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先烈遺誌 弘揚長征精神——紅六軍團革命後代赴迪慶州開展捐贈活動速記
1936年4月29日,紅二、六軍(jun) 團勝利搶渡金沙江,進入迪慶境內(nei) 。至5月13日,全軍(jun) 離開中甸(現香格裏拉市)紅軍(jun) 在迪慶境內(nei) 19天,行程405公裏,翻越3座大雪山,經曆了兩(liang) 次戰鬥,160多名指戰員長眠在迪慶高原。如今來自全國各地的18名紅六軍(jun) 團的後代集結昆明,由昆明出發途經大理麗(li) 江,在古稀之年來到迪慶,追尋父輩足跡,親(qin) 身體(ti) 驗父輩的艱難曆程。
11月17日上午,迪慶州紅軍(jun) 長征革命博物館迎來了一群特殊的老人,他們(men) 頭戴紅軍(jun) 帽,步履蹣跚、互相攙扶來到迪慶紅軍(jun) 長征博物館準備將手中這些年收集整理的記錄著過去革命曆史的照片、文獻書(shu) 籍、遺物等珍貴實物、資料進行捐獻。迪慶紅軍(jun) 長征博物館工作人員熱情的在門口迎接不遠千裏到訪的老人家們(men) ,並為(wei) 他們(men) 獻上了象征吉祥如意的哈達,感謝他們(men) 一直以來對迪慶紅軍(jun) 長征博物館的關(guan) 心、支持和幫助。
迪慶紅軍(jun) 長征博物館館長潘高原代表博物館接收了這些珍貴的革命資料、實物,向他們(men) 授予了榮譽證書(shu) 並在博物館前合影留念。
“我們(men) 就是想感受一下父輩們(men) 曾經走過的路,循著他們(men) 的足跡去回顧他們(men) 艱苦卓絕的紅軍(jun) 長征革命曆史。也將他們(men) 留下的珍貴的照片,文獻等贈送給迪慶紅軍(jun) 長征博物館收藏,共同延續這份濃濃的革命友誼!”何額紅老人淚眼婆娑地說。
在博物館會(hui) 議室內(nei) ,迪慶州委宣傳(chuan) 部、迪慶州委黨(dang) 史研究室、州委黨(dang) 校、甸寨卡紅色陳列館、香格裏拉紅軍(jun) 小學、香格裏拉市第三中學、上江鄉(xiang) 黨(dang) 委政府、迪慶紅軍(jun) 長征博物館代表們(men) 與(yu) 紅六軍(jun) 團後代們(men) 舉(ju) 行了交流座談。座談會(hui) 上大家共同重溫這段刻骨銘心,令人震撼的紅色革命曆史。
甘祖昌之女甘仁榮回憶起父親(qin) ,眼中噙滿淚水。其父親(qin) 甘祖昌,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少將軍(jun) 銜,被稱為(wei) “將軍(jun) 農(nong) 民”。1926年參加村農(nong) 民協會(hui) ,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翌年參加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在革命生涯中,曆任湘贛軍(jun) 區紅軍(jun) 兵工廠副科長、八路軍(jun) 第三五九旅供給部軍(jun) 需科科長、三五九旅供給部副部長、晉綏軍(jun) 區三五九旅供給部部長、西北野戰軍(jun) 第二縱隊後勤部部長、第一野戰軍(jun) 二軍(jun) 後勤部部長等職。先後參加了國內(nei) 革命戰爭(zheng) 、抗日戰爭(zheng) 、解放戰爭(zheng) ,為(wei) 了黨(dang) 和人民的事業(ye) 出生入死、數次負傷(shang)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甘祖昌曆任新疆軍(jun) 區後勤部副部長兼供給處處長,兼財務處處長,新疆軍(jun) 區後勤部部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jun) 銜,榮獲八一勳章、獨立自由勳章、解放勳章等 。1957年,甘祖昌在辭去新疆軍(jun) 區後勤部部長的職務後,帶著家人回到闊別20多年的家鄉(xiang) ,從(cong) 此開始了29年的“農(nong) 民生涯”。從(cong) 江西到延安再到新疆,甘祖昌將人生中三分之二的時光都奉獻給了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革命鬥爭(zheng) 中。其母親(qin) 龔全珍是開國少將甘祖昌夫人、江西省萍鄉(xiang) 市南陂小學原校長。1957年8月,龔全珍隨丈夫甘祖昌回家鄉(xiang) 江西省蓮花縣務農(nong) 並一直從(cong) 事鄉(xiang) 村教師工作。離休後,又扶貧助學,開辦“龔全珍工作室”服務社區、群眾(zhong) 。著有紀實作品《我和老伴甘祖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先後兩(liang) 次親(qin) 切接見龔全珍,親(qin) 切地稱她為(wei) “老阿姨”。龔全珍曾榮獲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稱號、“感動中國”2013年度十大人物 、全國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 、“感動江西十大教育年度人物”“全國模範退役軍(jun) 人”等稱號。甘仁榮在座談會(hui) 上談及父母從(cong) 小對子女嚴(yan) 苛的家教,從(cong) 飯桌上絕不能浪費一粒糧的教育再到了父母離開城市回農(nong) 村搞建設的過往,從(cong) 幼兒(er) 的少不更事,到如今自己親(qin) 身來到迪慶,感受父輩走過的路,真切地體(ti) 會(hui) 到了父輩身上不畏艱險、堅韌不拔、頑強拚搏、攻堅克難的奮鬥精神和為(wei) 黨(dang) 和人民的事業(ye)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偉(wei) 大獻身精神。現場氣氛莊嚴(yan) 肅穆,令人感動。
現年84歲高齡的獨克宗甸寨卡紅色居民文化陳列館館長趙嘉林老人麵對過往的紅色曆史同樣如數家珍。他說據他父親(qin) 口述回憶,在1936年5月,紅軍(jun) 長征北上抗日,賀龍、任弼時、蕭克率領的紅二、六軍(jun) 團途經中甸。當時,由於(yu) 藏族群眾(zhong) 對紅軍(jun) 並不了解,再加上反動統治階級汙蔑並嚴(yan) 令禁止為(wei) 紅軍(jun) 提供一切幫助,群眾(zhong) 對紅軍(jun) 懷有很大戒心,紅軍(jun) 籌措過草地需要的物資出現了很大困難。藏族商人趙阿印在通司陸雲(yun) 鶴的引薦下,多次拜會(hui) 了賀龍、任弼時、蕭克等紅軍(jun) 首長。賀龍告訴他:“我們(men) 紅軍(jun) 是共產(chan) 黨(dang) 的軍(jun) 隊,都是窮苦出身,是保護老百姓和商人的,紅軍(jun) 買(mai) 賣公平,不拿群眾(zhong) 一針一線,你們(men) 不用擔心,現在我們(men) 過草地需要物資,你能幫我們(men) 籌措一些嗎?”趙阿印答應了賀龍,積極為(wei) 紅軍(jun) 籌辦糧草,先後購買(mai) 青稞、小麥、糌粑、蕎麵等糧食25000多斤,另有粉絲(si) 、紅糖、辣椒、臘肉等副食品,為(wei) 紅軍(jun) 繼續北上作出了巨大貢獻。
陳希雲(yun) 之女陳青此次之行向博物館捐獻了父親(qin) 遺留的一把刀和幾粒安眠藥。談及父親(qin) ,她這樣評價(jia) :父親(qin) 是為(wei) 了那些犧牲的戰友而活,他總說,是犧牲的戰士用生命換來我們(men) 活著的機會(hui) ,所以他更加珍惜時間,將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事業(ye) 中去。父親(qin) 陳希雲(yun) 是紅六軍(jun) 團供給部部長,紅六軍(jun) 團西征至貴州木黃與(yu) 紅三軍(jun) (後恢複為(wei) 紅二軍(jun) 團)會(hui) 師後,調入紅二軍(jun) 團任供給部部長,參與(yu) 創建湘鄂川黔根據地並在湘鄂川黔省革委會(hui) 任財政部部長、省革委會(hui) 副主席、代理主席。在紅二、六軍(jun) 團長征至甘孜後,在隨後組建的紅二方麵軍(jun) 任供給部部長兼政委。在紅軍(jun) 當年極其險惡的戰爭(zheng) 環境中,他竭盡心力保障部隊的供給工作,由於(yu) 長期處於(yu) 戰爭(zheng) 險惡的環境中生活,父親(qin) 一直睡眠不好,長期靠服用安眠藥才能入睡,195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5周歲,被批準為(wei) “革命烈士”,安葬於(yu) 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在1957年2月11日上午的公祭大會(hui) 上,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致悼詞時說道:“回顧陳希雲(yun) 同誌革命的一生,是和人民軍(jun) 隊後勤工作的建設過程分不開的,是和革命政權財經工作的發展過程分不開的。他全部的生命活力,已經毫無保留地獻給了共產(chan) 主義(yi) 事業(ye) ”。這次捐贈給迪慶紅軍(jun) 長征博物館的安眠藥就是父親(qin) 吃剩下的安眠藥,陳青老人從(cong) 父親(qin) 的遺物中挑選出來特意捐贈給博物館的。老一輩革命家顏德明之子顏凡強等都在會(hui) 上分享了父輩感人的革命故事。
會(hui) 後,大家一同參觀了博物館基本陳列,在講解員生動的講述中,眾(zhong) 人一起重溫了當年的革命曆史。在一件件反映老一輩革命者艱苦卓絕、頑強奮鬥的曆史遺物前,紅軍(jun) 後人紛紛駐足觀看,並時不時拿出相機拍照留念。現場,紅軍(jun) 後人詳細了解紅六軍(jun) 團的在迪慶期間的重要曆史事件,認真聆聽了父輩們(men) 鮮為(wei) 人知、催人奮進的革命事跡。“我們(men) 的父輩雖然不在了,但是他們(men) 的精神還在,我們(men) 此次重走長征路就是為(wei) 了尋找父輩的初心。”何額紅老人介紹。
記者手記
在這次難得的與(yu) 紅六軍(jun) 團後人近距離采訪交流的過程中,我們(men) 深刻認識到現在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正因此,即使經過了漫長的歲月,長征依舊被世人追尋不已。這次采訪如同一場精神洗禮,蕩滌靈魂。在這些古稀之年的老人身上,記者也看到了長征精神的延續。紅色的長征精神也已經刻進中華民族的靈魂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破除心靈迷惘、穿透人生迷霧、堅定未來理想、不忘奮鬥使命。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奮鬥史詩,可以讓我們(men) 一往無前地奔跑在新時代長征路上,取得一個(ge) 又一個(ge) 的勝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