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祖國好 家鄉美】一支畫筆飽蘸深情繪家鄉

發布時間:2024-04-03 09:46:00來源: 青海日報


紮西尖措正在講解線稿。


講解畫作技巧。欒雨嘉 攝

  3月20日清晨,走近位於(yu)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隆務鎮吾屯下莊村的龍樹畫苑,路邊寫(xie) 有“唐卡藝術小鎮、熱貢藝術之鄉(xiang) ”的指示牌令人耳目一新。如今,隆務河畔的龍樹畫苑已成為(wei) 近千名唐卡畫師的創作園地。

  一間畫室內(nei) ,畫苑創始人紮西尖措正帶領學生繪製一幅名為(wei) 《五百羅漢》的巨型唐卡,高原的陽光透過窗戶投射出明暗交錯的光影,隻聽摹筆聲“沙沙”作響。

  “小範,朱砂顏色有點厚,碗裏再加點水,顏料稠度要合適,這樣顏料不易從(cong) 畫布上剝落……”紮西尖措耐心地指導徒弟範慶基。每天,紮西尖措都會(hui) 來畫室轉轉,為(wei) 徒弟指出繪畫、上色等方麵的不足之處,幫助他們(men) 更快進步。

  “好的,師傅,我注意!”範慶基利落地應答。聽到師傅教導,他用刀片刮掉一部分後開始重新調和顏料。

  “這幅作品是師傅打的底稿,我們(men) 為(wei) 畫作中人物描邊、上色。”在範慶基看來,每一件唐卡作品都是師傅嘔心瀝血所繪製,因此,在上色時需要格外專(zhuan) 注與(yu) 認真。

  紮西尖措從(cong) 小拜師學畫。唐卡精妙之處在於(yu) “口傳(chuan) 心授”,師傅啟發並教會(hui) 紮西尖措藝術創作的同時,考慮更多的是想讓他把這門手藝傳(chuan) 承下來,將熱貢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

  紮西尖措牢記師傅的囑托,不斷摸索學習(xi) 各流派畫技,並赴西藏、山西、甘肅敦煌莫高窟等地學習(xi) 觀摩壁畫。通過汲取各地壁畫在線條勾勒、結構比例、色彩調配、人物造型等方麵所長來豐(feng) 富自身造詣,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技藝日漸成熟,紮西尖措開始免費招收學徒,讓更多熱愛唐卡技藝的年輕人在金色穀地追逐繪畫之夢。

  “畫苑就像師傅一手帶大的孩子,正在逐漸成長壯大。”範慶基回憶:“最初在師傅家學習(xi) 時,還是家庭式的作坊,房間又小又擠,冬天還特別冷。”

  隨著畫作慢慢得到市場認可,畫苑的規模逐漸擴大,前來拜師學藝的學生有了宿舍、食堂、健身房、籃球場、專(zhuan) 門的畫室以及展示作品的展廳,形成了集設計、加工、生產(chan) 、銷售、培訓、宣傳(chuan) 、展覽為(wei) 一體(ti) 的產(chan) 業(ye) 。

  互聯網時代,如何擴大唐卡藝術受眾(zhong) 覆蓋麵,提高受眾(zhong) 知曉率,促進熱貢文化藝術產(chan) 業(ye) 發展?紮西尖措與(yu) 侄子完德尖措花了很多心思與(yu) 功夫。

  “吾屯村有近50位年邁的唐卡畫師,他們(men) 有著精妙的唐卡繪畫技藝。為(wei) 了使這些寶貴的技藝留存下來,我們(men) 將通過視頻口述實錄,係統記錄他們(men) 的唐卡繪畫技藝。”近些年,紮西尖措籌備建設畫苑唐卡數字中心,並通過網絡直播,線上講解熱貢藝術知識,普及藝術理論,讓更多人了解這門藝術。

  除了傳(chuan) 統題材外,紮西尖措還將草原、犛牛、帳篷、雪山、炊煙等自然風光融入唐卡畫作中,處處展現出青海的自然人文之美。

  在範慶基眼中,師傅紮西尖措身上流淌著人文精神之美。他免費招收熱愛唐卡繪畫的年輕人,免費提供食宿,學徒通過自己的設計加工,把畫作變成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旅遊產(chan) 品,增加了收入。“師傅總教導我們(men) 藝無止境,他從(cong) 不怕自己的技藝外傳(chuan) ,隻怕徒弟學不好。”

  “我17歲的時候來到畫苑學習(xi) 畫唐卡,學會(hui) 了畫底稿、上色、染色、勾粉、勾線,並且有了穩定的收入。畫唐卡是我的愛好,也是我的事業(ye) 。”如今,桑吉措和弟弟鬥拉關(guan) 卻都在畫苑學畫唐卡,穩定的收入讓桑吉措一家過上了相對富裕的生活。

  開設特色畫苑、發展文旅產(chan) 業(ye) ,如今的龍樹畫苑整合唐卡、堆繡、泥塑、雕刻等熱貢藝術產(chan) 品,帶動群眾(zhong) 以畫為(wei) 生,走出了一條依托特色資源發展文化產(chan) 業(ye) 、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路徑。

(責編: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