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黃河篇|“黃河之腎”保衛戰
瑪曲藏語意為(wei) “黃河”
作為(wei) 全國唯一一個(ge) 以黃河命名的縣
地處青藏高原東(dong) 部邊緣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
擁有濕地562萬(wan) 畝(mu)
黃河環繞瑪曲全境433公裏
水源補給量占黃河源區總徑流量的58.7%
占黃河流域總徑流量的六分之一
是黃河上遊重要的水源涵養(yang) 區和生態功能區
被譽為(wei) “黃河之腎”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受自然和人為(wei) 因素的影響
瑪曲草原濕地出現不同程度沙化退化現象
水源涵養(yang) 能力下降
2011年6月9日,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歐拉鄉(xiang) 歐強村村民豆格甲走在被沙丘侵入的草場上。新華社記者 聶建江 攝
2004年7月19日,羊群在瑪曲縣一處沙化退化的草場上吃草,背後是大片流動沙丘。新華社記者 宋常青 攝
為(wei) 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
近年來,瑪曲縣持續持續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修複工作
以提升黃河上遊水源涵養(yang) 功能為(wei) 目標
實施了退牧還草、沙化退化草原綜合治理、濕地保護與(yu) 修複、草原鼠害防控等一係列生態保護工程項目
使治理區林草植被逐步恢複
拚版照片:上圖為(wei) 2002年參與(yu) 防治沙漠化的工作人員在瑪曲縣黃河沿岸一處沙化草場上壓沙(新華社記者 韓傳(chuan) 號 攝);下圖為(wei) 2023年7月6日,牧民在瑪曲縣黃河沿岸一處沙化草原治理點進行草籽補種工作(新華社記者 張可任 攝)。
多年投身沙化草原治理的牧民卓瑪加布在黃河瑪曲段幹流沿岸一處沙化草原治理點查看他參與(yu) 種植的植被生長情況(7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多年投身沙化草原治理的牧民卓瑪加布在黃河瑪曲段幹流沿岸一處沙化草原治理點查看他參與(yu) 種植的植被生長情況(7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牧民在瑪曲縣歐拉鎮黃河沿岸一處沙化草原治理點補種草籽(7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方欣 攝
牧民在瑪曲縣歐拉鎮黃河沿岸一處沙化草原治理點補種草籽(7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曾經滿目瘡痍的沿黃沙化帶如今綠意盎然
黃河徑流量較十年前增加18.7%
水源涵養(yang) 和生態功能得到有效提升
瑪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正在逐年改善
拚版照片:上圖為(wei) 2011年6月9日,兩(liang) 名技術人員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歐拉鄉(xiang) 歐強村查看草場沙化退化情況,這裏已經成為(wei) 當時瑪曲草原沙化最為(wei) 嚴(yan) 重的草場之一(新華社記者 聶建江 攝);下圖為(wei) 2023年7月6日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歐拉鎮歐強村境內(nei) 拍攝的經過治理修複的草原(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拚版照片:上圖為(wei) 2011年6月10日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城郊的黃河大橋附近拍攝的大麵積沙化退化草場(新華社記者 聶建江 攝);下圖為(wei) 2023年7月6日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城郊的黃河大橋附近拍攝的沙化退化草場已經複綠(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瑪曲縣黃河兩(liang) 岸綠意盎然(7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這是瑪曲縣城外黃河岸邊一處經過治理修複的草場,已種植上牧草和灌木(7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可任 攝
黃河流經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境內(nei) (7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方欣 攝
監製:賴向東(dong) 向清凱
策劃:蘭(lan) 紅光 王建華 馬維坤
統籌:王毓國 費茂華 宋常青 邢廣利 王慶欽
記者:聶建江 陳斌 張可任 方欣
視頻剪輯:方欣
新媒體(ti) 編輯:謝秀棟 張可任 徐嘉懿 周大慶 程婷婷
圖片編輯:鄧堅 施思思 劉蓮芬 宋為(wei) 偉(wei)
美編:穆問春 王靜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黃河篇|走近“黃河蓄水池”的守護者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是黃河、長江上遊重要的水源涵養和補給區,擁有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生態功能最完善的濕地之一。[詳細] -
甘肅省甘南州:向綠向新向未來
近年來,甘南州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深入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切實築牢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詳細] -
把自然講給你聽|上遊濕地,黃河的“蓄水池”
現實中,多年水文數據告訴我們,上遊青海玉樹和果洛、四川阿壩和甘孜、甘肅甘南等地河湖濕地資源豐富,是黃河水源主要補給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