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來,一批惠及民生、支撐國民經濟基礎的重大工程,如雨後春筍般在雪域高原湧現,其中不乏一些載入史冊(ce) 的世紀工程。它們(men) 的崛起,為(wei) 西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堅實基礎,改善了高原人民的生產(chan) 生活條件。如今,“世界屋脊”仍在不斷刷新著“中國之最”的紀錄。
海拔最高的氣勢
“世界屋脊”生產(chan) 生活條件相對較差,國家一直關(guan) 心支持西藏發展,從(cong) 交通、能源再到大數據產(chan) 業(ye) ,體(ti) 現了中國速度與(yu) “高度”。
青藏鐵路——我國海拔最高的鐵路。這條鐵路全長1956公裏,是當今世界海拔最高、高原線路裏程最長的高原凍土鐵路,沿線平均海拔近4000米,穿越鹽湖、沼澤、雪山、草地,常年凍土路段超過500公裏。它結束了西藏不通鐵路的曆史,進一步改善了青藏高原的交通條件。
列車行駛在青藏鐵路拉薩市當雄縣境內(nei) (2021年6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劉洪明 攝
西藏阿裏與(yu) 藏中電網聯網工程——我國海拔最高的輸變電工程。這項工程也是目前世界海拔最高、運距最遠、最具挑戰性的輸變電工程,徹底結束了阿裏電網長期孤網運行的曆史,有效解決(jue) 了沿線近38萬(wan) 人的安全可靠用電問題。它跨越西藏10個(ge) 縣(區),總投資74億(yi) 元,輸電線路長度1689公裏,海拔最高處達5357米。
這是2020年11月29日在阿裏地區普蘭(lan) 縣拍攝的阿裏與(yu) 藏中電網聯網工程的輸電塔基。新華社記者詹彥 攝
西藏雲(yun) 計算數據中心——我國海拔最高的雲(yun) 計算數據中心。這個(ge) 項目規劃總投資118億(yi) 元,分三期建設,可容納7萬(wan) 個(ge) 機櫃,由西藏寧算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運營。其業(ye) 務涉及視頻渲染、無人駕駛、遠程教育備份等領域,將覆蓋北京、安徽、上海、江蘇、四川等省市。
大型地熱電站和光學天文望遠鏡
在有限開發空間內(nei) ,西藏緊抓機遇,堅持生態優(you) 先,不斷開拓綠色發展之路,從(cong) 20世紀70年代至今,創造了全國乃至世界規模之最的紀錄。
羊八井地熱電站——我國規模最大、運行最久的地熱電站。這是我國自主勘探開發的第一個(ge) 高溫熱田,也是國內(nei) 裝機容量最大、運行最久的地熱電站,還是世界上首座利用地熱淺層熱儲(chu) 進行工業(ye) 性發電的電站。自1975年開發利用至2020年6月,電站累計發電量34.25億(yi) 千瓦時。
中國工程院首位藏族院士多吉在觀察羊八井地熱資源(2010年9月6日攝)。新華社發
羊易地熱電站——我國目前單機容量最大的地熱電站。這項工程是中國地熱發電樣本和世界高海拔地熱發電範例。它地處拉薩市當雄縣,海拔4700米左右,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國內(nei) 單機容量最大的地熱發電機組工程,此項目還實現了發電尾水100%回灌。目前,工程一期項目於(yu) 2018年並網成功,2020年實現年上網結算電量1.1億(yi) 度。
一米級光學天文望遠鏡——我國口徑最大的折射式光學望遠鏡。這是世界上口徑最大的折射式光學望遠鏡,由中國科學家自主研發建造。憑借西藏海拔高、觀測條件好的特點,它可以進行變星、雙星等天體(ti) 的較差測光,近地小行星及空間目標監測等多項科研觀測工作,同時還能深度服務於(yu) 西藏科普教育。
技術最新的智慧
氣候嚴(yan) 苛、地質複雜,是在西藏建設工程麵臨(lin) 的普遍挑戰,然而一代代建設者和科研人員迎難而上,攻克難題,最終建成舉(ju) 世矚目的宏偉(wei) 工程。
拉林鐵路動車組停靠在山南車站(2021年6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劉洪明 攝
拉林鐵路動車組——我國首創的“油電混合”高原動車。複興(xing) 號高原內(nei) 電雙源動車組,是我國在鐵路裝備技術高速發展的基礎上取得的最新成果。它運用全球首創的“內(nei) 燃+電力”雙動力牽引模式,可實現全程牽引順暢不換車,多項技術填補了行業(ye) 空白,展示了“中國創新”的成就。
藏木雅魯藏布江雙線特大橋——我國跨度最大鐵路鋼管混凝土拱橋。這座大橋是拉林鐵路全線施工工期最長、難度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控製性工程。大橋全長525.1米、主拱跨徑430米,是國內(nei) 首座免塗裝耐候鋼鐵路大橋。項目創造了鐵路鋼管混凝土拱橋海拔最高、跨度最大等世界之最。
拉林鐵路藏木雅魯藏布江雙線特大橋(2021年7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劉洪明 攝
超級大氣“激光眼”——我國首套全大氣層多成分、多要素的大型地基綜合探測係統。它位於(yu) 拉薩市當雄縣羊八井鎮,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國內(nei) 6家科研單位自主研製,總投資9300餘(yu) 萬(wan) 元。整套係統利用激光、微波等遙感探測技術,可以從(cong) 近地麵到110千米的高度獲得大氣溫度、濕度、風場和雲(yun) 層分布等多種氣象要素,能實時監測溫室氣體(ti) 和汙染氣體(ti) 的時空變化,填補了青藏高原中高層大氣觀測方麵的數據空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