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甘南州:向綠向新向未來
秋日的阿萬(wan) 倉(cang) 濕地。
每年有近萬(wan) 隻候鳥在瑪曲濕地棲息繁衍。
2023年甘南黃河上遊水源涵養(yang) 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修複工程項目持續推進。瑪曲縣自然資源局供圖
美麗(li) 的甘南草原。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瑪曲縣委宣傳(chuan) 部提供
秋日清晨,站在海拔3900米的尕瑪梁遠眺,逶迤的黃河就像一條銀白色的哈達在草原上飄舞,盡顯秀美之色。
源自巴顏喀拉山的黃河,在此拐了一個(ge) 180度的大彎,形成了久負盛名的“天下黃河第一彎”。蜿蜒流淌的黃河,在瑪曲寬闊的草原獲得了充分的滋養(yang) 補給,瑪曲因此被稱為(wei) “黃河之腎”。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是黃河長江上遊重要的水源涵養(yang) 補給區,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被整體(ti) 納入國家生態主體(ti) 功能區。境內(nei) 有黃河、洮河、大夏河、白龍江等120多條幹支流,黃河甘肅段幹流全長913公裏,黃河瑪曲段幹流總長433公裏,約占黃河甘肅段幹流的一半,徑流量增加108.1億(yi) 立方米,占黃河源區總徑流量的58.7%。
近年來,甘南州堅持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深入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切實築牢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
綠色理念深入人心
黃河首曲,阿萬(wan) 倉(cang) 濕地,綠毯似的草地一望無際,支流如飄帶般蜿蜒其間。
貢曲河全長23公裏,從(cong) 瑪曲縣阿萬(wan) 倉(cang) 境內(nei) 匯入黃河,是黃河支流之一。身為(wei) 貢曲河河長,阿萬(wan) 倉(cang) 鎮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楊尼布每周都要巡河。
“黃河阿萬(wan) 倉(cang) 段的主要支流有9條,每一條都有一名幹部擔當河長。作為(wei) 河長,我的責任就是不讓一滴汙水流入黃河,確保一河清水向東(dong) 流。”楊尼布說。
在甘南,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奮鬥、不懈努力,守護著黃河上遊的生態環境。
2003年,歐拉鎮牧民卓瑪加布決(jue) 定通過撿拾垃圾淨化草原環境、保護母親(qin) 河。從(cong) 那時起,一手提編織袋、一手握鐵鉗的他,開始了“草原愚公”生涯。
“我們(men) 都是喝著黃河水長大的,黃河養(yang) 育了我們(men) ,我真心希望它每一天都是清澈幹淨的。”卓瑪加布說。
如今,卓瑪加布的追隨者越來越多,“90後”的三木知,就是其中之一。
召集舉(ju) 辦中國瑪曲首屆黃河首曲濕地調查交流會(hui) 、邀請專(zhuan) 家開展黑土灘治理的培訓、帶領瑪曲縣生態環境保護協會(hui) 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實踐活動、開展“生態環保進校園”等主題宣講活動……從(cong) 2017年開始,三木知始終堅守在生態環境保護一線。現在,他已是瑪曲縣生態環境保護協會(hui) 會(hui) 長。“這些年很忙,但是也很充實,能為(wei) 黃河生態保護出一點力,感到很驕傲。”卓瑪加布說。
卓瑪加布、三木知隻是甘南州在保護黃河行動中黨(dang) 員幹部帶頭幹、牧民群眾(zhong) 自覺幹的一個(ge) 縮影。甘南堅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得益彰、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切實築牢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讓綠色成為(wei) 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保護生態環境成為(wei) 甘南74萬(wan) 各族群眾(zhong) 的自覺行動。
重點治理成效顯著
入秋以來,瑪曲縣自然資源局的馬春林,每天和同事們(men) 奔走在草原上,跟蹤“2023年甘南黃河上遊水源涵養(yang) 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修複工程項目”的建設進度。
“我們(men) 的工作就是及時調整組織計劃,加強跟蹤督導檢查,做好各項服務,及時解決(jue) 施工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馬春林說。
站在瑪曲黃河大橋極目遠眺,曾經的沿黃沙化帶如今綠意盎然。
2021年,瑪曲縣全麵啟動了甘南黃河上遊水源涵養(yang) 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修複工程項目。為(wei) 期3年的項目,對礦山、森林、草原、濕地等進行係統修複,生態保護修複總麵積達13.39萬(wan) 公頃。
“2022年至2023年,我們(men) 實施了瑪曲縣黃河沿岸阻沙林帶建設試點項目,在黃河幹流段河岸沙化帶,建設河岸阻固沙林草帶2.11萬(wan) 畝(mu) ,在尼瑪鎮、歐拉鎮、河曲馬場等黃河沿線重點區域因地製宜進行連片治理。”馬春林說。
“瑪曲縣地處青藏高原,由於(yu) 海拔高、氣候寒冷、植物生長期短、自然條件嚴(yan) 酷等原因,可借鑒的沙化治理技術措施少,導致沙化治理難度大。”瑪曲縣草原工作站站長楊林平告訴記者,經過多年的試驗、示範和總結,瑪曲縣探索出了一套適合當地的“整地+植灌+草方格+施肥+土質改良+人工種草+圍欄”的沙丘治理技術模式,目前對已形成的沙化土地和黑土灘退化草地等進行重點治理,成效顯著。
一度猖獗的鼠害,也是草場退化的原因之一。為(wei) 了治理草原鼠患,相關(guan) 部門積極探索無害化生物防治技術,防治方法也由過去單一的化學滅治,發展成為(wei) 生物防治、生態治理和人工捕捉的綜合防治措施。
隨著退牧還草、沙化退化草原綜合治理、濕地保護與(yu) 修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生態修複治理、草原鼠害防控等一係列生態保護工程項目的實施,甘南黃河流域生態環境逐年改善,生態環境退化的趨勢得以遏製。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甘南州累計營造林93.44萬(wan) 畝(mu) ,治理中度以上退化草原1792萬(wan) 畝(mu) 。森林蓄積量較2010年增加2412萬(wan) 立方米、達到1.06億(yi) 立方米;草原綜合植被蓋度較‘十二五’末提升5個(ge) 百分點、達到97%。”甘南州林業(ye) 和草原局造林綠化科科長彭新軍(jun) 介紹說。
生態效益不斷凸顯
秋日的尕海濕地,闊水連天、水草豐(feng) 美、飛鶴淩波……看著眼前美自天成的景觀,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主任陳有順感慨道:“誰能想到,作為(wei) 黃河上遊支流洮河的水源涵養(yang) 地以及重要水源補給區,尕海湖曾一度幹涸。”
自20世紀90年代起,由於(yu) 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頻繁等原因,尕海湖曾3次幹涸,周邊濕地麵積銳減。近年來,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實施濕地禁牧補償(chang) 、生態修複和環境治理等項目,目前尕海湖水域麵積達到了2700公頃,濕地生態係統日趨完善。
“隨著生態持續向好,我們(men) 連續5年發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雪豹的活動蹤跡,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的數量也逐年增加。此外我們(men) 還發現了鴛鴦、大天鵝、中華斑羚等珍稀動物。”尕海保護站站長香毛吉告訴記者,如今濕地生態修複工程成效逐步顯現,濕地涵養(yang) 水源、淨化空氣、降解有害物質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原來部分退化的濕地已經得以恢複,生態效益明顯凸顯。
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麵積2474平方公裏,是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水資源保護、建設的源頭和戰略要地之一。尕海濕地及其泥炭資源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涵水、養(yang) 水、儲(chu) 水、供水特別是儲(chu) 存碳匯方麵具有極其重要的生態意義(yi) 。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甘南州堅決(jue) 扛起上遊責任,在生態環境保護中體(ti) 現甘南擔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甘南答卷”
6月4日至6日,“美麗甘肅 自然畫卷——2023全國重點網絡媒體甘肅生態環保行”主題采訪團走進甘南州,探訪當地推動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生態“密碼”。[詳細] -
“黃河之腎”甘肅瑪曲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出境水量十年增六成
被譽為“黃河之腎”的瑪曲縣,探索出一套具有“瑪曲特色”的高寒沙化、草原治理模式,黃河沿岸草原沙化退化已得到根本遏製,全縣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水源涵養能力持續增強,出境水量十年增六成。[詳細] -
甘南州合作市:厚植綠色生態底色 擘畫雪域羚城藍圖
堅持把生態文明小康村和“一十百千萬”工程建設作為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2016年以來累計投資7.63億元,建設生態文明小康村121個,覆蓋137個自然村,惠及農牧民群眾2682戶21082人。[詳細] -
用心守護家鄉的每一片草原
交巴東知大學畢業後投身家鄉環保事業,創辦了“瑪曲縣生態環境保護協會”,帶領身邊年輕人一起保護環境,如今已是第七個年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