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青一家 情深似海——江蘇省對口支援海南州工作綜述
援青幹部給學生授課。陶亞(ya) 榮 攝
興(xing) 海縣安多民俗文化村。洪玉傑 攝
江蘇專(zhuan) 家到貴德醫院開展手術。陶亞(ya) 榮 攝
從(cong) 江蘇到青海,距離很長,但作為(wei) 唯一承擔東(dong) 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雙重任務的省份的大愛,這份情感更長,長的將援青幹部和青海人民緊緊連在了一起。
從(cong) 2010年黨(dang) 中央做出對口支援青海的重大戰略部署開始,就注定了“同飲一江水,蘇青一家親(qin) ”深入人心的深情厚誼,援助力量如春風化雨般,浸潤著泛共和盆地綠色崛起的每一寸土地。
圍繞民生改善、產(chan) 業(ye) 發展、基礎設施、社會(hui) 事業(ye) 、文化交流、人才培養(yang) 等重點領域,13年的援建,江蘇省先後選派5批126名幹部人才前往海南州掛職工作,持續開展“組團式”支醫支教,累計投入財政性資金36.03億(yi) 元,實施對口支援項目351個(ge) ,共同譜寫(xie) 了海南藏族自治州經濟發展最快、民生保障最優(you) 、社會(hui) 環境最好的發展篇章,彰顯了黨(dang) 中央對涉藏地區的親(qin) 切關(guan) 懷和援建方的大愛無疆。
打造“穩穩的幸福”
7月18日,海南藏族自治州數字圖書(shu) 館正式開館,標誌著海南州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邁上新台階。
為(wei) 進一步推進海南州現代公共文化體(ti) 係建設,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信息化水平,結合海南州財政和江蘇對口支援投入資金2535萬(wan) 元,依托華為(wei) “雲(yun) 計算”的海南州數字圖書(shu) 館投入使用。利用5G低延時、大速率、高帶寬優(you) 勢特性為(wei) 數字底座,結合VR、XR等增強現實技術以及智能觸控畫屏、8K超高清視頻等高品質展示手段,為(wei) 廣大讀者提供可視化、場景化、沉浸式、互動式的閱讀新體(ti) 驗,為(wei) “推動全民閱讀、建設書(shu) 香海南”營造良好人文環境。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多年來,江蘇省把項目建設作為(wei) 關(guan) 鍵舉(ju) 措,不斷探索新路子、強化新舉(ju) 措、搭建新平台,極大地促進了海南州經濟、社會(hui) 、文化等各項事業(ye) 發展進步。
當“江蘇援建”的字樣顯示在海南州藏醫院新院區的牆麵上,備受矚目的藏醫院以嶄新麵貌正式對外開放,不僅(jin) 能滿足海南州民眾(zhong) 藏醫藥醫療服務需求,對提高民眾(zhong) 健康水平、促進經濟社會(hui) 協調發展、突出藏醫藥特色,弘揚藏醫藥文化傳(chuan) 承民族傳(chuan) 統醫學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援建項目就是好,實打實為(wei) 我們(men) 群眾(zhong) 著想,現在不出州,就能享受到江蘇這麽(me) 發達城市的醫療資源,想想都覺得幸福。”家住共和縣沙珠玉鄉(xiang) 的索南紮西因為(wei) 心腦血管疾病,得到科學專(zhuan) 業(ye) 救治後如是說。
正如海南州衛生健康委辦公室主任馬永紅說,江蘇援建紮紮實實突出一個(ge) “真”字,既真心實意,更真抓實幹,還投入真金白銀,更使得海南州醫療衛生係統真正提高自身服務能力、提高醫療技術水平。
打造“帶不走的隊伍”
飲水思源。
從(cong) 江南的小橋流水到煙波浩渺的青海湖畔,跨越千裏的空間距離,卻隔不斷江蘇對口援建海南州的暖流和力量,使其源源不斷,實現了由量變到質變升華。
走進興(xing) 海縣子科灘鎮,一個(ge) 由江蘇參與(yu) 援建的易地扶貧搬遷村——安多民俗文化村映入眼簾。全村目前有853戶共3400多人,其中252戶由江蘇為(wei) 每戶出資6萬(wan) 元參與(yu) 幫扶。
今年從(cong) 江寧高中青海“海南民族班”畢業(ye) 的季卉蕊拿到了來自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shu) 。“受益於(yu) 江蘇對口援建,我才能享受到如此好的教育資源,考上心儀(yi) 的大學,真的很幸福!很感激!”季卉蕊由衷地說。
貴南縣茫曲鎮氈匠村,原來村裏坑坑窪窪的道路已經變得又寬又平,村級綜合服務中心寬敞明亮,休閑廣場平整開闊,村民們(men) 茶餘(yu) 飯後的生活也因此而變得多姿多彩。
從(cong) “患者轉院”的常態到“專(zhuan) 家坐診”,江蘇援青“組團式”醫療團隊先後幫助海南州受援醫院建立管理體(ti) 係13套,修訂各類管理製度744項,簽署博士工作站建設、柔性人才引進等14項協議,開展新技術新項目34項,海南州醫療技術不斷進步,衛生健康事業(ye) 蓬勃發展,各族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援青13年,長路漫漫亦燦燦。聚焦人民群眾(zhong) 最關(guan) 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江蘇援青隊伍以海南州發展實際需求為(wei) 主,不斷豐(feng) 富智力支援的特色和內(nei) 涵,通過幹部互派掛職、“組團式”支醫支教、柔性引才等“組合拳”,提升海南州幹部人才水平。“十四五”以來,實施13個(ge) 智力支援項目,投入援青資金1900萬(wan) 元,幫助海南州培養(yang) 了一支本地化、高素質、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打造“同飲一江水,蘇青一家親(qin) ”
何為(wei) 援建?當一片仁心傾(qing) 注於(yu) 這片熱土,真情在援建者與(yu) 受援者之間醞釀傳(chuan) 遞,13年的時間,對援助者而言,這是一種發自內(nei) 心的自覺擔當和靈魂洗禮;對受援方來說,這是一次刻骨銘心的精神成長和能力再造。
一批批援青幹部從(cong) 江蘇各地奔赴而來,履行使命;一雙雙援助之手,將中央暖融融的關(guan) 懷,將“高質量發展標杆”的熱騰騰的情意傾(qing) 注於(yu) 高原,匯集成最溫暖的力量!
醫生、教師、科技工作者……來自不同行業(ye) 、不同地域的人,為(wei) 了同一個(ge) 號召,同一個(ge) 願望,一路向西,隻為(wei) 這最溫暖的力量傳(chuan) 遞。
從(cong) 特色農(nong) 牧業(ye) 到科學養(yang) 殖業(ye) ,從(cong) 文旅融合發展到產(chan) 業(ye) “四地”建設,哪裏有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哪裏就有江蘇援建的傾(qing) 力幫扶。一大批重點產(chan) 業(ye) 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相繼建成投入運行,攜手海南,正統籌推進新型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現代生態農(nong) 牧業(ye) 、文化旅遊及服務業(ye) 、大數據信息技術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發展。
跨越千裏,山海情深。廣大援青幹部努力克服高原缺氧、條件艱苦等諸多困難,把海南作為(wei) 第二故鄉(xiang) ,主動融入當地群眾(zhong) ,積極適應民族地區工作環境,展現了援青幹部舍小家、顧大局的無私奉獻精神。
13年援青,帶來的不隻是物質上的雪中送炭,更激起精神上的齊振和情感上的共鳴,讓“聖潔海南”更加堅信有對口支援國家戰略的強力推動,有各支援方的無私支援和廣大援青幹部的傾(qing) 力奉獻,必將在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中書(shu) 寫(xie) 更加絢麗(li) 的海南篇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高原犛牛下江南 海南州綠色有機農畜產品亮相蘇州
海南藏族自治州是青海省最大的農牧交錯區,是青海省農畜產品西進東出的重要通道。境內農牧業資源富集、資源優勢明顯、地域特色鮮明。[詳細] -
江蘇對口支援青海海南12年 累計實施351個援建項目
江蘇自2010年開始與海南州建立對口支援關係。12年來,圍繞海南州民生改善、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社會事業、文化交流、人才培養等重點領域開展對口支援,累計投入財政性資金達30億元,實施對口支援項目351個。[詳細] -
江蘇援青10年:全心全意幫 一起奔小康
從2010年開始,江蘇開始對口支援青海海南州,選派幹部、教育和醫療衛生等專業技術人才近千人次上高原,10年投入援建資金達26.5億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