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鄉村振興在青海】抱團“幸福鵝” 致富“向天歌”

發布時間:2024-04-10 15:13:00來源: 青海日報

  色爾加村綠色生態鵝養(yang) 殖育雛示範基地。洪玉傑 攝

  4月初,天氣回暖。走進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常牧鎮色爾加村三花鵝養(yang) 殖基地,在飼養(yang) 員一聲吆喝下,種鵝們(men) 圍攏過來,簇擁在一起,熱鬧繁忙。

  色爾加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羊壯項傑看著成群的種鵝,向記者介紹,“幸福鵝”進入到生長的關(guan) 鍵時期,飼養(yang) 員給鵝換上了精粗結合的飼料補充營養(yang) ,等鵝長得又大又壯,出籠的時候能賣個(ge) 好價(jia) 錢。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先行。今年初,常牧鎮針對牧業(ye) 村產(chan) 業(ye) 結構單一、發展後勁乏力、村集體(ti) 自身“造血”功能不足等短板弱項,探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ti) 經濟路徑,提出了“入股參營、合股聯營、穩包統營、飛地共營、企業(ye) 專(zhuan) 營”的模式,由10個(ge) 村聯手購買(mai) 近萬(wan) 隻三花鵝種鵝,共同打造“飛地經濟”綠色生態鵝養(yang) 殖育雛示範基地。

  “以前這麽(me) 大的項目,想都不敢想。”羊壯項傑感慨。盡管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諸多困難和問題,但是通過前期市場調研,各村致富帶頭人深知,養(yang) 鵝風險小,投資少、出欄早、見效快,且“大三花”成品鵝可以長到8千克重……

  早在兩(liang) 年前,色爾加村依托資源優(you) 勢,探索建成千畝(mu) 玉米種植,村集體(ti) 經濟增收70餘(yu) 萬(wan) 元,成為(wei) 加強基層黨(dang) 組織建設、帶動群眾(zhong) 增收致富、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樣板村”。為(wei) 進一步尋找產(chan) 業(ye) 發展突破口,色爾加村瞄準了種鵝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但場地規劃建設、公司運營管理、市場營銷等問題成了擺在麵前的“攔路虎”。

  關(guan) 鍵時刻常牧鎮黨(dang) 委政府及時協調,整合鄉(xiang) 村振興(xing) 幫扶資金350萬(wan) 元,吸引全鎮10個(ge) 村共200萬(wan) 元村集體(ti) 經濟收益資金入股,探索“黨(dang) 支部+公司+農(nong) 戶”的種鵝養(yang) 殖多村聯合抱團發展模式,不僅(jin) 實現由單打獨鬥向“抱團發展”轉變,還實現了村黨(dang) 組織政治功能與(yu) 服務功能“雙提升”。

  眼下,養(yang) 殖場內(nei) 清脆的鵝叫聲不絕於(yu) 耳,穿工服的工人們(men) 正開著裝滿飼料的車給大鵝喂食,成群的“幸福鵝”正在散步覓食。綠色生態鵝養(yang) 殖育雛示範基地成功運營後,據估算,基地預計年產(chan) 肉鵝可達10萬(wan) 餘(yu) 隻,養(yang) 育鵝苗40萬(wan) 隻,產(chan) 鵝蛋3.5萬(wan) 千克,可實現年利潤400餘(yu) 萬(wan) 元。

  “養(yang) 殖基地按月招聘工作人員2名,都是本村的群眾(zhong) ,主要負責清洗鵝圈、投放飼料、消毒等工作,每個(ge) 月有3000元不等的收入。”剛剛實現家門口就業(ye) 的仁青吉麵露笑容地說道。

  推行“抱團發展”是為(wei) 了打破“就村抓村”的路徑依賴,更好突破各村在單兵作戰發展集體(ti) 經濟時地緣區位局限、資源瓶頸等限製性問題。羊壯項傑介紹,以色爾加村為(wei) 代表的10個(ge) 村,已經把養(yang) 殖場流轉土地自種、訂單生產(chan) 等種養(yang) 緊密結合的生產(chan) 組織方式作為(wei) 優(you) 先支持方向,調整和優(you) 化農(nong) 業(ye) 結構,流轉土地35公頃,種植黑麥草、苜蓿草等飼草作物,形成“鵝吃地中草、草肥地上鵝、鵝壯地中苗”的“種養(yang) 結合”綠色循環立體(ti) 養(yang) 殖模式,預計流轉收益可達5萬(wan) 元左右。

(責編: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