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重走天路看變遷】搬出窮窩斷窮根,共康村裏共小康

發布時間: 2021-08-07 09:08: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不同於(yu) 西藏傳(chuan) 統村落的名字大多從(cong) 藏語音譯過來,位於(yu) 西藏山南市加查縣冷達鄉(xiang) 的共康村,名字的來源是——“感謝共產(chan) 黨(dang) ,同步奔小康”。

  從(cong) 山南市區往東(dong) 行駛近3個(ge) 小時,便來到平均海拔3269米的共康村。共康村是為(wei) 易地扶貧搬遷而建的新村,來自加查縣、曲鬆縣、隆子縣、措美縣的369戶1317名貧困群眾(zhong) 在這裏有了自己的新家。


共康村一角。 中新網左宇坤 攝

  “共康村所在地叫莫熱壩,曾經是個(ge) 滿是沙子的地方,可以說是不毛之地。”共康村第一書(shu) 記邊巴次仁告訴記者,2016年8月,這個(ge) 地方定為(wei) 加查縣冷達鄉(xiang) 精準扶貧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2017年全村貧困人員全部實現脫貧摘帽,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12000元。

  27歲的嘎瑪紮西就是村裏的賺錢能手。村裏人吃的外麵運進來的雞蛋1塊錢一個(ge) ,他養(yang) 的藏雞下的蛋能賣到3塊錢一個(ge) 。

  嘎瑪紮西2015年從(cong) 西藏職業(ye) 技術學院畢業(ye) 後曾在外打工,加上挖蟲草做生意,攢了20多萬(wan) 元的資金。2020年,正好趕上村裏有個(ge) 扶貧項目,當村裏大多數年輕人還都在外麵打工或在企業(ye) 上班的時候,從(cong) 小對養(yang) 雞很感興(xing) 趣的嘎瑪紮西第一個(ge) 回來,接受了村裏給的五年無息32萬(wan) 元貸款,開起了自己的藏雞養(yang) 殖場。


嘎瑪紮西的藏雞養(yang) 殖場。 中新網左宇坤 攝

  “放棄了拉薩7200元的月薪回來,當時家裏肯定非常不同意。但我覺得,隻要有能力,不管在城裏還是農(nong) 村都能做出事業(ye) ,而且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也非常開心。”嘎瑪紮西說。

  嘎瑪紮西還記得,搬到共康村之前,家裏養(yang) 了100多隻雞,收入主要靠耕地,四畝(mu) 地裏種著小麥青稞,但收成很不穩定。如今,嘎瑪紮西的養(yang) 殖場裏有2000多隻雞,是當年從(cong) 山南市藏雞養(yang) 殖場買(mai) 回來的550隻雞苗一點點繁育起來的。

  “我是村裏第一個(ge) 做藏雞養(yang) 殖的,目前村裏也就我一家。縣裏還有三四家,但規模比我的小。”嘎瑪紮西說,目前他的養(yang) 殖場占地4.5畝(mu) 左右,還聘請了兩(liang) 個(ge) 固定員工,都是本地的脫貧戶,每個(ge) 月給他們(men) 開3200元的工資。

  “現在生活好了,希望自己的廠子規模擴大技術提高,能帶動未就業(ye) 群體(ti) 的就業(ye) ,能幫多少是多少。”嘎瑪紮西說,目前自己最大的困難就是運輸和銷售,但村裏有想做快遞的有想做廣告的,如果未來大家能合作起來的話就再好不過了。

  剛開始創業(ye) 時,嘎瑪紮西曾去山南市農(nong) 牧局的藏雞養(yang) 殖場學習(xi) 了幾個(ge) 月。現在,他也希望能多去其他省份看看,多去學習(xi) 別人的養(yang) 殖技術。

  現在,這一切也並不困難。曾經嘎瑪紮西去拉薩上學時,要輾轉近12個(ge) 小時。如今村村通上了公路,家裏還有小汽車,嘎瑪紮西渴望的知識伴隨著交通的便捷變得觸手可及。


嘎瑪紮西的家。 中新網左宇坤 攝

  68歲的村民紮西羅布老人對於(yu) 這一切的變化感觸更深:“村裏基礎設施配套齊全,小孩在本村就能上幼兒(er) 園,村民生病了有衛生院,還有還有超市、茶館、餐館。以前買(mai) 東(dong) 西要去縣裏,身體(ti) 不舒服想去看醫生要走2個(ge) 多小時山路,現在一切都能在村裏完成。”

  仁增一家之前則是村裏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搬遷到共康村後,仁增積極轉變觀念,參加技能培訓並開起了藏餐館,去年純收入有70000元。在開藏餐館的同時,他還會(hui) 做一些焊接工作增加收入。

  羅布則開了一家茶館,原來她們(men) 一家四口住在瑪尼村的山裏,靠著種地放牛維持生活。易地搬遷到共康村後,她參加了村裏組織的廚師培訓,並利用自己的積蓄開了這間茶館,現在一年能有30000多元的純收入,再加上村裏的各種政策分紅,年收入接近60000元。

  2019年,共康村被評為(wei) “全國鄉(xiang) 村治理示範村”,2020年被評為(wei) “全區脫貧攻堅先進集體(ti) ”。

  挪了“窮窩”,斬斷了“窮根”,共康村同步奔小康的承諾,已在綠水青山中兌(dui) 現。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