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赤康村,盛滿希望的田野

發布時間: 2021-11-03 09:16:00 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819322c4-0e5c-4b06-8aa4-5886b1666787.jpg.jpg
圖為(wei) 墨竹工卡縣甲瑪鄉(xiang) 赤康村一角。格桑倫(lun) 珠 盧文靜 攝

  西藏日報采訪組前往墨竹工卡縣甲瑪鄉(xiang) ,是在一個(ge) 細雨濛濛的上午。淅瀝小雨,讓甲瑪溝阡陌交錯的青稞地更翠綠、油菜花兒(er) 更橙黃。濕潤的青草味,和著細雨撲來,讓人滿眼、滿鼻沁滿了芬芳。

  那份從(cong) 毛孔裏爭(zheng) 相釋放的舒適,一定拂過70年前進軍(jun) 西藏的十八軍(jun) 戰士。

  1951年10月,張國華、譚冠三率領的十八軍(jun) 剛翻過海拔近6000米的冷拉山,在犧牲4名戰士、損失10餘(yu) 匹騾馬後,墨竹工卡縣帶著拉薩河穀的濕潤空氣撲麵而來——拉薩,近在咫尺了。

  甲瑪溝赤康村裏有一個(ge) 叫朗嘎的老人,在他76年的人生裏,聞過那歡快的香氣,亦嗅著今日沁入心脾的芬芳。在這片溫潤的土地裏,他知道有一種叫“希望”的種子,70年間早已遍布山野。

  新生:一粒青稞種子

  1945年,朗嘎出生在赤康村霍爾康莊園的一戶差巴家裏,加上兩(liang) 個(ge) 哥哥,一家五口過著食不果腹的日子。

  1951年,十八軍(jun) 北路進藏經過工卡鎮,與(yu) 6歲的小朗嘎並無交集。

  直到1954年,朗嘎9歲時,解放軍(jun) 在赤康村霍爾康莊園開糧倉(cang) ,無息借糧給差巴、農(nong) 奴,朗嘎家一次性借走了10卡(藏語音ka,1ka相當於(yu) 28斤)青稞。滿滿幾大筐的青稞哩,阿媽啦把它們(men) 分成了兩(liang) 部分:來年種植青稞的種子;秋收前一家人的口糧。

  朗嘎記得,分完青稞,阿媽啦想了想,從(cong) 裝口糧的筐子裏,又珍惜地捧出了滿滿一捧青稞熬成了粥,那是朗嘎記憶裏第一次把肚子吃得滾圓。

  滿口的青稞香,撐得發脹的肚子發出喟歎:以後天天都想過這樣的日子。

  朗嘎還小,他並不清楚那時在心底已經埋下了一顆“希望”的種子——希望翻身做主,希望改變被奴役的命運。

  “阿爸阿媽每年都要向霍爾康莊園借糧,借1斤要還2斤。”朗嘎老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9歲之前,他們(men) 和霍爾康莊園的60多戶差巴、農(nong) 奴一樣,隻能在每天早上莊園管家放糧時討到一點點糌粑糊口,從(cong) 來不知道吃飽是怎樣的滋味。

  “阿媽們(men) 都說金珠瑪米是‘活菩薩’,他們(men) 的糧食是想方設法從(cong) 各個(ge) 莊園主收購的,又借給咱們(men) 這些貧苦的農(nong) 奴和差巴。”朗嘎老人說,有些實在生活窘迫的,“金珠瑪米”還會(hui) 給他們(men) 借銀元。

  他想起在拉薩與(yu) “金珠瑪米”的第一次接觸。那時,十一二歲的朗嘎跟隨會(hui) 裁縫手藝的哥哥去拉薩,到拉薩後,疲憊的朗嘎在一片草地上放馬吃草,旁邊放馬的“金珠瑪米”遞給他一點幹糧,朝他咧著嘴笑……那份口舌縈香的滿足,成了朗嘎一輩子最香甜的味道。

  溫飽:第一任村支書(shu)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夕,春天。

  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層反動集團在拉薩發動了武裝叛亂(luan) 。人民解放軍(jun) 西藏軍(jun) 區奉命對叛亂(luan) 武裝進行反擊,很快平息了拉薩市區的叛亂(luan) ,一些殘餘(yu) 叛匪向其他地方流竄。

  赤康村,一天下午6點左右,一支200人左右的解放軍(jun) 隊伍追擊到了這裏。村民們(men) 開始擔心:又要出什麽(me) 大事了?然而,會(hui) 藏語的解放軍(jun) 在向鄉(xiang) 親(qin) 們(men) 打聽了反動殘餘(yu) 的動向後,留下了這樣一句話後離開:鄉(xiang) 親(qin) 們(men) 放心,我們(men) 是不會(hui) 害你們(men) 的,反而是會(hui) 救你們(men) 的。

  “砰”地一聲,14歲少年朗嘎的內(nei) 心有一粒種子破土發芽。

  種下的種子,有雨露滋潤才能生根發芽。而那一句“救你們(men) ”就把一個(ge) 叫“新生”的希望滋養(yang) 開來。

  不久後的民主改革,朗嘎家分到了20畝(mu) 地、7隻羊、3頭牛及各種生活物品,他們(men) 這才真正擁有了一個(ge) 屬於(yu) 自己的家、一大片歸自己的田地。

  新生,是翻身農(nong) 奴占有了生產(chan) 資料,從(cong) 此挺直脊背做人。

  一年後,民改工作組在赤康村船卡大院內(nei) 設立了麵向農(nong) 奴子女的學習(xi) 班。朗嘎主動報名,學會(hui) 了藏文和簡單的算術。

  之後,青年朗嘎從(cong) 事過獸(shou) 防,當過聘任幹部。1996年,朗嘎被任命為(wei) 赤康村第一任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51歲的村支書(shu) 朗嘎把農(nong) 業(ye) 種植放在了赤康村發展的首位:走村入戶搞調研,關(guan) 心種植、下肥和收割。

  一個(ge) 經曆過舊西藏苦的差巴後代,心裏隻有一個(ge) 簡單的念頭:新西藏的甜,就該如當年那頓青稞粥,又暖又飽。

  上世紀90年代末,隨著赤康村青稞豐(feng) 收,種植業(ye) 也蓬勃發展。三年半後,朗嘎卸任赤康村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轉入後勤。

  隨著時代的發展,赤康村早已經進入“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並駕齊驅的現代化發展道路,村民就業(ye) 渠道變寬,村集體(ti) 經濟也實現了農(nong) 業(ye) 向多元化的轉變,村民年人均收入2.4萬(wan) 餘(yu) 元。

  小康:一個(ge) 山村的蝶變

  2018年,墨竹工卡縣成功脫貧摘帽,赤康村亦在其列。

  新一任村支書(shu) 洛桑曲培在說出自己年收入80餘(yu) 萬(wan) 元時,著實讓記者感到吃驚。而今,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赤康村的礦產(chan) 業(ye) 已經成為(wei) 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的第一驅動力。

  漫步霍爾康莊園,洛桑曲培接受了記者采訪。這個(ge) 有著800年曆史的霍爾康莊園將被打造成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走進莊園,霍麻(一種藏地植物)遍地雜生,行人的腳步驚起一群鴿子撲騰飛遠,幾頭奶牛慵懶地臥在遠處草地上,不時發出幾聲“哞”叫。

  朗嘎老人邁著硬朗的腳步走向了霍爾康莊園最底層一棟早已坍塌的泥土房——這裏就是曾經差巴住的地方,低矮、陰暗。拾級而上,是莊園管家居住的磚房,而今已破爛不堪。

  朗嘎老人走走停停:記憶中這裏曾經是管家放糧的地方,破舊的木碗裏糌粑糊糊和著苦澀下咽;記憶裏那一處是當初“金珠瑪米”借糧的地方,一鏟鏟嫩黃的青稞粒跳躍著落進背筐。

  記憶一點點往回倒,耳畔傳(chuan) 來洛桑曲培的話:“我們(men) 將在產(chan) 業(ye) 的拉動下,大力發展赤康村的教育和醫療服務,讓村民們(men) 真正享受到小康生活的幸福。”在蒼老的霍爾康莊園裏,洛桑曲培向記者鋪開了一幅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美好畫卷。

  聽著記者與(yu) 洛桑曲培的交談,朗嘎老人清明的眼神裏透出了異樣光彩。

  固“農(nong) ”解決(jue) “溫飽”,打下根基。產(chan) 業(ye) 引領搞“致富”,鄉(xiang) 村經濟煥活力。在新西藏向前發展的腳步裏,赤康村是最貼近時代的“弄潮兒(er) ”,物盡其用地走出了特有的美麗(li) 鄉(xiang) 村之路。

  站起來!富起來!那粒跟隨十八軍(jun) 腳步播下的種子,撒遍了雪域大地。新西藏的蓬勃發展,新生活的甜如蜜餞,滋養(yang) 了那顆破土的嫩芽,而今,在山野爛漫。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