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裏巡山日記丨卓乃湖之變
冬季的可可西裏,哈氣成冰。記者和巡山隊員將完成一個(ge) 令人既緊張又興(xing) 奮的任務——巡護卓乃湖。
可可西裏卓乃湖一角(無人機照片,2023年6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卓乃湖位於(yu) 可可西裏中心地帶,距離青藏公路大約140公裏。緊張,在於(yu) 卓乃湖及其周邊區域海拔在4800米以上,在這裏工作對身體(ti) 是一種考驗;興(xing) 奮,是因為(wei) 作為(wei) 新華社報道團隊的一員,記者曾於(yu) 2020年和2023年兩(liang) 次在夏季來到卓乃湖,眼前遼闊圖景令人難忘:高聳入雲(yun) 的雪山、延綿不絕的山梁、一碧如洗的湖泊、繁衍其間的藏羚羊群,一切靜謐而美好。
一群藏羚羊在可可西裏卓乃湖區域活動(2023年6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冬季的卓乃湖該有多美?記者滿懷憧憬,與(yu) 巡山隊員向無人區挺進。但隨著前行地點的不斷深入,我的好奇被高原反應帶來的頭疼胸悶所替代。
車輛顛簸近7個(ge) 小時後,眼前出現的卓乃湖有些令人失望:積雪覆蓋的山梁、枯黃的草地、結冰的湖麵,還有“催人淚下”的狂風。
冬季的可可西裏卓乃湖一角(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這才是卓乃湖最好的模樣。”巡山隊員詹江龍說。
卓乃湖被譽為(wei) “藏羚羊大產(chan) 房”,每年5月到7月,來自新疆阿爾金山、西藏羌塘、青海三江源的雌性藏羚羊,會(hui) 到這裏集中產(chan) 仔。
1997年,可可西裏成為(wei)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詹江龍也在這一年來到可可西裏,成為(wei) 守護無人區的一名巡山隊員。回想起初到卓乃湖,詹江龍指著湖邊的一處坡地不由得激動起來:“當時卓乃湖是盜獵高發地,盜獵分子將射殺的藏羚羊集中在這裏處理,有些出生不久的小藏羚羊就圍著屍骨來回踱步、找‘媽媽’。”
自此,卓乃湖成為(wei) 可可西裏巡山隊執行巡護任務的必經之地。為(wei) 在藏羚羊遷徙產(chan) 仔時加強巡護,管理部門還在卓乃湖附近修建了一所季節性保護站,安排巡山隊員駐站值守,全程守護藏羚羊安全產(chan) 仔。
在可可西裏卓乃湖區域附近,可可西裏森林公安局巡山隊員尼瑪紮西在巡護途中吃飯(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簡單休整後,巡山隊開始了對卓乃湖區域的日常巡護。可可西裏遍布湖泊,在卓乃湖附近巡護,車輛不得不在冰凍的河灘上緩慢行進。
汽車壓過冰麵、雪麵留下的車轍印,是巡山隊員冬季在卓乃湖附近巡護的重點內(nei) 容。巡山隊員尼瑪紮西說:“通過車轍印,我們(men) 不僅(jin) 可以判斷汽車數量,還能推測出車輛到達的時間。”
在可可西裏卓乃湖區域附近,可可西裏森林公安局巡山車輛在巡護途中(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經過多年守護,如今在產(chan) 仔高峰期,有超過3萬(wan) 隻藏羚羊聚集在卓乃湖。巡護過程中,如果發現與(yu) 羊群走散的藏羚羊幼仔,巡山隊員還會(hui) 把它們(men) 帶回索南達傑保護站野生動物救助中心,進行救助。
說話間,記者注意到,已經在可可西裏工作23年的尼瑪紮西,擁有一口令人羨慕的白牙。
“尼瑪紮西大哥,你的牙齒為(wei) 什麽(me) 這麽(me) 白?”“都是假牙,當然白。”“你自己的牙齒呢?”“喝水太多,掉光了。”
喝水怎麽(me) 能喝掉牙?原來,可可西裏雖是千湖之地,但是淡水資源非常有限。長期在無人區,巡山隊員隻能喝到地表礦物質含量過高的水。“這種水不僅(jin) 對牙齒有害,喝了肚子也很脹,但沒辦法,在無人區生存隻能靠它。”尼瑪紮西說。
記者追問尼瑪紮西:“家裏人知道你在可可西裏工作這麽(me) 辛苦嗎?”“不能讓他們(men) 知道,每次巡山結束回家前,我都會(hui) 清空手機裏的巡山照片,不讓家人擔心。”尼瑪紮西回答道。
正當記者沉思時,尼瑪紮西指著遠方突然喊到:“快看,藏羚羊!”此時遠處山坡上,幾隻藏羚羊飛奔而去,與(yu) 荒原相近的棕黃色“皮膚”,是自然賦予它們(men) 的最好保護。“我會(hui) 給女兒(er) 看藏羚羊的照片,”尼瑪紮西驕傲地告訴記者,“看到藏羚羊自由飛奔在卓乃湖,我們(men) 再苦再難都值了。”
在可可西裏卓乃湖區域附近,可可西裏森林公安局巡山隊員尼瑪紮西在巡護途中(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金金 攝
近兩(liang) 個(ge) 小時,我們(men) 完成了在卓乃湖周邊的巡護任務。用腳步丈量,用眼睛去看,用心來守護。回頭望去,卓乃湖冰麵光彩粼粼,映照著可可西裏的過去與(yu) 現在,令人神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可可西裏巡山日記丨開往幸福溝
所謂幸福溝,並不是官方稱謂,而是巡山隊員們取的名字。巡山隊員詹江龍告訴記者,巡山時從索南達傑保護站出發,越往深處走,海拔越高、空氣越稀薄、條件也越艱苦。[詳細] -
可可西裏巡山日記|無人區的第一個保護站
可可西裏常被人稱為“最後的淨土”,除了因為這裏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罕見的地質景觀外,更因為這裏自然環境嚴酷、人跡罕至。[詳細] -
可可西裏巡山日記|親近自然是人的本能
迎著寒風,我們繼續向無人區進發,路邊不時出現的藏羚羊、野犛牛成了我們的同伴。可可西裏高寒缺氧、人跡罕至,但總有一股力量,吸引我們不斷向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