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江源科考探研長江源區水循環

發布時間:2023-08-04 09:33:00來源: 新華網

  2023年江源綜合科學考察隊近日來到長江南源,對布曲流域的凍土、植被、地形地貌等方麵進行考察,為(wei) 將要增添的生態水文觀測設備選址,加強長江源區水循環觀測和研究。


2023年7月27日拍攝的布曲。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長江源區是氣候變化的敏感響應區和生態環境脆弱區。冰川退縮、雪線上升、凍土消融、湖泊擴張和徑流增加,長江源區水循環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必須加強長江源區水循環的觀測和研究。我們(men) 原來設在這裏的觀測網絡,主要探究長江源‘水從(cong) 哪裏來、到哪裏去’。將要安裝的新設備,則回答‘坡麵如何調節水的來去’。”科考隊員、長江科學院水資源研究所副總工程師洪曉峰說。

   無人值守觀測係統解答長江源區“水從(cong) 哪裏來、到哪裏去”

  布曲一個(ge) 支流的源頭——冬克瑪底冰川高聳於(yu) 長江源區。海拔5000多米的冰川腳下,無人值守氣象站、積雪特性分析係統,定時傳(chuan) 輸溫度、濕度、輻射、降水等數據;冰川前緣變化觀測係統,全麵記錄冰川前緣狀態……


2023年7月27日拍攝的冬克瑪底冰川。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洪曉峰等科考隊員對架設在這裏的冰川、凍土、積雪、河川徑流等自動觀測設備進行了巡檢,所有設備工作正常。

  自2016年起,長江科學院在這裏相繼添置了“長江源區冰川凍土氣象水文與(yu) 水化學監測設備”“長江源區融雪徑流野外觀測設備”“高原湖泊水量平衡自動觀測係統”等,構建了長江源區典型流域水循環無人值守觀測係統,形成了包括冰川、凍土、積雪等關(guan) 鍵水文要素的水循環多過程監測網絡。

  洪曉峰告訴記者,這套無人值守觀測係統聚焦冰川消融、凍土凍融、融雪徑流、湖泊水量平衡等長江源區關(guan) 鍵水循環過程,通過18套自動觀測站組建覆蓋典型流域的氣象水文地麵觀測站網,實現冰川、積雪、凍土、氣象、水文等5大類40多項指標的自動觀測與(yu) 數據傳(chuan) 輸管理,試圖通過長期觀測與(yu) 數據積累,回答長江源區“水從(cong) 哪裏來、到哪裏去”。

  布設在水利部長江江源區水生態係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江源分站唐古拉山研究區的自動觀測設備。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長江源區氣象水文觀測亟待加強

  “實現長期無人值守觀測,有效提高觀測頻次,延長觀測時間範圍,提高觀測效率,降低野外觀測人員作業(ye) 風險,對長江源區無人值守觀測進行探索,為(wei) 開展高原寒區及江河源區水循環研究提供有效的數據和資料。”洪曉峰說。

  記者了解到,隨著科技進步和新技術應用,長江源區監測正逐步由人工觀測轉向自動監測,監測對象由單一氣象水文要素向水循環多過程全要素轉變,參與(yu) 監測的科研單位逐漸增多,監測內(nei) 容日益豐(feng) 富。但是,相較於(yu) 其他地區,長江源區水文氣象監測仍然缺乏,監測成果仍然有限。

  “長江源區冰川凍土廣布,河湖沼澤眾(zhong) 多,且海拔跨度大、水循環要素時空特征差異大,現有水循環監測站點難以滿足水資源研究和流域水資源管理要求,迫切需要加強長江源區氣象水文觀測,掌握水資源演變規律,為(wei) 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建設和長江大保護提供有力支撐。”長江科學院總工程師徐平說。

  專(zhuan) 家指出,長江源區水循環及其伴生過程研究目前尚處於(yu) 探索階段,需進一步有效增設觀測站點,構建長江源高寒水循環觀測站網和數據平台,加強科學研究與(yu) 合作。


科考隊員洪曉峰(右)與(yu) 宋基權在長江源區進行土壤溫濕度觀測。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新增設備旨在揭示“坡麵如何調節水的來去”

  “我們(men) 本次科考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對布曲流域凍土與(yu) 植被分布、地形地貌、交通狀況進行考察,結合已有站點和設備,為(wei) 新補充的生態水文觀測設備進行現場選址,使自動觀測站點布局更加優(you) 化。”洪曉峰說。

  在前往冬克瑪底冰川途中,洪曉峰告訴記者,新設備選址考量,除了與(yu) 已有設備形成呼應、服務於(yu) 流域整體(ti) 監測之外,主要考慮所觀測的植被(草甸)和凍土變化要有代表性,同時兼顧交通可達性與(yu) 易於(yu) 維護性。

  綜合考量,新設備主體(ti) 部分將安裝在布曲東(dong) 支上遊。

  據了解,這套名為(wei) “江源寒區地表土壤—植被—大氣連續體(ti) 水熱耦合觀測係統”將在年內(nei) 安裝。通過增設水通量、熱通量和植被生長過程等觀測設備,了解水分、熱量在土壤、植被和大氣之間的傳(chuan) 輸變化及其對產(chan) 匯流的影響,從(cong) 而揭示“坡麵如何調節水的來去”,推進長江源區水循環的觀測和研究。

(責編: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