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隧道施工就像在“豆腐塊裏打洞!”

——揭秘川青鐵路德勝隧道攻堅克難這十年

發布時間: 2024-05-14 11:27:00 來源: 華西都市報


德勝隧道出口。成蘭(lan) 鐵路公司供圖

  十年鑿山,一朝“德勝”。5月11日,川青鐵路成黃段最後一塊“硬骨頭”——德勝隧道全線貫通。從(cong) 2014年開工到2024年貫通,建設者們(men) 在川西高原奮戰十年,終於(yu) 攻克這一世界級隧道施工難題。在隧道貫通之際,華西都市報、封麵新聞記者對話多名設計、參建者,共同揭秘這座隧道建設有多難。

  看選線

  被三條斷裂帶包圍不良地質密集

  德勝隧道全長22.943公裏,位於(yu) 四川阿壩州鬆潘縣境內(nei) ,被岷江、龍門山、西秦嶺三條斷裂帶包圍,處於(yu) 岷江峽穀地帶,沿線滑坡、泥石流、危岩落石等不良地質分布密集,這就給洞口選擇造成了極大困難。

  2008年9月,中鐵二院成蘭(lan) 鐵路項目德勝隧道地質負責人陶玉靜和魯金林,帶領團隊開始現場勘測。團隊采用物探與(yu) 鑽探結合的方式,勘測了沿線80.4平方公裏的範圍,地麵鑽探孔達到74個(ge) 。“鑽探需要徒步爬山2個(ge) 多小時,最深的孔有500多米,要探測一年左右,最短的也需要一個(ge) 月。”陶玉靜說。

  “2012年之前,這裏一直設計的是用兩(liang) 座隧道通過。”中鐵二院成蘭(lan) 鐵路項目德勝隧道技術負責人尹厚繼說。但是,在對沿線可能設置隧道洞口的地點逐一甄選後,他們(men) 發現該區域不滿足設置4個(ge) 洞口的條件;通過對10餘(yu) 個(ge) 方案進行初選,再選出4個(ge) 方案開展同精度勘察,最終選定了一座22.943公裏的長隧,規避了不良地質對隧道洞口施工、運營安全的影響。

  看施工

  豆腐塊裏打洞大變形段超三分之一

  經過6年勘察設計,2014年德勝隧道終於(yu) 開工了。然而,剛施工沒多久,建設者就遇到了“折磨”了他們(men) 十年的難題——軟岩大變形。

  尹厚繼解釋,德勝隧道走向幾乎與(yu) 岷江斷裂帶平行,最近處隻有500米,構造地應力很強。在巨大地應力的影響下,隧道就會(hui) 發生變形。再加上隧道圍岩多為(wei) 千枚岩、板岩、砂岩,特別是炭質千枚岩,一碰就倒、一捏就碎,隧道施工就像在“豆腐塊裏打洞”,這也加重了變形情況。隧道大變形段落有7473米,超過三分之一。

  “有時候初支剛做好,地應力就把鋼拱架切割成麻花狀,甚至切斷。變形最嚴(yan) 重的地段,直徑18米的開挖斷麵被壓縮到10米。”中鐵十六局成蘭(lan) 鐵路(鬆潘)指揮部工程部部長李禕楠說。

  9日下午,記者從(cong) 6號橫洞進入德勝隧道最後貫通的掌子麵,現場仍可以看到被擠壓變形的鋼拱架“殘留”。

  怎麽(me) 解決(jue) 變形問題?最佳方案就是加強支護。李禕楠說,他們(men) “兩(liang) 手並重”達成目的:一是加快支護速度,二是采用“超常規”材料增加支護強度。

  德勝隧道從(cong) 掌子麵開挖到仰拱成型有48道工序,是普通隧道的四五倍。

  看安全

  建設全國第一座單洞雙線合修隧道防災救援站

  隧道被三條斷裂帶包圍,穿越17個(ge) 次級褶皺、1條斷層,沿線地質災害多發,動車在裏麵跑安全嗎?

  據悉,建設者在洞口采用了大量針對危岩落石的措施,以抵抗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同時創新洞內(nei) 結構,這種結構仿造動物脊柱的骨節,既有剛度也有韌性,能夠承受外力帶來的一定扭曲和錯動。

  2017年8月8日九寨溝發生7.0級地震,震中距離德勝隧道直線距離僅(jin) 66公裏,彼時已掘進40%的隧道並沒有受到影響,經受住了考驗。

  同樣是出於(yu) 安全考慮,德勝隧道中間位置設置了一座防災救援站,這是國內(nei) 第一次在單洞雙線合修隧道內(nei) 修建防災救援站。

  9日下午,記者從(cong) 4號橫洞步行800多米,抵達救援站主通道。主通道長550米,左右兩(liang) 側(ce) 共設置了22個(ge) 疏散聯絡通道,火災發生時,車上乘客可以最快速度逃離到安全區域。

  中鐵二局成蘭(lan) 鐵路工程指揮部常務副經理王淵介紹,防災救援站分為(wei) “上層排煙、中層疏散、底層撤離(逃生)”的三層結構,由35個(ge) 洞室群組成,長度超過3100米,規模龐大、結構複雜。

  修建救援站無疑又增加了隧道建設的難度,卻大大提高了未來運營的安全性。

  作為(wei) 川青鐵路成黃段最後一座打通的隧道,德勝隧道貫通後,全線建設進入最後衝(chong) 刺,“坐著動車遊九寨”有望於(yu) 年內(nei) 成為(wei) 現實。

  屆時,動車通過隧道隻需要7分鍾,背後卻凝聚著建設者長達10年的付出與(yu) 堅守。

(責編: 於超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