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黃河臂彎裏的“淨秀”之地

發布時間:2023-11-24 16:42:00來源: 青海日報


夏日同德草原生態寫(xie) 意。洪玉傑 攝

  九曲黃河蜿蜒而下,將目光停留在黃河“臂彎”裏的宗日文化發祥地——同德,廣袤的宗日聖地,遠處的雪山連綿,草原就像一塊地毯,鋪向遠方,潺潺的流水、湖泊、草甸、丹霞,無不透視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深入人心。

  10月28日,在生態環境部舉(ju) 辦的中國生態文明論壇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被授予第七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這項“國字號”殊榮讓同德更加堅定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厚植綠色本底,按照生態係統整體(ti) 性、係統性、動態性及其內(nei) 在規律,整體(ti) 施策、多措並舉(ju) ,統籌推進整體(ti) 保護、係統修複、綜合治理,構建同德生態保護新格局,積極探索生態價(jia) 值和生態優(you) 勢轉化的有效路徑和模式,打造青藏高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ti) 化保護和修複示範區。

  以生態資源推動綠色發展

  心懷“國之大者”,踐行“兩(liang) 山”理念,謀劃“淨秀”這篇大文章,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係統治理示範縣建設,積極探索具有高原特色的“兩(liang) 山”轉化模式、路徑和機製,努力走出生態美好、經濟發展、群眾(zhong) 富裕的生態之路……對於(yu) 同德而言,這是高質量發展的問題所在,也是答案所在。

  同德縣近三分之一的區域麵積被列入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黃河流經同德約207公裏,因複雜多樣的地形呈現出峽穀密集、溝壑縱深、石崖陡峭的地理奇觀,是黃河上遊最佳黃金水電走廊,展現著波瀾壯闊、廣袤縱橫的高原風光魅力,其地處黃河上遊關(guan) 鍵水源涵養(yang) 區,地理位置重要,生態功能突出,源頭責任重大。

  以生態資源推動綠色發展,近年來,同德縣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與(yu) 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建設相結合,加快自然生態係統保護與(yu) 修複,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係統治理,做好黃河、濕地、山水、草原、林地“五篇”文章,建立退化草地植被恢複示範基地,構建高寒草甸生態退化綜合治理新模式,切實讓同德的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百姓生活更幸福。

  在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同德縣堅持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發揮好“林長製”“河湖長製”等指揮棒作用的同時,同德縣多次召開會(hui) 議進行相關(guan) 部署安排,並積極探索保護治理新方式,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深入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ti) 化治理,以生態與(yu) 減災協同增效為(wei) 目標,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係統功能穩步提升、生態環境底色更加靚麗(li) 。

  水源涵養(yang) 功能提升、濕地麵積擴大、江河徑流量增加、植被覆蓋度提高、野生動物種群豐(feng) 富、農(nong) 牧民生產(chan) 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同德縣生態地位的特殊性、重要性,已不僅(jin) 僅(jin) 是停留在保護冰川雪山、江源河流、湖泊濕地、幹旱草甸等源頭地區生態係統的層麵上,這一係列生態環境改善不僅(jin) 讓同德的生態保護與(yu) 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更加確定了做好綠色生態是最大財富、最大優(you) 勢、最大品牌工作,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自然生態”和“政治生態”互促共贏

  要知道在2012年前,因自然環境嚴(yan) 酷、基礎設施滯後、資源嚴(yan) 重匱乏、產(chan) 業(ye) 結構單一且生產(chan) 方式粗放等原因,同德成為(wei) 全省基礎設施最差、貧困發生率最高的“特殊類型”貧困縣。

  在曆經了“三年特殊類型”扶貧戰略,“攻堅拔寨”式集中扶貧攻堅,同德不僅(jin) 摘下長期以來“全省最窮縣”的帽子,更是堅持以黨(dang) 的領導統攬脫貧攻堅全局,走出了一條深度貧困地區黨(dang) 建引領脫貧攻堅的“同德模式”。

  同德縣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三江源重要組成區域,是黃河上遊區重要水源涵養(yang) 區,也是全省黃河穀地農(nong) 業(ye) 區向牧業(ye) 區過渡的重要地帶,生態區位重要,自然資源豐(feng) 富,生態環境良好。

  加快開展“兩(liang) 山”基地建設,鞏固提升生態環境質量,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淨,保值增值自然資本;創新思路,大膽實踐,堅定不移推動綠色發展,讓人民群眾(zhong) 享受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是立足生態資源優(you) 勢,拓寬“兩(liang) 山”雙向轉化的載體(ti) ,保護生態環境已經讓同德從(cong) 過去的“盼溫飽”轉為(wei) 現在的“盼環保”,從(cong) 過去的“求生存”轉為(wei) 現在的“求生態”。堅定走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凡涉及生態環境保護的事項優(you) 先考慮,凡涉及生態環境保護的資金優(you) 先安排,凡屬於(yu) 生態環境保護的項目優(you) 先實施,突出適合當地特有的資源稟賦和人力稟賦,以解決(jue) 突出問題為(wei) 重點,以補短板為(wei) 突破口,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guan) 係,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chan) 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chan) 力的理念。

  擁有近45萬(wan) 公頃天然草地,適宜的地形海拔、獨特的氣候條件、豐(feng) 富的草地資源,為(wei) 同德縣成功創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提供了優(you) 越條件。為(wei) 此,同德加快生態畜牧業(ye) 產(chan) 業(ye) 化發展,繼續做大做強犛牛、藏羊、青稞、油菜、飼草“五大優(you) 勢產(chan) 業(ye) ”,推進集成示範人工草地、舍飼育肥、有機肥加工等高效綠色生產(chan) 關(guan) 鍵技術,穩步推進“中國良種犛牛示範縣”建設進程,走出一條農(nong) 牧結合、資源互補、聯動發展的現代綠色有機農(nong) 牧業(ye) 高質量發展之路。

  創新擴大“兩(liang) 山”轉化成果

  把“生態保護”作為(wei) 同德立縣之要,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做好“兩(liang) 山”這篇大文章,同德縣既有高原、偏遠、欠發展、民族地區等因素的製約,又有天然的優(you) 勢,這種優(you) 勢,在於(yu) 這裏不搞工業(ye) ,也不搞大開發,而是將生態、生產(chan) 、生活融合發展。

  按照“整體(ti) 保護、係統修複、綜合治理”的方式,打造中國良種犛牛示範縣、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係統治理示範縣、清潔供暖示範縣、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等目標,同德大膽探索並持續深化“三三布局”生態戰略,優(you) 化人口和功能布局。其中三分之一的牧戶搬遷到城鎮定居,草場入股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獲取紅利,在縣城從(cong) 事多種經營;三分之一的牧戶搬遷到各農(nong) 業(ye) 點和小集鎮,參與(yu) 合作經濟組織,獲取勞動報酬;剩餘(yu) 的三分之一牧戶留居原有草場,依法有序流轉草場,就地發展家庭牧場。全縣生態惡化趨勢得到遏製,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脫貧致富加快推進,實現了經濟發展與(yu) 生態保護的雙豐(feng) 收。

  同時,依托同德獨特的丹霞地貌、原始森林和黃河大峽穀等生態環境資源,以“文化搭台、經貿唱戲”為(wei) 主要形式,探索“文化+旅遊+體(ti) 育+扶貧”發展思路,開發宗日文化探秘、黃河峽穀探險、碧水丹霞觀光等係列旅遊產(chan) 品,搭建山地自行車賽、民族傳(chuan) 統競賽等交流平台,有力提升同德宗日文化、犛牛文化的影響力,充分帶動全縣鄉(xiang) 村旅遊發展,努力夯實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先行區示範點同德品牌的根基。

  2022年11月,同德縣清潔供暖一期5萬(wan) 千瓦光伏項目施工完成並成功並網運行,成為(wei) 同德首個(ge) 成功並網運行的光伏發電項目,初步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目標。開工建設同德抽水蓄能電站,加快打造“水風光蓄儲(chu) ”一體(ti) 化新能源基地,有效將同德的自然資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持續發展的內(nei) 生動能。

  正如同德縣委副書(shu) 記、縣長項秀表示,“兩(liang) 山”實踐創新基地的成功創建是同德縣委縣政府深學篤行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成果,讓同德更加堅定錨定黃河上遊高質量發展為(wei) 首要任務,突出抓好生態保護、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社會(hui) 穩定三大任務,探索推動“兩(liang) 山”實踐創新轉換的新路徑提供“同德經驗”。

  記者感言:端起“綠飯碗” 吃上“生態飯”

  實現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根本,是重要基礎。同德地處黃河上遊關(guan) 鍵水源涵養(yang) 區和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地理位置重要,生態功能突出,源頭責任重大。無論是在脫貧攻堅時期,還是當下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同德縣都做到把保護當地生態環境與(yu) 打贏脫貧攻堅戰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相結合,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得到完美呈現,讓當地群眾(zhong) 端起“綠飯碗”、吃上“生態飯”,真正體(ti) 現了良好生態環境的財富價(jia) 值。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環境一頭連著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頭連著經濟社會(hui) 發展。可以說,生態保護既是一項民生工程,也是經濟發展關(guan) 鍵支撐。隻有不斷拓寬綠水青山轉化為(wei) 金山銀山的路徑,才能讓人民群眾(zhong) 享有更多、更普惠、更可持續的綠色福祉,不僅(jin) 腰包鼓了,而且生活愜意。同德的生動實踐讓我們(men) 再一次深深體(ti) 會(hui) 到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chan) 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chan) 力”的道理。

  搞好“兩(liang) 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關(guan) 鍵是把生態文明建設真正落實到當地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新思想引領新征程,同德應以“兩(liang) 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為(wei) 契機,繼續在生態畜牧業(ye) 、生態旅遊、清潔能源上持續發力,以“四地”建設為(wei) 指引,融入“六個(ge) 現代化新青海”大局,大力發展現代生態農(nong) 牧、文化旅遊、清潔能源三大產(chan) 業(ye) ,奮力打造中國良種犛牛示範縣、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係統治理示範縣、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等的建設,更好更快推動同德“兩(liang) 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

(責編: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