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線上第一橋
新利平台訊 3月7日,伴隨著霧蒙蒙的天氣,我們(men) 川藏線一行四人在參觀完蘆山縣飛仙關(guan) 民族團結紀念陳列館後,從(cong) 上方往下看到了兩(liang) 座“互相依偎”著的橋,正要詢問這段曆史時,蘆山縣教師進修學校原校長李騰鵬先生如數家珍地向我們(men) 介紹了起來。
圖為(wei) 老飛仙關(guan) 橋及2014 年建成的國道318 線飛仙關(guan) 大橋 攝影:登真巴珍
當年,為(wei) 支援進軍(jun) 西藏,解除運輸困難,1951年5月15日建成通車的飛仙關(guan) 橋成為(wei) 川藏公路上第一座鋼橋,是全國為(wei) 數不多的“三跨連續鋼桁加勁懸索橋”,也是飛仙關(guan) 交通變化的首次曆史性轉折。
圖為(wei) 陳列館內(nei) 老飛仙關(guan) 橋的圖片 翻拍:登真巴珍
圖為(wei) 飛仙關(guan) 橋被列為(wei)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攝影:登真巴珍
站在橋邊,遙望蜿蜒的江水就是青衣江,飛仙關(guan) 橋全長164米,寬4.5米,索塔為(wei) 鋼筋混凝土門式框架,高29米,流動式索鞍,策略式索錠,當時的設計載重為(wei) 15噸。橋柱橫額上有時任西南軍(jun) 政委員會(hui) 主席劉伯承所題寫(xie) 的橋名——“飛仙關(guan) 橋”。橋西岸塔柱有時任十八軍(jun) 政委譚冠三題寫(xie) 的檻聯——“發揮天才,發揮力量,戰勝困難,創造人民幸福,一麵進軍(jun) ,一麵建設解放西藏,鞏固西南國防”的字樣。東(dong) 岸塔柱上有時任西康省主席廖誌高題寫(xie) 的檻聯——“勞動創造世界飛仙天險何難克服,革命帶來幸福閉塞邊區從(cong) 此繁榮”字樣。橋上五顆閃閃的紅星,映照著飛仙關(guan) 的繁榮,也印證著革命前輩們(men) 的美好願景已經變為(wei) 現實。
圖為(wei) 飛仙關(guan) 橋正麵 攝影:登真巴珍
據李騰鵬先生介紹,1971年四川省交通廳(今四川省交通運輸廳)決(jue) 定在飛仙關(guan) 橋下遊建造一座腹式石拱橋,並於(yu) 次年5月建成通車。從(cong) 此,川藏線上的蘆山河上、多功渡口屹立起一座腹式石拱橋,也立起一個(ge) 年代的標誌。而飛仙關(guan) 橋便長期停用,成了曆史的豐(feng) 碑被保護起來。當地群眾(zhong) 把新橋和老橋並稱“父子橋”,意在歌頌祖國的建設,讚揚曆史的前進。
圖為(wei) 飛仙關(guan) 橋側(ce) 麵 攝影:登真巴珍
飛仙關(guan) 橋在當時的曆史時期對促進交流、維護穩定、加強民族團結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這座老橋以飽經滄桑的雋永,默默見證著70多年來川藏間的交通變遷。(新利平台 記者/登真巴珍 張宇 陳浩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暴雪突襲川藏線 武警官兵全力搶通道路
經過武警官兵連續10小時作戰,累計清理路麵積雪8.4萬立方米,累計搶通道路65公裏,目前道路全麵恢複通行。[詳細] -
武警官兵10小時搶通川藏線多處泥石流塌方道路
8月20日上午,受藏東南地區持續強降雨影響,川藏線波密縣和八宿縣境內爆發多處泥石流及塌方災害,造成該路段交通阻斷,致使大量過往車輛人員滯留。 [詳細] -
武警官兵緊急搶通川藏線泥石流災害道路
7月7日,受持續強降雨影響,川藏線波密縣玉普鄉境內和八宿縣境內怒江溝段突發多處泥石流災害,造成該路段交通中斷,致使大量過往司乘人員滯留。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