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條“天路”串起高山峽穀
藏木雅魯藏布江雙線特大橋全長525.1米,主拱跨徑430米。記者 劉洪明 攝
翻過唐古拉山,飛越珠穆朗瑪峰,跨過雅魯藏布江。條條“天路”通西藏,“世界屋脊”不再遙遠。
近5年公路年均增長8100公裏、全區航線140多條、鐵路通達7市(地)中5個(ge) 城市……從(cong) 萬(wan) 水千山間發展到公路、航空、鐵路的綜合立體(ti) 交通運輸體(ti) 係,西藏農(nong) 牧民時常感慨“從(cong) 無到有到優(you) ”“從(cong) 通達到通暢”的交通巨變。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的實踐證明,交通不僅(jin) 是社會(hui) 文明進步之路,還是民族團結之路,更是農(nong) 牧民致富幸福路。
從(cong) 開拓“兩(liang) 路”到綜合“天路”
8月21日,全長295公裏的G6京藏高速公路那曲至拉薩段(簡稱那拉高速公路)全線通車,兩(liang) 市間車程由過去走109國道的6個(ge) 多小時縮短至現在的3個(ge) 小時。至此,西藏高等級公路通車總裏程達1105公裏。
記者近日在那拉高速公路看到,建設者們(men) 正忙碌著通車保障維護工作。麵對地表層土冬季凍結、夏季融化的季節性凍土環境,建設過程要克服路基、路麵變形等挑戰。中交一公局六公司那拉高速公路項目相關(guan) 負責人史冬青說:“我們(men) 從(cong) 瀝青選材、攤鋪速度、壓實遍數等方麵強化管控,在高寒環境下確保了設計要求和質量。”
莫說高速公路,70年前的舊西藏連一條能通汽車的路也沒有,一切運輸靠人背畜馱。自古以來,進出西藏的道路異常艱險。
20世紀50年代,毛主席在解放軍(jun) 進藏前指示“一麵進軍(jun) 、一麵修路”。西藏軍(jun) 區原司令員張國華曾說:“西藏要有根本性變化,全要等公路修通。”
川藏公路原名康藏公路,1950年4月開始由11萬(wan) 軍(jun) 民艱苦修建,跌宕起伏、自然災害頻發;同年,解放軍(jun) 和各族人民動工建設青藏公路。1954年12月25日,康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車,成為(wei) 進出西藏的兩(liang) 條“大動脈”,被譽為(wei) 西藏的“生命線”。
1965年,北京-成都-拉薩民用航線正式通航,西藏迎來空中交通新天路。今年8月7日,經過三年多改擴建施工,拉薩貢嘎國際機場T3航站樓投運,為(wei) 西藏最大航站樓。如今西藏5個(ge) 民用機場,開通國際國內(nei) 航線140多條,越過山丘,天空變“通途”。
經過5年建設,全長1956公裏的青藏鐵路於(yu) 2006年7月1日全線通車運營,西藏結束了不通鐵路的曆史,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今年6月,拉薩至林芝鐵路建成通車,至此鐵路已通達拉薩、那曲、日喀則、林芝、山南等5個(ge) 城市。
對於(yu) 過去與(yu) 現在的交通變化,日喀則市南木林縣南木林鎮恰娃村42歲的平措深有感觸。“20年前,親(qin) 戚家孩子突發癲癇,在去醫院路上就去世了。現在半個(ge) 小時就能到日喀則市,老百姓出行、看病更方便。”
在“世界屋脊的屋脊”西藏阿裏地區,公路更是難得的“生命線”。1958年,阿裏地區獅泉河鎮通了第一條砂石公路,結束了當地幾千年來沒有公路的曆史;2004年,阿裏第一條柏油路(獅昆路)建成通車;1996年,阿裏成立客運公司,開通了阿裏至拉薩市際班線,結束了群眾(zhong) 出行靠“東(dong) 風貨車和拖拉機”的曆史。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總幹事鄭堆講述西藏70年變遷時說:“西藏的變化可以從(cong) 路說起。和平解放前,西藏沒有一條現代意義(yi) 上的公路,各類物資運輸全靠人背畜馱。現在西藏已形成包括公路、鐵路、航空在內(nei) 的立體(ti) 交通網絡,成為(wei) 西藏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強大支撐,將形成新的區域經濟增長點。”
路見西藏繁榮進步
如今,西藏公路通車裏程達到11.88萬(wan) 公裏,鄉(xiang) 鎮、建製村通暢率分別達94%、76%。一條條進藏“天路”為(wei) 西藏增添了人氣和經濟活力,2020年,西藏經濟總量突破1900億(yi) 元,按可比價(jia) 計算是1951年的321.5倍。
曾經,商人次達從(cong) 昌都市芒康縣到拉薩,需要開兩(liang) 天車,一路要翻10多座大山、過100多道彎。“開車開得頭都暈了,還耽誤做生意的時間。”次達說,“如今有時坐飛機比開車還便宜,既方便又安全,這幾年我去拉薩選購貨物、談生意越來越方便。”
“天路”縱橫,連接的不隻是萬(wan) 水千山,還帶動了物流產(chan) 業(ye) 興(xing) 起,滿足了生產(chan) 生活之需的同時,促進了現代市場經濟發展。
今年是青藏鐵路全線通車運營15周年。“越來越多的企業(ye) 借助青藏鐵路,充分發揮運量大、成本低的優(you) 勢,把各地商品帶進西藏,同時也將高原特色商品運到了全國乃至世界,促進了商品流通循環。”秦進元在拉薩西站工作了12年,見證了鐵路貨運的發展。
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2006年至2020年,拉薩西站物流公司從(cong) 4家增至40多家,發送、到達的運輸量年平均增長分別為(wei) 30.7%和24.6%。那曲物流中心年貨物到發量由2006年的7.2萬(wan) 噸增至2020年的51.8萬(wan) 噸,增幅619%。
道路通,遊客至。依托“世界屋脊”的獨特景觀和生態環境,道路沿線大批昔日貧困山村過上了幸福小康生活。旅遊業(ye) 已成西藏支柱產(chan) 業(ye) ,遊客和旅遊從(cong) 業(ye) 者對“鐵公機”帶來的便利感慨萬(wan) 千。
在阿裏地區普蘭(lan) 縣巴嘎鄉(xiang) 崗莎村,村民們(men) 守著山水資源提前實現小康,對“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深有感觸。“最近三年自駕遊人一年比一年多。村民有的開起家庭旅館、有的做導遊,全村沒有閑人。”崗莎村46歲的旦巴說,再好的風景也要有人來才能賺到錢,這得益於(yu) 從(cong) 砂石路到瀝青路的改變。
“全村參與(yu) 犛牛運輸隊的群眾(zhong) 增至338戶、1164人,入股犛牛1164頭、馬1164匹。每戶每年創收1.6萬(wan) 元以上,部分家庭收入20多萬(wan) 元。”41歲的多吉白瑪擔任崗莎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4年多以來,瞅準了旅遊業(ye) 商機發力。
2020年,西藏累計接待國內(nei) 外遊客3505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366.42億(yi) 元;西藏農(nong) 牧民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參與(yu) 鄉(xiang) 村旅遊就業(ye) 8.6萬(wan) 人(次),年人均增收4300餘(yu) 元。如今,川藏公路、青藏公路、青藏鐵路、拉林鐵路正成為(wei) 帶動雪域高原“美麗(li) 的貧困”變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致富“新引擎”。
西藏自治區社科院研究員達瓦次仁表示,西藏和平解放前的原始交通極大限製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嚴(yan) 重阻礙經濟社會(hui) 發展。如今綜合交通體(ti) 係逐漸完善,有力推動西藏經濟由輸血型和供給型向造血型和市場型轉變,便利交通惠及生產(chan) 生活的方方麵麵。
生產(chan) 生活開新路
今年6月25日,拉薩至林芝鐵路建成通車,這標誌著複興(xing) 號列車實現31個(ge) 省區市全覆蓋,雪域高原正式進入複興(xing) 號時代。
拉林鐵路的開通運營,不僅(jin) 為(wei) 沿線縣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也帶動剩餘(yu) 勞動力轉移就業(ye) ,應運而生的林芝市朗縣鐵路護路聯防隊吸納80名群眾(zhong) 穩定就業(ye) 。“以往主要收入來源是采挖蟲草和打零散工,今年通過考試成為(wei) 鐵路護路員,距家近還不耽誤照顧家人。”朗縣仲達鎮35歲的普巴幸福感溢於(yu) 言表,“扣除保險費和夥(huo) 食費,每月工資3600元。”
有效施工期短、用工多,是高原工程建設的普遍特點,西藏在橋梁隧道建設中帶動了更多農(nong) 牧民務工就業(ye) 。記者在由中鐵六局承建的拉薩市忠材山隧道施工現場看到,工人們(men) 正進行邊坡處理等收尾工作。20歲的旦增索朗來自山南市浪卡子縣多卻鄉(xiang) ,正和工友們(men) 忙著攪拌水泥、整理石塊。“在這兒(er) 幹活一天收入230元,還包吃包住,我們(men) 20多人全是山南老鄉(xiang) 。這幾年西藏工程多,我們(men) 打工掙錢的路子越來越廣。”
60歲的仁青曾在在尼木縣麻江鄉(xiang) 經營器械修理生意15年,“2019年水泥路修通前,一天最多修700多輛摩托車。”他說,以前從(cong) 村到縣城要2個(ge) 小時,現在40分鍾就能到,很多村民經常去縣城和拉薩賣犛牛肉和酥油。
道路暢通,正促進農(nong) 畜產(chan) 品流通到城市,也改善著農(nong) 牧民的生活品質,即使遠在邊陲也能買(mai) 到和發達城市同樣的商品,拉動了消費市場。
2020年11月,位於(yu) 珠穆朗瑪峰腳下的日喀則市定日縣紮西宗鄉(xiang) 群眾(zhong) 首次收到了快遞包裹。2016年底,林芝市墨脫縣門巴族村民拉傑家裏熱鬧非凡,拉傑在京東(dong) 商城網購買(mai) 的冰箱送到了。“冰箱雖不是稀罕東(dong) 西,但以前不管哪家網站,大件貨品都不送墨脫。”
京東(dong) 大數據研究院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西藏家用電器整體(ti) 下單金額同比2017年增長359%,品類數量增加60%。高端冰箱、洗衣機、電視的銷量分別為(wei) 2017年的10倍、7.8倍、6.5倍。
橋隧相連、穿山跨江,萬(wan) 水千山告別“道阻且長”。70年來,不論行駛在藏西北高寒草原,還是藏東(dong) 南峽穀,路暢其行帶來的變化令人感慨萬(wan) 千。遍布雪域高原的橋梁和隧道架起了更多“團結線”、“致富路”、“幸福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讓幸福的花朵開遍西藏
“當年在西藏,我們之所以能平定叛亂,靠的就是贏得人心,爭取西藏各族群眾的支持。”[詳細] -
雅礱大地綻新顏
“綠巨人”動車組奔馳在拉林鐵路線上。遠望,天空湛藍如洗,白雲繞在崇山之間,江水奔流不息;近看,別致的藏式民居整齊有序,一片片金黃的青稞地,展現著豐收的景象。[詳細] -
“72拐”上踐行“兩路”精神
川藏線“天路72拐”,位於昌都市八宿縣境內,從海拔4658米的業拉山頂到海拔2800米的嘎瑪溝山穀,30公裏路段落差達1800多米。因其坡陡、彎多而得此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