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廈門實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中國力量

發布時間:2024-04-10 14:32:00來源: 光明日報

  【學思踐悟】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圍繞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一係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為(wei) 什麽(me) 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麽(me) 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形成了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成為(wei) 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廈門是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實踐地。習(xi) 近平同誌在廈門工作期間,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開展了一係列具有開創性的工作,提出了一係列生態文明建設的先進理念,為(wei) 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廈門牢記囑托,沿著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的道路奮力前行,久久為(wei) 功,探索出一條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路徑,形成了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廈門實踐”。“廈門實踐”是彰顯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真理偉(wei) 力的重要樣本,它來自中國,屬於(yu) 全世界,在城市海洋生態保護、可持續發展、氣候治理等領域為(wei) 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了中國力量。

  為(wei) 全球城市海洋生態保護提供中國經驗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筼簹湖綜合治理是廈門早期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範本。筼簹湖是海洋深入廈門島的內(nei) 灣,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築堤圍湖,周邊不斷排入汙水,造成嚴(yan) 重汙染,影響周邊居民的生活。習(xi) 近平同誌在廈門工作期間親(qin) 自主持推動了筼簹湖綜合治理工作,創造性提出“依法治湖、截汙處理、清淤築岸、搞活水體(ti) 、美化環境”的“20字方針”。2002年,習(xi) 近平同誌親(qin) 自擘畫了廈門城市由海島型向海灣型轉變的藍圖,廈門相繼開展五緣灣、杏林灣、馬鑾灣等灣區綜合整治,實施全域生態修複,全麵推進海灣型城市建設。30多年來,廈門以筼簹湖綜合治理為(wei) 發端,始終堅持源頭管控,在海洋生態保護過程中注重“關(guan) 口前移”,推進流域治理、城市和農(nong) 村汙水治理、入海排放口整治等,擴大城市汙水處理能力,建立健全海漂垃圾治理的“海上環衛”機製,從(cong) 源頭上嚴(yan) 控和削減陸源汙染物,築牢海洋生態保護屏障;始終堅持係統治理,在全國率先提出灣區綜合整治理念,建立“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ti) 係,開展退墾還海、養(yang) 殖清退、岸線整治修複等工作,一體(ti) 推進陸域、流域、海灣、海域高水平保護,不斷提升人居環境;始終堅持法治先行,強化法治建設,修訂實施了30餘(yu) 部與(yu) 生態環境建設和資源保護有關(guan) 的法規規章,組建起全國首支有行政編製的海洋綜合執法隊伍,建立了海上聯合執法的機製。

  廈門海洋生態保護經驗已被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了解和認可。筼簹湖綜合整治工程獲評“東(dong) 亞(ya) 海域汙染防治和管理”示範工程,吸引了許多國家前來學習(xi) 考察,筼簹湖治理經驗還被列入中國政府對外援助研修課程,麵向全球100多個(ge) 發展中國家開展培訓和推廣。廈門先後獲得“東(dong) 亞(ya) 海岸帶綜合管理傑出成就獎”“東(dong) 亞(ya) 海岸帶可持續發展地方政府成就獎”。廈門的海灘養(yang) 護技術被推廣應用到泰國、斯裏蘭(lan) 卡等“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海岸防護工程中。

  為(wei) 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hui) 繁榮進步的必然選擇,實現強勁、綠色、健康的全球發展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心願。”習(xi) 近平同誌在廈門工作期間,對城市發展與(yu) 自然環境的關(guan) 係進行了深入思考,提出要防止“建設性的破壞”,他主持編製《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hui) 發展戰略》,從(cong) 可持續角度為(wei) 廈門規劃了縱跨15年的發展藍圖,首次把生態環境建設納入城市發展目標,設置了關(guan) 於(yu) 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專(zhuan) 題,這些先進理念為(wei) 廈門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最初的思路,推動廈門更好地處理城市發展建設與(yu) 生態環境保護的關(guan) 係。

  30多年來,廈門始終堅持生態立市,高水平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錨定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始終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重點關(guan) 注與(yu) 人民群眾(zhong) 生活息息相關(guan) 、直接影響人民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的生態環境問題,努力提供更多優(you) 質生態產(chan) 品,銳意探索“市民園長”“市民湖長”管理模式,充分調動全體(ti) 市民參與(yu) 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其作為(wei) 推進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加快發展文旅經濟、綠色經濟、數字經濟、海洋經濟,以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全力推進產(chan) 業(ye) 生態化、生態產(chan) 業(ye) 化,以生態文明建設優(you) 化城市發展、以城市發展提升生態文明建設;始終堅持深化改革,加快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加大生態環境領域改革創新力度,建立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環境汙染治理、生態保護修複的體(ti) 製機製,強化多方協同,持續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廈門先後獲得28項國際級、國家級生態領域榮譽。2017年9月,在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開幕式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向全世界推介了廈門這座“高素質、高顏值”之城。在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同時,廈門經濟產(chan) 業(ye) 也實現了高質量發展。“廈門實踐”譜寫(xie) 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篇章,為(wei) 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在全球氣候治理中展現中國擔當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完善全球環境治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早在1986年和1997年,在福建工作的習(xi) 近平同誌就先後兩(liang) 次來到廈門軍(jun) 營村,關(guan) 注這裏的環境和發展,指出要“多種茶、種果,也別忘了森林綠化,要做到山下開發,山上‘戴帽’”。30多年來,廈門始終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實施紅樹林保護修複專(zhuan) 項行動,重構“林—灘—海”紅樹林濕地,加快產(chan) 業(ye) 綠色低碳轉型,構建綠色低碳工業(ye) 體(ti) 係,推動節能降碳增效,不斷提升經濟綠色化程度;始終堅持創新驅動,開展全國首批城市和產(chan) 業(ye) 園區減汙降碳協同創新試點,構建全方位、多層次低碳試點體(ti) 係,推動建設海洋碳匯交易平台,加速推進生態科技創新,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ti) 係;始終堅持開放共享,營造良好的生態文明建設氛圍,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yu) 合作,建立綠色技術國際合作機製,深化與(yu)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海洋管理、海洋生態科研等領域的合作。

  2017年8月,廈門下潭尾紅樹林公園被確定為(wei) 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hui) 晤碳中和項目所在地,通過種植580畝(mu) 紅樹林,用20年時間完全“吸收”此次會(hui) 晤產(chan) 生的二氧化碳,從(cong) 而實現零排放目標。2022年,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總部在廈門落地,該計劃已被列為(wei) “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國際大科學計劃,得到國際科技界的積極響應。“廈門實踐”生動詮釋了中國由全球氣候治理參與(yu) 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展現了全球氣候治理的中國擔當。

  (作者:何軍(jun) 明、孫華玉,均係福建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廈門理工學院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