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個百萬千瓦級“水光互補”電站在四川投產
6月25日,位於(yu)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縣境內(nei) 的柯拉一期光伏電站並網發電,這標誌著全球首個(ge) 百萬(wan) 千瓦級“水光互補”電站正式投產(chan) 。
航拍柯拉一期光伏電站場一角。劉忠俊 攝
柯拉一期光伏電站是雅礱江兩(liang) 河口水電站“水光互補”一期項目,場址最高海拔4600米,裝機100萬(wan) 千瓦,占地2.5萬(wan) 畝(mu) 。電站通過500kV輸電線路接入距離50公裏、裝機300萬(wan) 千瓦的兩(liang) 河口水電站,實現光伏發電和水電的“打捆”送出。
數據顯示,柯拉一期光伏電站是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補”項目,年平均發電量20億(yi) 度。
施工技術人員正在認真核查柯拉一期光伏電站相關(guan) 設計數據等。劉忠俊 攝
水光互補“一體(ti) 化開發”:破解新能源消納難題
當前,以風電、光伏為(wei) 代表的新能源發電成為(wei) 全球新增發電產(chan) 能的“主角”,但“靠天吃飯”的風光新能源發電具有間歇性、波動性的先天不足。風光發電大規模接入電網,會(hui) 對電網安全穩定造成衝(chong) 擊。
雅礱江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相關(guan) 負責人告訴中新網記者,具有年調節能力的水庫電站,通過優(you) 化調度和水電機組快速靈活調節,可將隨機波動的風電、光伏發電調整為(wei) 平滑、穩定的優(you) 質電源,有效破解風能、太陽能開發難題。因此,雅礱江兩(liang) 河口水電站“水光互補”一體(ti) 化開發,提供了破解新能源消納難題的有效方案。
據介紹,“水光互補”即將光伏接入水電站,用水電優(you) 異的調節性能平抑光伏輸出功率的波動性。以柯拉光伏為(wei) 例,當光照好、光伏出力大時,兩(liang) 河口水電站減少機組出力,將水儲(chu) 存起來;當受多雲(yun) 、降雨等因素影響、光伏出力減小時,兩(liang) 河口水電站引水發電,增大水電出力。
上述負責人介紹,通過水電站的調節,水光打捆後將輸出更為(wei) 穩定的電能,更有利於(yu) 電力係統安全穩定運行。同時,通過水電平抑光伏輸出的波動性,電網也能接納更多的光伏接入電力係統,消納更多的新能源。
項目施工難:為(wei) 高海拔地區大規模光伏開發積累經驗
柯拉一期光伏電站場址麵積相當於(yu) 2000個(ge) 標準足球場,光伏支架用鋼量近5萬(wan) 噸,用鋼量相當於(yu) 一座“鳥巢”體(ti) 育館。
航拍建成投運的柯拉一期光伏電站升壓站。劉忠俊 攝
投產(chan) 前夕,中新網記者前往海拔4600米的調試現場,氣溫隻有5攝氏度,山坡上一場剛下的大雪將工地覆蓋,但建設者依然堅守在工地,不停爬上爬下檢查調試光伏板。記者剛走兩(liang) 步就出現了嚴(yan) 重的高原反應,全靠手中的氧氣罐才有所緩解。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除了需要精湛的技藝,更需要過人意誌。
“特別是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冬季為(wei) 結冰期,工區遍布凍土暗冰,最低溫度達零下30度,冬季施工難度極大。”中國電建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項目經理李濤表示,建設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難,沒有人叫苦,更沒有人退縮。經常出現的降雪,讓本就緊張的工期再次被壓縮。為(wei) 搶抓失去的工期,項目團隊將工程設計之初的3個(ge) 月“冬歇期”科學轉化為(wei) “冬季施工大幹期”。
柯拉光伏板距地麵高度超過1.8米,可滿足植被生長需要,又能保障牛羊放牧空間,實現“牧光”互補。劉忠俊 攝
同時,針對一係列工程建設難題,項目施工團隊創新“引孔+回填”工藝提升靜壓樁成樁質量與(yu) 施工效率,使用多層保溫措施突破高寒高海拔地區冬歇期混凝土澆築限製,在地質條件複雜的川西高海拔地區,積累了大規模地麵光伏的開發經驗。
“AI+無人機”:打造水光一體(ti) “數智化”光伏電站
因柯拉一期光伏電站地處高寒高海拔地區,提高電站建設和運維管理效率、減少運維人員工作強度至關(guan) 重要。
在此背景下,電站運行中結合大數據、AI算法,可自動識別故障,輸出診斷報告,實現光伏項目達到“組串級別”的精準運維;同時布置高點全景、熱成像、人臉識別等智能攝像機,實現電站安全預警;搭建了無人機智能巡檢係統,采用飛行自動化管控和無人機庫技術,並對無人機自動采集到的紅外及高清可見光圖像進行智能識別,輔助運維人員快速處理故障,有效解決(jue) 電站設備分布廣、數量多、人工巡檢效率低的難題。通過以上措施,實現了高寒高海拔光伏電站的高效、智能、精細運維管控,打造水光一體(ti) “數智化”光伏電站。
雲(yun) 霧下的柯拉一期光伏電站場一角。劉忠俊 攝
此外,柯拉一期光伏電站位於(yu) 四川省民族地區,項目建設結合當地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要,通過“光伏+就業(ye) ”“光伏+基礎設施提升”“光伏+誌願幫扶”等一係列措施,為(wei) 當地帶來了“光伏+N”的綜合效益。電站建設期繳納稅費超6億(yi) 元,投產(chan) 後每年貢獻稅費近2.5億(yi) 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在海拔4600米高原上“追光”
在海拔4600米的高原上“追光”,麵臨怎樣的挑戰?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規模最大的水光互補電站,又有哪些“魔法”?讓我們走進正在建設中的柯拉光伏電站一探究竟。[詳細] -
在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補電站上千名建設者戰低溫鬥冰雪
為實現今年建成投運的目標,1000多名建設者在春節期間堅守項目現場,搶抓施工窗口期,倒排工期、掛圖作戰,掀起冬季施工熱潮。[詳細] -
新春走基層丨奮戰海拔4600米——全球最大水光互補項目柯拉光伏電站施工現場見聞
春節期間,川西高原被皚皚白雪覆蓋。在海拔4600米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縣柯拉鄉紮拉托桑山上,1100多名建設者冒著嚴寒和缺氧連續奮戰在柯拉光伏電站施工一線。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