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90後”唐卡畫師“接棒”千年技藝

發布時間:2023-07-31 11:0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天然原材料的運用、線條的細膩刻畫、顏色的自然調配,這就是唐卡的魅力。”“90後”唐卡畫師關(guan) 卻諾日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希望可以在繼承傳(chuan) 統唐卡技藝的同時不斷創新,讓更多人認識唐卡,了解唐卡文化。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被稱為(wei) “藏族的百科全書(shu) ”,也是中華民族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起源於(yu) 公元7世紀左右,有著上千年的傳(chuan) 承。當代熱貢唐卡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桑傑本的係列作品《十二生肖》正在遼寧省沈陽市九方禾穀藝術館進行東(dong) 北首展,其兒(er) 子、徒弟關(guan) 卻諾日在現場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講解。

  近日,當代熱貢唐卡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桑傑本的係列作品《十二生肖》在遼寧省沈陽市九方禾穀藝術館進行東(dong) 北首展,其兒(er) 子、徒弟關(guan) 卻諾日在現場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講解。沈陽市九方禾穀藝術館 供圖。

  “8歲開始學習(xi) 唐卡的父親(qin) ,師從(cong) 上世紀熱貢四大民間藝術家之一的尖木措。父親(qin) 的唐卡作品《五百羅漢》等被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談起父親(qin) ,關(guan) 卻諾日滔滔不絕,並表示自己與(yu) 唐卡結緣離不開父親(qin) 的影響。一是母親(qin) 口中的父親(qin) ,在淩晨兩(liang) 三點的燭光下埋頭作畫,衣服被燭火炙烤粘在皮膚上卻不知。“多疼啊!”關(guan) 卻諾日感慨,然而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父親(qin) 依然日複一日埋頭作畫。二是自己眼中的父親(qin) ,“很少說話,大部分時間看到的都是他的背影。”於(yu) 是,年幼的關(guan) 卻諾日在父親(qin) 的影響下開始了他的唐卡繪畫之路。

  然而,學習(xi) 唐卡的道路不是一蹴而就的,獨立作畫之前一般需要10年到15年的時間去學習(xi) 。關(guan) 卻諾日笑說,甚至在繪製唐卡之前“撿石頭”都是需要學習(xi) 的。“從(cong) 雄黃石中可提取金色、黃色,綠鬆石中可提取綠色、藍色,朱砂中可提取紅色,運用這些顏色繪製的唐卡經久不褪色,且給人帶來視覺上的舒適感,並通過顏色傳(chuan) 遞出畫師對生活的美好向往。”

  唐卡的製作周期長,一幅精美的唐卡作品,需要耗費畫師幾個(ge) 月甚至幾年的時間。據介紹,每一幅唐卡作品都是在純棉布上繪製的,從(cong) 填充畫布縫隙到繪製底稿再到著色,每一步都需要畫師靜心凝神且細心認真的態度。記者貼近觀看《十二生肖》作品,數十條細如絲(si) 的金線條,有的是直線、有的是曲線,有的是直線和曲線連接在一起。關(guan) 卻諾日說,唐卡畫師在繪製金線條過程中不能手抖要一氣嗬成,而這也是唐卡手工魅力的體(ti) 現。

  從(cong) 事唐卡繪畫15年的關(guan) 卻諾日,如今懷揣著對傳(chuan) 統唐卡技藝的敬畏心,開啟了自己的創新之路。他說,作為(wei) 年輕一代的傳(chuan) 承人,要在繼承傳(chuan) 統的基礎上實現唐卡的現代化表達,為(wei) 此,他通過色彩的調配讓畫麵更加立體(ti) ,賦予唐卡更多美好的寓意,契合現代人的藝術審美和欣賞視覺。“90後”的他說,傳(chuan) 統技藝和文化不能忘,但同時年輕一代更需要互相學習(xi) ,融會(hui) 貫通,這種融合也會(hui) 推動唐卡文化的發展。

  關(guan) 卻諾日所在的熱貢藝術之鄉(xiang) 青海省同仁縣吾屯村,家家戶戶都在繪製唐卡。關(guan) 卻諾日說,村子裏的每個(ge) 人現在都在以一己之力傳(chuan) 承和弘揚唐卡藝術文化。

  “唐卡的背後有很多堅持和堅守是人們(men) 看不到的,對唐卡藝術的熱愛支撐著我們(men) 做好每一幅作品,並將其傳(chuan) 承下去。”關(guan) 卻諾日說,“希望可以讓所有人知道唐卡,知道唐卡是可以震驚世界的。”

(責編: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