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定橋:川藏線上“中國紅色第一橋”
新利平台訊 瀘定橋位於(yu)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瀘橋鎮,始建於(yu)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次年四月初四(1706年5月15日)建設完成。同年八月,清康熙帝題寫(xie) “瀘定橋”橋名。1961年3月,瀘定橋被國務院公布為(wei) 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為(wei)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瀘定橋”牌匾 攝影:張宇
瀘定橋東(dong) 橋頭樹立著“康熙禦碑”,記載著修建瀘定橋的原因。在瀘定橋建成之前,大渡河沿岸隻有沈村、烹壩和子牛三個(ge) 渡口,川藏兩(liang) 地的來往客商隻能通過溜索、皮船等方式渡河。加之大渡河夾在二郎山與(yu) 貢嘎雪山之間,水流湍急,舟楫難行,對茶馬互市造成了較大的交通困難。四川巡撫能泰上任後,奏明康熙帝批準修建了瀘定橋。
圖為(wei) 瀘定橋東(dong) 橋頭“康熙禦碑”內(nei) 容 攝影:張宇
瀘定橋長103.67米,寬3米,橋身由十三根鐵鏈組成,包括九根底鏈和兩(liang) 側(ce) 四根扶手鏈。十三根鐵鏈重達21噸,整座橋用鐵達40噸。鐵鏈由28毫米的鐵條手工鍛打成長形扣環鏈接而成,全橋共有12164個(ge) 鐵環。清康熙年間鑄成的鐵環上還保留有當年鑄造工匠的印章,是當時終身責任製的體(ti) 現。
圖為(wei) 瀘定橋鐵鏈上的鑄造工匠印章 攝影:張宇
如今的瀘定橋鋪設有縱橫兩(liang) 向木板供遊客行走體(ti) 驗,登上瀘定橋便可馬上感受到它的驚險奇絕。每條木板的寬度僅(jin) 能容下一隻腳,若是遇到相向而行的遊客,隻能暫時側(ce) 身避讓才能通行。過橋時,橋身不斷晃動,透過木板間的縫隙可以窺見腳下奔流而過的大渡河水,讓人不自覺地加快腳步,不敢在橋上多做停留。
圖為(wei) 西橋頭視角瀘定橋,遊客在中間三條木板通行,救生員在兩(liang) 側(ce) 的木板保護遊客安全 攝影:張宇
西橋頭是紅軍(jun) 飛奪瀘定橋時的主要陣地之一。1935年5月29日清晨,紅軍(jun) 先遣部隊紅一方麵軍(jun) 二師四團飛速趕到瀘定,占據西橋頭。下午四點,團長黃開湘、政委楊成武親(qin) 臨(lin) 橋頭指揮戰鬥。西橋頭一側(ce) 的山上還保留著炮兵陣地舊址,22名勇士正是在炮兵的掩護下才得以爬過被燒得滾燙的鐵鏈,衝(chong) 向東(dong) 橋頭。飛奪瀘定橋戰役的偉(wei) 大勝利為(wei) 紅軍(jun) 北上打開了通道,也讓瀘定橋留名史冊(ce) 。
圖為(wei) 飛奪瀘定橋炮兵陣地舊址碑文 攝影:張宇
瀘定橋在維護國家統一,促進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麵發揮著積極作用,在茶馬互市年代被譽為(wei) “東(dong) 環瀘水三千裏,西出鹽關(guan) 第一橋”。瀘定縣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葉丹介紹道:“如今的瀘定橋已經曆了300多年的風雨曆史,為(wei) 了保護瀘定橋,當地民眾(zhong) 按照‘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的規律對其進行維護和修繕。”
圖為(wei) 無人機拍攝的瀘定橋 攝影:陳浩力
近年來,瀘定縣始終秉持著“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交通先行”的理念,推進高速和國省道建設。通過“一心一線兩(liang) 軸七點一廊一網”項目,在國道318沿線開展城市品質提升、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提升工程,致力於(yu) 將“紅色寶地”瀘定建設為(wei) 川藏線上集旅遊服務、康養(yang) 休閑及教學研培功能為(wei) 一體(ti) 的“山水公園城市”。(新利平台 記者/張宇 陳浩力 登真巴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川藏公路館:繼往開來,弘揚發展“兩路”精神
川藏公路館位於雅康高速公路天全服務區,於2021年9月16日開館,年均接待3000餘組參觀團體或個人,是雅安市民族團結進步基地,以及交通運輸部“兩路”精神工作室授牌的“兩路”精神教育基地。[詳細] -
名山茶馬司:茶馬古道的“守望者”
在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區新店鎮318國道旁,保留著中國現存唯一的茶馬司遺址。[詳細] -
川藏線上第一橋
3月7日,伴隨著霧蒙蒙的天氣,我們川藏線一行四人在參觀完蘆山縣飛仙關民族團結紀念陳列館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