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西藏迎來了和平解放70周年。回想70年前進軍(jun) 西藏和駐守雪域邊關(guan) 那段艱苦歲月,當年的十八軍(jun) 進藏先遣團老戰士穀洪榮感慨萬(wan) 千。
今年91歲高齡的穀洪榮是重慶市市場監管係統的一名離休幹部。他17歲參加革命,在和平解放西藏的光輝歲月中,他是先遣部隊的一員,進藏後駐守在亞(ya) 東(dong) 縣。
誓師出征,誓把五星紅旗插上喜馬拉雅山
1950年3月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第十八軍(jun) 在四川樂(le) 山舉(ju) 行了進軍(jun) 西藏誓師大會(hui) 。按照十八軍(jun) 黨(dang) 委的安排,穀洪榮所在的52師154團是進藏北路先遣部隊。
1950年3月27日,154團舉(ju) 行先遣部隊誓師大會(hui) 。團政委楊軍(jun) 帶領全團宣誓:“堅決(jue) 把五星紅旗插在喜馬拉雅山上。”參加完團裏的誓師大會(hui) ,20歲的穀洪榮在樂(le) 山當地照相館拍了一張戎裝照寄回安徽老家,做好了進藏前的準備。
在學習(xi) 了一段時間藏族文化知識之後,154團作為(wei) 先遣團開拔了。1950年4月整個(ge) 月都是在走路,翻二郎山,過瀘定橋,走了當年紅軍(jun) 走過的路。
從(cong) 四川到西藏,不僅(jin) 路途遙遠,沿途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40多座,雪崩、塌方、高原反應等一係列困難考驗著戰士們(men) 。“睡著了就怕醒不來”是進藏路途中穀洪榮最深刻的記憶。
因為(wei) 不通公路,154團的指戰員們(men) 全靠步行。穀洪榮這樣描述部隊翻越雪山的情景:“上山是一步三歇往上挪,下山是順著慣性朝下滾”。遇到大雪山,一天時間是翻越不過去的,晚上在山上露宿,半夜裏風雪襲來壓塌了單人帳篷,整個(ge) 人睡在雪堆裏。在雪地行軍(jun) 過程中,穀洪榮不慎患上了雪盲症,搭著戰友的肩膀走了兩(liang) 天,走出雪山後才痊愈。
海拔升高,飯開始煮不熟了。為(wei) 了避免戰士們(men) 吃夾生飯,團裏推廣了高原煮飯法。到後麵,飯倒是基本能煮熟了,可是鍋巴足有兩(liang) 根手指厚,吃一餐飯大部分時間都在嚼鍋巴。
穀洪榮一邊回憶一邊動容地說:“當時大家都知道進藏不容易,但想起黨(dang) 和人民賦予的使命任務,每個(ge) 人精神頭都很足,都懷揣著異乎常人的堅毅與(yu) 勇氣。”
千裏大迂回,以打促和成功解放昌都
為(wei) 了解放昌都這個(ge) 西藏的東(dong) 大門,時任154團警衛連2排副排長的穀洪榮,隨部隊參加了以打促和的昌都戰役。
按照上級安排,人民解放軍(jun) 兵分四路對昌都之敵進行合圍,而合圍的關(guan) 鍵,在於(yu) 以154團為(wei) 主力的右路部隊能否在規定時間內(nei) 經四川鄧柯、青海玉樹搶占甲藏卡,直撲類烏(wu) 齊、恩達,從(cong) 後方包抄昌都守軍(jun) 。
為(wei) 此,154團渡過金沙江,日夜兼程,在高原上以每天60至80公裏的強行軍(jun) ,實施千裏大迂回,斷敵向西和向西北的退路。穀洪榮回憶,我軍(jun) 長途跋涉、高原缺氧,戰鬥很艱苦。幾仗下來,雖然打贏了,但也犧牲了一些戰友。按照優(you) 待政策,他們(men) 把俘虜的藏軍(jun) 都釋放了,每人還發銀元作路費。不僅(jin) 被釋的藏軍(jun) 們(men) 很感激,藏族群眾(zhong) 也說解放軍(jun) 是“菩薩兵”。昌都戰役打開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大門,促成了《十七條協議》的簽訂。
進駐拉薩後繼續前進,擔任亞(ya) 東(dong) 邊防守衛任務
從(cong) 昌都到拉薩,原西藏地方政府在沿途共設立24個(ge) 驛站,藏族群眾(zhong) 編了一道順口溜:“窮八站、富八站,不窮不富又八站”。進駐拉薩途中,穀洪榮所在先遣團的給養(yang) 很困難,部隊經常缺糧少食。穀洪榮回憶,盡管戰士們(men) 常常吃不飽,但大家寧願自己挨餓,也不打擾藏族同胞。
特別是通過“窮八站”前後這一段路程,行軍(jun) 途中大家又餓又渴,幹糧也快沒了,一位負責後勤的小戰士久餓致疾,行軍(jun) 時從(cong) 騾子背上摔了下來,連話都說不連貫了。穀洪榮記得小戰士斷斷續續地說:“你們(men) 走吧,我不行了,我糧袋裏還有一坨糌粑。”聽聞此話,穀洪榮看看部隊領導,領導看看他,大家都眼淚汪汪的。後來大家想方設法找來救命食物,才把這位小戰士從(cong) 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遵照上級命令,路途中部隊不住民房,宿營主要靠簡易帳篷、牛毛氈房,高原風大、四麵透風,穀洪榮和戰友們(men) 隻能穿著衣服睡覺,對恢複體(ti) 力影響很大。
進駐拉薩後,進藏先遣團154團奉命留下一個(ge) 營駐拉薩,團主力繼續前進,分別進駐日喀則、江孜、亞(ya) 東(dong) 等地。1951年12月,154團在西藏江孜著名的抗英戰場宗山下召開慶功大會(hui) ,穀洪榮榮立個(ge) 人三等功一次,榮獲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稱號。之後隨部隊開赴亞(ya) 東(dong) 這個(ge) 地處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南麓、西藏南端的縣城接管邊防。當時印度在邊境上設有兵站,一路延伸到亞(ya) 東(dong) ,154團也跟著一路布防,真正做到了“把五星紅旗插在喜馬拉雅山上”。
除了守衛邊疆,戰士們(men) 還自己開荒種菜,但是因為(wei) 氣候和海拔原因,供給量依然不足。後來,上級千方百計從(cong) 境外采購和轉運來一批大米、罐頭,部隊蓋起了食品倉(cang) 庫,生活才得到一些改善。但是由於(yu) 進藏以來很少吃到新鮮蔬菜,不少戰土都腫腿,包括穀洪榮在內(nei) 的一些同誌還患上了胃病。在亞(ya) 東(dong) 駐守一年多時間以後,穀洪榮被安排到西南軍(jun) 區第一文化速成學校學習(xi) ,當時他的胃病已經比較嚴(yan) 重,吃咽困難,身體(ti) 很差,因此部隊決(jue) 定安排他轉業(ye) 。此刻距他跟隨部隊踏上進藏征程那一刻,已過去整整四年時間。
跟黨(dang) 走,是我這一輩子最正確的選擇
轉業(ye) 到地方後,穀洪榮做了大量的基層工作,直到1987年離職休養(yang) 。他說,不管在部隊還是在地方,自始至終,他都努力完成黨(dang) 交辦的任務,按黨(dang) 的政策辦事,雖然幹的革命工作比較普通,也很平凡,但始終不改一名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初心與(yu) 本色。
每每回想起1947年在淮河之濱的家鄉(xiang) 安徽臨(lin) 泉參加革命隊伍,1948年成為(wei) 一名光榮的共產(chan) 黨(dang) 員,穀洪榮都感慨萬(wan) 千地說:“我生逢曆史大變局,但幸得共產(chan) 主義(yi) 信仰明燈。跟黨(dang) 走,是我這一輩子最正確的選擇。這些年來,我曆經了戰爭(zheng) 歲月的烽火連天、艱難跋涉,曆經了建國之初的政通人和、百業(ye) 俱興(xing) ,也曆經了改革開放之後的欣欣向榮、日新月異。我很慶幸自己趕上了黨(dang) 的百年華誕,這些年來我一直全心全意擁護黨(dang) 的領導,我要擁護黨(dang) 的領導一輩子。”
近些年,黨(dang) 和國家相關(guan) 部門陸續向穀洪榮頒發“解放西藏紀念章”“老幹部離休榮譽證”“建國60周年紀念章”等榮譽。看到紀念章上鐫刻的“獻給共和國的創立者”等字樣,穀洪榮說這是黨(dang) 組織的關(guan) 懷,很溫暖、很貼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