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艱苦卓絕築天路 薪火相傳續華章

發布時間: 2024-08-06 15:50:00 來源: 青海日報


貫穿唐古拉曠野的青藏公路。才貢加 攝

  “十一萬(wan) 藏漢軍(jun) 民築路員工,含辛茹苦,餐風臥雪,齊心協力,征服重重天險,挖填土石三千多萬(wan) 立方,造橋四百餘(yu) 座。五易寒暑,艱苦卓絕,三千誌士英勇捐軀,一代業(ye) 績永垂青史。”這是書(shu) 寫(xie) 在川藏青藏公路紀念碑上的偉(wei) 大壯舉(ju) ,鑄就的是在非凡年代先烈們(men) 用熱血鑄就的精神豐(feng) 碑。

  這使我們(men) 不禁回想到70餘(yu) 年前,在毛澤東(dong) 同誌“一麵進軍(jun) 、一麵修路”的號召下,人民解放軍(jun) 官兵,四川、青海等地的各族幹部群眾(zhong) 及工程技術人員組成一支11萬(wan) 人的築路大軍(jun) ,於(yu) 1954年建成了總長4360公裏的川藏公路(原稱康藏公路)、青藏公路。

  2014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車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新形勢下,要繼續弘揚‘兩(liang) 路’精神,養(yang) 好兩(liang) 路,保障暢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終成為(wei) 民族團結之路、西藏文明進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今年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建成通車70周年。青海是“兩(liang) 路”精神的誕生地之一。在這特殊的節點,讓我們(men) 徜徉於(yu) 那段非凡的曆程,感受一段跨越時光的生命禮讚,與(yu) 時俱進賡續“兩(liang) 路”精神,汲取鑿艱越險一往無前的奮進力量,使曆久彌新的奮鬥足跡在薪火相傳(chuan) 中奔向輝煌的未來。

  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

  ——“兩(liang) 路”是用鮮血和生命鋪築的英雄路

  “二呀二郎山,高呀麽(me) 高萬(wan) 丈,古樹荒草遍山野,巨石滿山崗……”這是修築入藏公路解放軍(jun) 官兵的戰歌,寥寥幾句歌詞,充分展示了對修築“兩(liang) 路”曆史的見證。

  千年凍土地質構造,高寒缺氧的建設環境,脆弱的生態,財力匱乏,技術短缺……這樣的築路背景已然奠定了在這裏修建的公路,與(yu) 生俱來帶有傳(chuan) 奇色彩。

  “頭枕昆侖(lun) 巔,腳踏怒江頭。零下30℃,露宿桃兒(er) 久。上蓋冰雪被,下鋪永凍層。仰麵朝星鬥,熊鹿是近鄰。”“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將軍(jun) 當時寫(xie) 下了這樣的詩句,描述了修路期間的場景。

  環境的艱苦從(cong) 未使築路大軍(jun) 退縮半分——他們(men) 集中精力揮動鐵錘打炮眼,雙手虎口被震裂卻毫無覺察;有的戰士手握鋼釺時間太久,手和冰冷的鋼釺凍在一起;可可西裏,海拔高、氣壓低、瘴氣重,工兵第二團戰士喬(qiao) 振武在睡夢中突發急症,搶救無效犧牲,永遠駐守在青藏公路……

  不畏艱難、不懼險阻、不怕犧牲,用最原始的工具,齊心協力征服了重重天險,11萬(wan) 築路大軍(jun) 以“讓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的豪情壯誌,臥冰雪、鬥嚴(yan) 寒,經受住了艱難的自然環境和簡陋的工作環境帶來的雙重考驗,戰勝千難萬(wan) 險。

  僅(jin) 用7個(ge) 月零4天,在被稱為(wei) “人類生命禁區”的世界屋脊上修通了格爾木至拉薩段的“雪域天路”,創造了公路建設史上的奇跡。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築路軍(jun) 民用鮮血和犧牲鑄就的精神內(nei) 核,用生命築路,用犧牲書(shu) 寫(xie) 傳(chuan) 奇。這種舍生忘死體(ti) 現了他們(men) 不畏艱難險阻的革命英雄主義(yi) ,展現了對理想事業(ye) 的堅定與(yu) 忠誠。

  巍巍青山,英雄不朽;奔騰江河,精神流芳!

  流逝的是歲月,不變的是精神!冷湖鎮坐落於(yu) 當金山南麓,柴達木盆地北極,與(yu) 甘肅省交界,這裏終年寒冷多風。“這裏是我工作的地方,更是我的家,熱愛就是我向前的動力。”作為(wei) 青藏高原的第二代公路人,冷湖公路段工區長李海軍(jun) 已在此工作了將近30年,憑著一把鐵鍬、一把掃帚,開始了修路、護路、養(yang) 路的無悔人生。這是一種精神,這是一種傳(chuan) 承,這是一種力量!

  頑強拚搏 甘當路石

  ——“兩(liang) 路”是用堅韌和壯誌鑄造的奉獻路

  沒有一張完整地圖、沒有任何地質水文資料的情況下,向“世界屋脊”發起衝(chong) 擊,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創造出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跡,憑借的是什麽(me) ?

  築路部隊用這樣的行動作答——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以“讓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的英雄氣概,依靠集體(ti) 智慧,同大自然進行頑強搏鬥,憑著鐵錘、鋼釺、鎬、鍬、鐵簸箕等簡易工具,一錘一錘打鋼釺,一鎬一鎬刨堅冰,一塊一塊搬石頭,一寸一寸地使公路向前延伸……

  慕生忠將軍(jun) 曾在鐵鍬把上刻下“慕生忠之墓”五個(ge) 字。“如果我死在這條路上了,這就是我的墓碑。路修到哪裏,就把我埋在哪裏,我的頭一定要朝著拉薩的方向。”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頑強拚搏、甘當路石,在築路過程中,哪裏最危險,哪裏最困難,哪裏就會(hui) 有“慕生忠們(men) ”的身影。

  在路上,我們(men) 追尋先輩足跡,追尋榜樣的力量。從(cong)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開路”,到之後70年來的“護路”,“海拔5000米,氣溫-30℃,開水沸點70℃,我們(men) 的士氣100℃!”“修路英雄”張福林懷揣“把公路修到拉薩去”的夢想,“雪山鐵人”陳德華堅守“我就是死了,也要化成個(ge) 路標”的信念……

  他們(men) 所展現出的不畏艱難困苦、不怕犧牲的精神,敢為(wei) 人先、勇於(yu) 鬥爭(zheng) 的堅韌意誌,成為(wei) 一座佇(zhu) 立在各族幹部群眾(zhong) 心中的精神豐(feng) 碑。

  一代代“兩(liang) 路”建設者和養(yang) 護者在“頑強拚搏、甘當路石”的堅定信念下,義(yi) 無反顧在“世界屋脊”創造“人間奇跡”。

  昔日封閉窮困的雪域高原,自此舊貌換了新顏,踏上新的曆史進程。

  在海東(dong) 市樂(le) 都區的崇山峻嶺中,有這樣一條公路,山穀地段中的四段小半徑回頭曲線路段,宛如一條“織”在青山綠水間的巨大“中國結”,這是青海最美旅遊公路之一——紮(隆溝)碾(伯鎮)公路。青海交通建設者傳(chuan) 承堅守,並不斷豐(feng) 富發展其時代內(nei) 涵,在新時代的舞台上創造出一個(ge) 又一個(ge) 新奇跡。

  為(wei) 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

  70年來,藏族的唐卡、泥塑,土族的盤繡,撒拉族的刺繡……這些原本“養(yang) 在深閨人未識”的青藏高原傳(chuan) 統民族工藝和產(chan) 品,隨著公路的開通也走下高原、走向全國,群眾(zhong) 的荷包鼓了,日子也越過越幸福。這美好的幸福生活正如先烈所願,江源兒(er) 女不會(hui) 忘記,這幸福從(cong) 無數先烈在前赴後繼的拚搏、甘當路石的奉獻中得來。

  軍(jun) 民一家 民族團結

  ——“兩(liang) 路”是用情誼和感恩架起的同心路

  建路之初,在艱難的環境下,為(wei) 了修成路,3000多名英烈捐軀高原。與(yu) 此同時,藏族同胞們(men) 除了直接參加築路外,還組織龐大的犛牛運輸隊,日夜不停地翻山越嶺,給築路工地運送各種物資。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莫河駝場的駝工隊伍,戰風雪鬥嚴(yan) 寒,舍生忘死運糧援藏,為(wei) 和平解放西藏、修築青藏公路作出重要貢獻。

  “路修到哪裏,我們(men) 就支援到哪裏!”藏漢一家緊密團結的故事,始終在傳(chuan) 唱。在築路的過程中,川、青、藏省區群眾(zhong) 積極參與(yu) 。

  在藏族人民的心中,川藏公路、青藏公路不僅(jin) 是“金色的飄帶”“幸福的金橋”,還是“五彩放光的路”。

  一條條路像巨龍翻山越嶺,使天塹變成了通途,縮短了雪域高原與(yu) 世界聯結的距離。來自四麵八方的人們(men) 來到雪域,雪域的人們(men) 也開始走向外麵的世界。

  交通的通暢,打通了橫亙(gen) 在高原與(yu) 外界的堵點,暢通帶動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成為(wei) 調整產(chan) 業(ye) 結構、推動經濟發展、增加農(nong) 民收入、美化村容環境的強勁動力。

  “兩(liang) 路”是宛如神奇的天路,使雪域高原的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長。一首首民族團結的樂(le) 章奏響在高原大地,軍(jun) 愛民,民擁軍(jun) ,軍(jun) 民情已深深植根在這片土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民族團結之花盛開在雪域,長盛不衰。

  “軍(jun) 民一家、民族團結”引領著一代又一代“兩(liang) 路人”成功修築和養(yang) 護了川藏、青藏公路,道路的修通和改善又進一步加深了漢族、藏族和其他各族人民的交往聯係,從(cong) 根本上促進了軍(jun) 民團結和民族團結。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一個(ge) 民族也不能少。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大家隻有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手足相親(qin) 、守望相助,才能實現民族複興(xing) 的偉(wei) 大夢想,民族團結進步之花才能長盛不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青海考察時的殷殷囑托猶在耳畔。

  數十年來,各族群眾(zhong) 與(yu) 武警交通官兵團結協作、堅守保通,“軍(jun) 民一家、民族團結”,體(ti) 現了水乳交融、血肉相連的軍(jun) 民魚水深情,鑄就了民族團結進步的傳(chuan) 承基因。

  實踐充分證明,“兩(liang) 路”的通車是築路部隊和各族民眾(zhong) 共同奮鬥的成果,川藏、青藏公路鑄就的是民族團結、軍(jun) 民團結的豐(feng) 碑,是開發邊疆、建設雪域的豐(feng) 碑,是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豐(feng) 碑。

  含辛茹苦,餐風臥雪,齊心協力,鑄就偉(wei) 業(ye) !

  在青海這片團結的熱土上,“軍(jun) 民一家、民族團結”精神引領著青海各民族手足相親(qin) 、交流交融。青海率先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省,不斷築牢民族團結的生命線,推動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賡續血脈 接續奮鬥

  ——“兩(liang) 路”精神綻放出新時代更加璀璨的光芒

  1月10日20時50分,曆時9小時5分鍾,由武漢開出的複興(xing) 號智能動車組G853次列車駛進終點站西寧站,這是由華中地區開往青藏高原的首趟直達複興(xing) 號智能動車組列車,也是複興(xing) 號智能動車組首次駛上青藏高原。“複興(xing) 號”開上西格段,青藏鐵路進入動車時代……

  “十三五”時期,青海便累計新改建農(nong) 村公路3萬(wan) 公裏,實施安全生命防護工程3095公裏、新建獨立橋梁及改造危橋618座、開展全省1622個(ge) 建檔立卡貧困村通暢工程“回頭看”和“暢返不暢”整治工作,完成192個(ge) 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配套道路建設,並新增通客車建製村618個(ge) ……

  從(cong) “行路難”“過河難”“運輸難”,到目前公路通車裏程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74倍!

  在這一組組數字和事實的背後,承載著的是在“兩(liang) 路”精神的燭照下,青海各族兒(er) 女在黨(dang) 的領導下,苦幹實幹、奮勇拚搏,使青海交通運輸事業(ye) 取得沉甸甸的收獲,也飽含著青海省 在推進現代化新青海建設曆程中艱難的探索和執著的追求。

  從(cong) “兩(liang) 路”的修建,到青藏鐵路通車,再到邁進動車時代,70年來,青海在黨(dang) 中央領導下,建成了一條條經濟發展路、民生路、旅遊路、幸福路,交通運輸實現了從(cong) “瓶頸製約”到“基本適應”再到“保障引領”的重大轉變。

  我們(men) 欣喜於(yu) 這種蝶變的背後,不僅(jin) 是基礎設施的日益提升,也蘊藏著更大的發展潛力、更強的消費動力、更足的經濟活力。

  祖國山河繁華如錦,青海發展日新月異。這些耀眼質變承載著青海各族兒(er) 女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拚搏、甘當路石,軍(jun) 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liang) 路”精神的生動寫(xie) 照!

  在“兩(liang) 路”精神燈塔的照耀下,青海各族兒(er) 女正行進在建設現代化新青海,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大道上,而青海這片可愛的土地正在迸發新的活力!

  偉(wei) 大事業(ye) 需要偉(wei) 大精神,偉(wei) 大精神需要偉(wei) 大夢想。

  奮進新征程,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和挑戰,不斷打開事業(ye) 發展新天地,我們(men) 要與(yu) 時俱進弘揚“兩(liang) 路”精神,積極踐行“幹部要幹、思路要清、律己要嚴(yan) ”工作要求,點亮心中的精神燈塔,發揚曆史主動精神,把“我”融入“我們(men) ”,以敢幹苦幹實幹的精氣神,奮力譜寫(xie) 中國式現代化青海新篇章。

  腳下,是欣欣向榮的土地。

  前方,是山水迢迢的征途。

(責編: 於超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