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西藏新聞

望月,在喜馬拉雅山麓

發布時間:2021-09-21 09:06:00來源: 解放軍報


哨所官兵巡邏。圖片由巴弄卓康哨所官兵提供 


郭嘉誠眺望哨所門前的長路。圖片由巴弄卓康哨所官兵提供


官兵中秋前夕在哨所吃月餅。圖片由巴弄卓康哨所官兵提供


吳傑在宿舍寫(xie) 日記。圖片由巴弄卓康哨所官兵提供

  翻過心中的那座大山——

  當抵達成為(wei) 信念,一切困難都不再難了

  這是中秋節前連隊最後一次組織巡邏蘭(lan) 巴拉山口。

  山口的62號界碑,是上士吳傑和下士郭嘉誠心中“神聖的存在”。

  這個(ge) 每月巡邏4次的點位,位於(yu) 海拔5700多米的山口上。艱難的攀登是對官兵體(ti) 力和意誌的雙重考驗,每一次抵達都會(hui) 留下不同的記憶烙印。

  第一次參加巡邏,作為(wei) 一名新兵,當年19歲的吳傑是隊伍中最年輕的隊員。他至今不能忘記攀上山口、俯瞰座座雪山時的激動,腳下山崖仿佛“台階”,一步步攀登的艱難,頓時化作那一刻的澎湃熱血。

  在吳傑看來,這是青春路上“最深刻的腳印”。

  那次巡邏之後便是中秋佳節,吳傑和哨所另一位新戰友一起給家人打電話,他告訴母親(qin) ,這個(ge) 中秋節他有收獲:“長大,就是翻過心中那座山。”

  青春,值得為(wei) 成長付出汗水。下士郭嘉誠是個(ge) 00後,在巴弄卓康哨所所在的西藏日喀則軍(jun) 分區某團當兵已經3年。這個(ge) 連隊最高的哨點,是他青春的見證。

  每年中秋節前進行一次山口巡邏,是哨所不成文的規定。在郭嘉誠看來,越是節日越要走一趟最難走的路,這關(guan) 乎對祖國的忠誠,關(guan) 乎對親(qin) 人的承諾。

  剛選取士官時,郭嘉誠的母親(qin) 突然患病臥床不起。得知消息,他當著戰友的麵流淚了。

  那天風很大,哨外的長廊上,郭嘉誠眼淚剛湧出便被風吹幹。身旁的戰友默默將手放在他的肩膀。人生艱難時刻,真誠陪伴猶如寒夜中的爐火。那一刻,一股暖流傳(chuan) 遍全身。

  那天之後,郭嘉誠再也沒有懼怕高原淩厲的風雪,“總有一個(ge) 與(yu) 你並肩的人,讓你忘記寒冷”。

  溫暖是可以傳(chuan) 遞的,並最終化為(wei) 信心和信念。那年的中秋之夜,郭嘉誠翻來覆去睡不著,哨所星幕低垂,睡在上鋪的他從(cong) 窗口望見熠熠星光和銀盤似的月亮,內(nei) 心的牽掛又多了一重。

  想起和家人視頻時病榻上的母親(qin) ,恨不得立即飛回她身邊……郭嘉誠在心裏和自己較勁:“參加下一次62號界碑巡邏!”

  做出這個(ge) 決(jue) 定,是需要勇氣的。從(cong) 小在城市長大的郭嘉誠,曾自認“不擅長爬山,不適應氧氣稀薄的雪山”。此前他曾經2次“挑戰”蘭(lan) 巴拉山口都沒能登頂。

  經曆了挫敗之後,郭嘉誠曾經一度懼怕。但他明白,年輕就要敢於(yu) 挑戰。

  翌日清早,郭嘉誠主動申請和留守戰友換班。那天,在距離蘭(lan) 巴拉山口62號界碑隻剩幾百米距離時,郭嘉誠不小心崴了腳,差點滑入一旁的冰洞。

  “當抵達成為(wei) 信念,一切困難都不再難了。”就像郭嘉誠說的,界碑在哪裏,信念就在哪裏。在戰友幫助下,他一點點挪到界碑前。

  這次巡邏之後,郭嘉誠的母親(qin) 奇跡般地從(cong) 昏迷中蘇醒。那天手握電話,郭嘉誠淚流滿麵。

  那一刻,他的內(nei) 心充滿感恩。是迎難而上的曆練讓他變得更加堅強,更加勇敢。

  “翻過心裏那座大山,才不會(hui) 懼怕下一次攀登。”這是郭嘉誠對成長的理解。

  此後每次巡邏62號界碑,郭嘉誠都會(hui) 收獲“新的感受”。每次站在山巔看著綿延雪山,他懂得眼前的風景隻有邊防軍(jun) 人才能領略,那是堅守的饋贈。

  翻過青春的最高海拔,這也許就是“抵達”的意義(yi) 。

  哨所月餅的特殊滋味——

  守在艱苦的地方,幸福是件容易的事

  一縷朝霞跳出山坳照在崗哨前的空地,陽光晃眼,梁藝馨探著腦袋、眯起眼睛望向路的盡頭。

  早飯過後,這已是指導員梁藝馨第3次出門了。

  連隊物資每2周上哨送一趟。上哨的車道彎多路窄,有些路段常年覆蓋冰淩,每次運輸車上哨,梁藝馨這個(ge) 連隊“大家長”的心都懸著。

  “連隊兄弟都是一家人,不擔心那是假的!”在電話中得知,車再轉個(ge) 彎就到了,梁藝馨趕緊召集哨所人員到門口迎接。

  列兵道博博有點激動,這一刻他期盼了許久。運輸車捎來了物資,還有這孤寂雪山最稀缺的東(dong) 西——山外的消息、遠方的牽掛。

  “拆包裹”是哨所官兵心中最歡樂(le) 的事。中秋節前能收到包裹,用官兵的話來說,“就像挖到寶藏一樣,有一種特別的驚喜”。

  守在艱苦的地方,幸福是件容易的事。“每次收到包裹都很滿足,這感覺能持續好幾天。”梁藝馨一邊說,一邊拆著手中紙箱。這一次,他如願收到了期盼已久的愛心快遞——女朋友朱若曦從(cong) 成都寄來的滿滿一大包零食。

  朱若曦和梁藝馨是中學同學,兩(liang) 人一起從(cong) 四川老家走出來,一個(ge) 考上駐河南某軍(jun) 校、一個(ge) 考上成都某大學。

  從(cong) 上軍(jun) 校開始,收包裹就是梁藝馨最期盼的時刻:“學校管得嚴(yan) 格,我外出不容易,接電話都有時段限製。朱若曦在成都每次想我了,就會(hui) 給我寄上一個(ge) 包裹。”

  梁藝馨的手機裏,至今保存著各式各樣的包裹照片,有T恤,有手表,有小吃,還有“拍立得”照相機……隔著手機屏幕都能感到一股濃濃的愛意撲麵而來。

  那個(ge) 年月,從(cong) 成都到河南,一個(ge) 包裹能走大半個(ge) 月,朱若曦經常在電話中開玩笑:“咱倆(lia) 的包裹走的路,能繞地球幾圈了。”

  梁藝馨的微信頭像,就是一張月餅的照片。那是一年的中秋假期,朱若曦請假專(zhuan) 程來看望梁藝馨,兩(liang) 人一起到酒店參加一場手工月餅製作體(ti) 驗時,親(qin) 手製作的月餅。

  “月餅的滋味,就是團圓的滋味。”那一次,這對青梅竹馬的戀人鄭重做出了執手一生的決(jue) 定。大學畢業(ye) ,梁藝馨奔赴西藏邊防,帶著朱若曦對他的支持理解、更帶著兩(liang) 人堅守的團圓夢。

  一晃幾年過去了,每到中秋,梁藝馨都能收到朱若曦從(cong) 成都寄來的月餅。梁藝馨說,他們(men) 已經計劃好了辦婚禮的時間——就在明年的中秋節。

  “月餅可真甜。”道博博把一個(ge) 月餅塞到記者手裏,笑得像個(ge) 孩子。拿出手機,他給記者展示剛剛網上下單的月餅:“月餅寄給我爸媽。”

  道博博記得離家的時候,母親(qin) 給他的包裏塞了自己最愛吃的米花糖。當最後一塊米花糖吃完的時候,小夥(huo) 子流淚了。如今身在雪山的他,有了新的夢想:等休假的時候他要帶著父母“打飛的”去貴州,看百裏杜鵑。

  20歲,一切皆有可能的年紀。

  “我將來要開個(ge) 月餅店,就叫‘哨所月餅’。”剛到哨所,道博博曾聽老兵說,哨所的月餅特別甜。在哨所守了幾個(ge) 月,他才真正領悟老兵那句話背後的深意——哨所月餅的滋味,就是家的滋味;和戰友一起吃月餅,就是團圓的滋味。

  中士高鵬永遠忘不了和戰友在邊防線上吃過的月餅。

  那天,外出巡邏的高鵬和戰友在一個(ge) 埡口遇上風雪,他們(men) 被困在山洞。幾個(ge) 人點燃篝火,一起分吃一塊月餅……

  此刻一邊和大家吃著月餅,高鵬的眼前再次浮現那個(ge) 中秋節的風雪、山洞的篝火。

  “在哨所,我吃過最有味道的月餅。”哨所月餅的滋味,都是人生的滋味。

  每一個(ge) 夜晚都可以是中秋—

  頭頂邊關(guan) 月,隻為(wei) 了身後的家國更美好

  即將離隊,高鵬舍不得哨所的一切。

  高鵬主動和戰友“調崗”,淩晨時分那個(ge) 最容易犯困的時間段,他全部承擔下來。他明白,哨所的月下堅守,將成為(wei) 他一生中“最皎潔的回憶”。

  執勤崗哨位於(yu) 一片空地,遠處是連綿雪山,再遠一點的地方便是官兵每天凝視的邊防線。

  高鵬第一次站哨,就是在這樣一個(ge) 月夜。銀盤一樣的月亮,把班長王普的身影,襯托得愈加高大。在他的帶領下,高鵬手握鋼槍、站得筆挺。

  氣溫降至冰點,冷風吹過,王普轉身為(wei) 高鵬緊了緊衣領。望著月亮,第一次站哨的高鵬,感受到堅守的傳(chuan) 承、更感受到堅守的神聖。

  那時候,城裏的年輕人都喜歡一首流行歌曲《當時的月亮》。當兵前,高鵬經常和高中同學一起在KTV點唱這首歌。當他想起那句歌詞“當時的月亮/曾經代表誰的心”,佇(zhu) 立遙遠哨位的他,心中漸漸有了答案——軍(jun) 人的堅守屬於(yu) 祖國,頭頂邊關(guan) 月,隻為(wei) 了身後的家國更美好。

  “假若沒有守在這裏,我不會(hui) 懂得,月亮為(wei) 何明亮,山河為(wei) 何壯美,邊防線為(wei) 何神聖。”寫(xie) 給家人的第一封信中,高鵬這樣寫(xie) 道。

  在這個(ge) 遙遠哨點,一茬茬官兵在傳(chuan) 承中堅守,也在堅守中傳(chuan) 承。

  那天,下士吳鄭弦第一次上哨。他的班長高鵬語重心長地說,站在哨位上,你更能感受到軍(jun) 人肩上責任之重。

  第一次站夜崗,四周一片寂靜,在這個(ge) 海拔5500多米的戰位,夜裏聽不到鳥獸(shou) 蟲鳴,耳邊隻有呼嘯風聲。翌日中午,吳鄭弦給女朋友微信留言:“在山頂靜謐的夜裏,仿佛能看到遠方的你,仿佛在守護著你酣眠。”

  守護,因為(wei) 責任。吳鄭弦漸漸發現,在部隊這所“大學校”裏,他更加理解了何為(wei) 責任,何為(wei) 擔當,“在哨所望過月亮,就會(hui) 懂得腳下土地的分量”。

  今年,吳鄭弦到連隊參加無人機操控員培訓。他以優(you) 異的考核成績成為(wei) 連隊首批無人機操控員。

  這次上哨前,吳鄭弦帶著無人機,跟隨連隊戰友參加另一個(ge) 哨點的巡邏。那是一個(ge) 海拔較低的點位,無人機成功捕捉到一處巡邏盲點的圖像,而在過去到達這些“死角”,戰友們(men) 往往要繞行數小時。

  “能發揮技能特長,為(wei) 連隊執勤做點事,我覺得這個(ge) 兵沒白當。”吳鄭弦說。同樣感受到自身價(jia) 值的,還有老兵吳傑。

  攀上蘭(lan) 巴拉山口,吳傑用手機拍攝了一片冰川。他把照片發給妻子曾友花:“今年中秋恰逢你的生日,我依然不能回家……”沒有說出口的,是老兵內(nei) 心的虧(kui) 欠。

  手機那頭的曾友花,一下子紅了眼圈。她懂得,如果丈夫不是一名軍(jun) 人,此刻的她便可以和他牽手賞月;在每一個(ge) 風雨的夜裏,他都會(hui) 來接自己下班。

  曾友花更懂得,她是一名軍(jun) 嫂,必須用肩膀為(wei) 丈夫撐起一片天。

  這位邊防軍(jun) 嫂,已經快一年沒能和丈夫團圓。去年的中秋節、前年的中秋節,她都是和父母一起度過的。

  去年,吳傑把一張三等功證書(shu) 寄回家。曾友花把證書(shu) 放在客廳櫥櫃裏,這是丈夫的榮譽,更是她的榮譽。

  同事問曾友花:“你的丈夫是做什麽(me) 工作的?怎麽(me) 老看不著他來接你?”曾友花說:“我的丈夫守護的地方很遠很高。那裏有巍峨的雪山,有璀璨的星河,他是為(wei) 祖國站崗的人。”

  “祖國要我守在哪裏我就在哪裏!”妻子的支持,讓吳傑選擇了繼續堅守在喜馬拉雅山麓。今年初,吳傑被評為(wei) 日喀則軍(jun) 分區“忠誠戍邊十大感動人物”。作為(wei) 軍(jun) 嫂,曾友花受邀來到連隊參加頒獎典禮。

  那個(ge) 團圓的夜晚,不是中秋勝似中秋。指導員梁藝馨,帶著哨所戰友郭嘉誠、道博博和高鵬,一起和吳傑夫妻倆(lia) 過“團圓節”。

  這一次團圓是如此珍貴。

  桌上的菜是戰友們(men) 自己炒的,香蕉和蘋果是連隊特意送上哨的;窗台上的幾盆多肉植物,是曾友花大老遠從(cong) 老家帶來的;還有官兵們(men) 的笑臉,是那麽(me) 的真摯、那麽(me) 的清澈……

  端起盛滿飲料的杯子,曾友花說:“如果不是來到這裏,我無法想象這裏的艱苦;如果不是來到這裏,我也體(ti) 會(hui) 不到這裏的‘溫暖’。”

  對於(yu) 心中有祖國、有愛的軍(jun) 人和軍(jun) 屬來說,每一個(ge) 夜晚都是中秋,都是溫暖的日子、團圓的日子!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