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青海省澤庫縣:草原兒女唱響團結讚歌

發布時間:2024-01-10 15:58:00來源: 中國民族報

  講政策、發讀本、演節目……連日來,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主題教育暨第四輪形勢政策宣講活動,在牧場、社區、學校等地廣泛開展。“講惠民政策,普及法律知識,宣傳(chuan) 民族團結,內(nei) 容通俗易懂還實用,入耳又入心!”和日鎮智合茂村村民木太加說。

  “澤庫”,藏語意為(wei) “山間盆地”。澤庫縣地處昆侖(lun) 山係西傾(qing) 山北麓,生活著藏、漢、蒙古、回、土、撒拉等10多個(ge) 民族,8萬(wan) 多人口。近年來,澤庫縣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全麵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草原兒(er) 女共同唱響經濟繁榮、民生改善、社會(hui) 穩定、生態良好的新時代讚歌。

  擰成一股繩,家園更美了

  近日,位於(yu) 澤曲鎮環城東(dong) 路的邁赫迪旋轉火鍋店,免費請70餘(yu) 名環衛工人吃熱騰騰的火鍋,為(wei) 寒冷的冬日增添了濃濃暖意。“沒有環衛工人的付出,哪有我們(men) 整潔的環境?”火鍋店負責人馬熱者卜說,“我從(cong)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來,從(cong) 打工者到創業(ye) 者,離不開當地人的認可、支持,澤庫也是我的家。”

  宜居宜業(ye) 的現代化城鎮,離不開各行各業(ye) 勞動者的辛勤建設。作為(wei) 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美麗(li) 家園,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更離不開各民族的同心守護。

  脖子上掛著望遠鏡,手裏拎著牛皮袋,胸前黨(dang) 徽熠熠生輝……在多禾茂鄉(xiang) 秀恰村,經常能看到年近七旬的多傑老人,在澤曲河畔觀察候鳥,撿拾垃圾。20多年來,老人傾(qing) 心守護著方圓700多公頃的關(guan) 秀濕地,被牧民們(men) 親(qin) 切地稱作“阿爸多傑”(意為(wei) “尊敬的長輩”)。

  “來這棲息繁衍的鳥兒(er) 越來越多了,有黑頸鶴、黑鸛、灰雁等90多個(ge) 品種。”多傑老人說,黨(dang) 和政府重視生態,做了大量工作,人們(men) 的環保意識也提高了。隨著濕地生態環境好轉,來這裏的遊客、攝影愛好者、新聞記者也多了起來。無論誰來、從(cong) 哪裏來,多傑老人都樂(le) 於(yu) 介紹濕地生靈的習(xi) 性、講述當地人守護生態的故事。

  澤庫是三江源生態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各族幹部群眾(zhong) 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青海最大的價(jia) 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等殷切囑托,擰成一股繩,確保草原、濕地、森林生態安全。

  在共建美好家園、護好“中華水塔”的過程中,“四個(ge) 與(yu) 共”的共同體(ti) 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這是澤庫縣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主線貫穿各項工作、全域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生動縮影。“我們(men) 把創建工作與(yu) 全縣中心工作緊密結合,強化組織領導,深化宣傳(chuan) 教育,形成各級聯動、全民參與(yu) 的濃厚氛圍。”澤庫縣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縣民宗局局長格日說。

  全方位互嵌,距離更近了

  “阿佳,我買(mai) 兩(liang) 瓶飲料!”聽到有人上門,吉毛加走出客廳,來到院落右側(ce) 的小賣鋪,為(wei) 顧客拿飲料。吉毛加和丈夫才讓公保原來是澤曲鎮熱旭日村的牧民,住土房、帳篷,以放牧、打工為(wei) 生,收入不穩定。2017年搬到縣城附近的移民安置點——東(dong) 格爾社區後,夫妻倆(lia) 從(cong) 安置房的四居室裏辟出一間,開起了小賣鋪。“小賣鋪收入就夠一家人生活開支了。丈夫還當上了社區網格長,有固定工資。孩子就在附近上學。日子比過去幸福多了!”吉毛加說。

  東(dong) 格爾社區的居民,由澤曲、寧秀、西卜沙、恰科日等4個(ge) 鄉(xiang) 鎮15個(ge) 行政村的713戶易地搬遷戶組成,是青南地區最大的移民安置點。社區將黨(dang) 建、民族團結、綜合治理等工作相結合,幫助搬遷戶融入城鎮,實現農(nong) 牧民向社區居民的轉變。“各族居民從(cong) 原來的不適應、不熟悉,到如今你幫我、我幫你,共同把社區建設成團結互助的大家庭。”東(dong) 格爾社區居委會(hui) 主任萬(wan) 將傑布說。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記者走進澤庫縣第二民族中學時,九年級六班教室傳(chuan) 來琅琅書(shu) 聲,老師卓瑪措正帶著學生們(men) 學習(xi) 蘇軾詞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坐在中間第二排的楊循立戴著眼鏡,讀得格外認真。楊循立是回族,父母來自甘肅省臨(lin) 夏回族自治州,他們(men) 在麥秀鎮經營著一家餐館。楊循立從(cong) 小跟隨父母在澤庫長大,漢語、藏語兼通。他愛學習(xi) 、愛勞動、樂(le) 於(yu) 助人,很受老師和同學歡迎。“班裏有藏族、回族、蒙古族同學,大家相處得很好。”楊循立說。

  澤庫縣第二民族中學校長才讓三智介紹,學校實行各族學生混班混宿,深入開展“小手拉大手”學習(xi)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主題活動等,促進各族師生和家長廣泛交往交流交融。

  近幾年,來澤庫創業(ye) 就業(ye) 的人員、投資興(xing) 業(ye) 的企業(ye) 越來越多。澤庫縣加強和改進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實現留得住、有錢掙、過得好;開展“職業(ye) 技能+普通話”培訓,鼓勵各族群眾(zhong) 外出求學、務工等,促進跨區域流動;赴上海、天津等地開展文旅資源宣介,吸引各地遊客到澤庫感受大美生態、體(ti) 驗藏家生活;開展“結對子”“手拉手”等聯誼活動,組建社區誌願者服務隊伍,促進各民族水乳交融、親(qin) 如一家。

  生活好起來,更有奔頭了

  夕陽西下,一輛滿載著牧草的運輸車開進了寧秀鎮拉格日村的養(yang) 殖基地。儲(chu) 藏間裏,幾人高的牧草堆碼放齊整,好像一座座小山。“以前牛羊都是散養(yang) 的,牧草不夠吃,過冬是個(ge) 大難題。如今,我們(men) 建起了規模化的畜棚,種上了牧草,再也不愁過冬了。”“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ge) 人”、拉格日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俄多底氣十足,“目前我們(men) 存了7萬(wan) 捆牧草,今年牛羊過冬的‘口糧’足夠了。”

  昔日的拉格日村,產(chan) 業(ye) 結構單一、草畜矛盾突出,是一個(ge) 重點貧困村。“團結一心,才能過上好日子。”俄多介紹,全村幹部群眾(zhong) 一起想一起幹,抓住政策機遇,整合草場、犛牛、禁牧補助金等資源,成立了拉格日生態畜牧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經過十幾年發展,合作社轉型升級為(wei) 村集體(ti) 股份經濟合作社,全村182戶全部入股,合作社被評為(wei) 國家級示範社、青海省草地生態畜牧業(ye) “綜合創新第一社”。

  如今,草地綠了,牛羊肥了,牧民富了,拉格日村蝶變成高原美麗(li) 鄉(xiang) 村。村集體(ti) 還在縣城、西久公路沿線開起了賓館、餐廳、畜產(chan) 品店等,發展多種經營。“村民有的放牧、擠奶,有的在賓館、餐廳就業(ye) ,有的加工奶、肉製品,都有事幹。”俄多說,“2022年村民人均收入1.5萬(wan) 元,比2010年翻了6倍。今年預計合作社能分紅530萬(wan) 元,大家更有奔頭了!”

  冬日的草原,牛羊肥壯出欄忙。位於(yu) 澤庫縣城主幹道旁的隆達牛羊肉綜合市場,吆喝聲、詢價(jia) 聲此起彼伏。“附近的農(nong) 牧民囤冬肉都來這裏,正是忙的時候,高峰期一天能賣四五十頭。”小黃肉鋪店老板黃振亮一邊招呼客人,一邊稱重、填單,忙得不亦樂(le) 乎。黃振亮來自湟源縣,在澤庫經營犛牛肉、羊肉已有20多年。他不僅(jin) 雇傭(yong) 當地員工,還經常為(wei) 困難農(nong) 牧民送去米麵油錢等。“大家都過上好日子,才是真的好。”黃振亮說。

  各民族攜手共進的故事,在澤庫不勝枚舉(ju) 。在和日鎮和日村,村民們(men) 抓住“一村一品”工程,將傳(chuan) 統石刻技藝發揚光大,石刻產(chan) 業(ye) 、非遺旅遊日漸紅火;在澤曲鎮東(dong) 格爾社區,搬遷戶努力學習(xi) 縫紉、挖掘機駕駛等技能,拓寬就業(ye) 渠道;在寧秀鎮賽日慶村,“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ge) 人”、原婦聯主任紮拉鼓勵婦女們(men) 掌握紡織、廚藝等一技之長,為(wei) 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撐起“半邊天”……

  “我們(men) 將不斷鞏固創建成果,全力推動創建工作向更深層次、更高水平邁進,凝聚奮進力量,努力建設綠色生態、富裕文明、團結和諧、幸福美麗(li) 的新澤庫。”澤庫縣委常委、縣委統戰部部長楊洛說。

(責編: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