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西藏和平解放70年】“藏三代”投筆戍邊 續寫雪域高原佳話

發布時間: 2021-08-16 09:39: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阿裏邊境這麽(me) 苦,我守在這裏,是因為(wei) 工資很高嗎?因為(wei) 這個(ge) 職業(ye) 說出去很有麵子嗎?這些都不是,我希望把父輩的精神傳(chuan) 承下去。”


圖為(wei) 阿裏噶爾邊境管理大隊教導員張思祖在自己的辦公室中。冉文娟 攝

  在西藏邊檢總站阿裏噶爾邊境管理大隊的陽光房裏,大隊教導員張思祖和中新社記者聊起了自己的戍邊故事。2011年,本已考上南京大學博士的張思祖放棄繼續求學深造,自願選擇到西藏邊防工作,踏雪臥冰已十載光陰。

  “高大上”的科研工作和條件艱苦的巡邏戍邊相比,外人看來這樣的決(jue) 定很“傻”,但對張思祖來說卻順理成章。在他們(men) 家族中,他是接力戍邊的“藏三代”。

  張思祖的外公旦真曾參加1950年的昌都戰役,是和平解放西藏的第一代革命軍(jun) 人。父親(qin) 張治方16歲進藏,是西藏首批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的一員。母親(qin) 同樣一身戎裝,曾在原成都軍(jun) 區總醫院西藏分院工作。

  幼承庭訓,張思祖從(cong) 小便埋下了保家衛國的誌向。碩士畢業(ye) ,恰逢原武警西藏邊防總隊招收入警大學生,張思祖如願穿上戎裝。他形容當時的心情就像“小孩子終於(yu) 擁有了期待已久的變形金剛”。當他把入伍的消息告訴家人,父親(qin) 欣慰於(yu) 兒(er) 子的決(jue) 定,在電話裏隻說“照顧好自己,要聽話”。

  成為(wei) 西藏邊境線上的一個(ge) 兵,吃苦是標配。張思祖戍邊生活的起點是在海拔4700米的日喀則仲巴縣馬泉河邊境檢查站。他記得,初來乍到便趕上持續暴雪天。執勤時住在帳篷中,晚上睡覺時他身邊總要放一根應急棍,時不時往帳篷頂上捅一捅,不然積壓的大雪可能會(hui) 把帳篷壓塌。戍邊工作也時常與(yu) 危險相伴,他曾數次遭逢險境。但每遇困難,父輩的經曆便成為(wei) 他的引路燈塔。


圖為(wei) 張思祖隨身攜帶的證件夾中,一直放著母親(qin) 年輕時的軍(jun) 裝照。冉文娟

  “父親(qin) 非常優(you) 秀,16歲進藏後就紮根在這裏,藏語說得比我還好。他喜歡這裏的山山水水,把一生奉獻在雪域高原。”張思祖回憶,父親(qin) 精通尼泊爾語、印地語、藏語等多種語言,偵(zhen) 查工作也非常出色,被稱為(wei) 邊境線上的“獵鷹”。工作中,他也時刻以父親(qin) 為(wei) 標準要求自己。

  十年間,張思祖曾先後在日喀則仲巴、吉隆、聶拉木工作,2017年又調赴阿裏地區。每到一個(ge) 地方,張思祖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熟悉當地的地形交通,邊境線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成為(wei) 烙在腦子中的“活地圖”。也正因如此,每逢接到警情,他總能以最快速度奔赴現場處置。作為(wei) 移民管理警察,他的案頭上如今擺滿了外交、移民、國際法及執法類書(shu) 籍。一旦空閑下來便學習(xi) 鑽研,“學霸”屬性不改。

  一家三代接力戍邊,邊關(guan) 環境在變,不變的是守衛國土的擔當。“和外公、父親(qin) 那時的戍邊條件相比,我們(men) 的生活改善了很多,邊境地區也迎來了新的發展。但是,大家的精氣神沒變,一代代傳(chuan) 承下來的使命也沒有變。”張思祖說。

  現而今,張思祖的手機裏還保存著父親(qin) 發給他的兩(liang) 條短信。一條是他還在部隊時,父親(qin) 要他“帶好下麵的兄弟”,另一條則是父親(qin) 去世前三天,囑咐他“努力工作,好好總結經驗”。在張思祖隨身攜帶的證件夾中,也一直放著母親(qin) 年輕時的軍(jun) 裝照。這些,還將伴隨著張思祖接下來的邊關(guan) 歲月。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