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70年來,西藏在政治、經濟、社會(hui) 、民生等各個(ge) 方麵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創造了“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間奇跡。從(cong) 今天起,新聞頻道推出係列報道《雪域歡歌70載·西藏啟航新時代》,講述360多萬(wan) 高原兒(er) 女砥礪奮進、開拓創新,以新的跨越發展實現新的輝煌。今天播出第一集《生態優(you) 先 美麗(li) 西藏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雅魯藏布江是我國最長的高原河流,也被譽為(wei) 西藏人民的“母親(qin) 河”。而受到高原氣候、地質等環境影響,雅江流域曾出現過枯水期河灘荒漠化的情況。眼前這兩(liang) 張照片拍攝於(yu) 雅江上遊河灘的同一位置,五年的時間,荒漠變成森林,讓拍攝者次仁歐珠感慨不已。
次仁歐珠所說的“大目標”,正是自2016年開始,西藏自治區展開的“兩(liang) 江四河”流域植樹綠化工程。通過集中連片人工造林,保障了雅魯藏布江、怒江、拉薩河等大江大河沿線生態安全。五年的根植嗬護,首批31萬(wan) 畝(mu) 的防護林已綠樹成蔭,有效地防止了高原河流荒漠化。
“十三五”期間,西藏全麵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係統治理,全區海拔4300米以下的“無樹村”和“無樹戶”全麵消除,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了47%。而在海拔超過4500米的那曲市,專(zhuan) 家團隊破解高寒地區植樹技術難題也取得了最新進展。位於(yu) 那曲市色尼區的這個(ge) 特困人員集中供養(yang) 服務中心,率先實施了近五千平米的庭院綠化示範推廣項目,現在庭院綠化率已超過80%,老人們(men) 的居住環境得到徹底改善。
濕地被譽為(wei) “地球之腎”,具有涵養(yang) 水源、淨化水質、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功能。西藏的濕地麵積居全國第二,近年來西藏持續推動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建設,其中國家濕地公園達到22處,保護濕地被寫(xie) 入當地村民公約,大家共同守護濕地生態。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深入西藏各族幹部群眾(zhong) 心中,更是培育出了愛護生靈的特色生態文化。在藏北羌塘草原,一支由700多位牧民組成的野生動物保護隊,跋山涉水、風餐露宿,隻為(wei) 守護高原精靈。
大地不言,萬(wan) 物有靈。不久前,西藏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結果顯示,西藏現有藏羚羊種群數量從(cong) 上世紀最低穀時的7萬(wan) 餘(yu) 隻發展到超過30萬(wan) 隻;黑頸鶴數量從(cong) 上世紀不足2000隻發展到近萬(wan) 隻。一組組數字變化的背後,正是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動寫(xie) 照。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西藏生態環境治理體(ti) 係逐步完善,從(cong) 《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辦法》《西藏自治區大氣汙染防治條例》到今年5月1日正式實施的《西藏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數十件法規製度,為(wei) 西藏建設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保駕護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