生的食宿差旅費用,由他們(men) 各自負擔。
大夥(huo) 兒(er) 還想做更多的事情。錢小軍(jun) 迫切想知道孩子們(men) 的心聲,對接孩子們(men) 更渴望的資源。比如,請清華的學生給高三同學做高考前的學習(xi) 輔導;針對農(nong) 村孩子的心理問題提供線上谘詢;在寒暑假組織遊學活動;鼓勵愛心人士與(yu) 受助學生書(shu) 信往來……
這份愛收到的反饋是孩子們(men) 在艱苦條件下學習(xi) 的勁頭、家長們(men) 支持兒(er) 女學習(xi) 的信心以及孩子考上大學改變命運的希望,是光熱延續,是夢想的生生不息。
在落落大方展示了歌喉和舞蹈後,藏族女孩才藏滿懷憧憬地說,她要報考重慶大學的舞蹈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成為(wei) 一名教師。她的文化課成績有點兒(er) 不達標,坐車時,她總會(hui) 掏出一本口袋書(shu) ,背誦知識點。
還有學生下定決(jue) 心,要努力學習(xi) ,考到趙爺爺工作過的地方,去學著做個(ge) 像他一樣的人。“趙爺爺捐資助學的初心像一粒火種,點燃了我與(yu) 命運抗爭(zheng) 的勇氣,也點燃了我投身公益的決(jue) 心”。
炭火精神同樣激勵著基層教師。天祝民族中學的校長秦生權表示,如今,在他們(men) 學校,很多教師結對幫助困難學生,輔導功課、做心理疏導、贈送學習(xi) 用品、生活用品,“做不到太高的水平,也要盡全力培養(yang) 學生成為(wei) 對社會(hui) 有價(jia) 值的人”。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豪 馬富春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