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自治區“兩(liang) 路”精神紀念館中有一張老照片,畫麵記錄的是60多年前,在康藏公路(今稱川藏公路)康定到昌都段,施工人員攻克雀兒(er) 山險阻的瞬間。懸崖峭壁之上,建設者憑借單薄的繩索開展高空作業(ye) ,讓人感受到工程的不易,更感受到建設者們(men) 勇於(yu) 改天換地的英雄氣概。
在新中國成立不久,各項事業(ye) 還一窮二白的情況下,11萬(wan) 築路軍(jun) 民懷著豪情壯誌、抱定必勝信念,在崇山峻嶺間修通了川藏、青藏公路,創造了世界公路建設史上的奇跡,也為(wei) 世人留下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拚搏、甘當路石,軍(jun) 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liang) 路”精神,激勵著一代代交通人團結在“兩(liang) 路”精神的心靈高地,傳(chuan) 承堅守,不斷豐(feng) 富發展其時代內(nei) 涵,創造出一個(ge) 又一個(ge) 奇跡。
2014年8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車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進一步弘揚“兩(liang) 路”精神,助推西藏發展。在新的形勢下,“兩(liang) 路”精神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不怕犧牲鑄就精神高地
“慕生忠之墓”,這五個(ge) 字並不在墓碑上,而是被刻在一把鐵鍬把上。青藏公路建設指揮者慕生忠,就是懷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帶領築路大軍(jun) 開始向高原進軍(jun) 。“如果我死在這條路上,這就是我的墓碑。路修到哪裏,就把我埋在哪裏,頭衝(chong) 著拉薩的方向。”這是將軍(jun) 的錚錚誓言。
進藏道路太難走了。和平解放前,除了騾馬、犛牛踏出來的古道,西藏沒有一條現代公路。1953年8月,西藏運輸總隊從(cong) 青海向拉薩運糧時,先後購買(mai) 了2.7萬(wan) 峰駱駝,雇駝工2420名,駝隊綿延幾十裏,用時4個(ge) 多月才到達目的地,30多人倒在運糧途中,損失駱駝4000多峰。
路必須修!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四川和青海等省各族人民群眾(zhong) 以及工程技術人員組成了11萬(wan) 人的築路大軍(jun) ,勠力同心、英勇無畏,逢山開道、遇水架橋,夜以繼日、艱苦奮戰,開啟了可歌可泣的築路征程。
“康藏公路全長2200多公裏,穿過14座大山,可是我們(men) 的踏勘隊為(wei) 了找路,卻跑了不止二萬(wan) 五千公裏,翻了幾百座大山。許多人鼻子裏流血、臉上脫皮,有的人眼睛和耳朵都出血。”擔任川藏公路測量隊長的齊樹椿在青藏高原一待就是5年。
1953年底,齊樹椿帶領測設大隊在川藏公路邊測量邊施工到古鄉(xiang) 冰川時,遇到了冰川爆發形成的巨大泥石流,衝(chong) 毀了已建成和正在建設的公路。連蘇聯專(zhuan) 家也說:“從(cong) 未見過如此大規模的泥石流。”
齊樹椿帶領10名隊員想方設法下到冰川溝底勘察。溝穀有80米深,他們(men) 就像壁虎一樣貼著斜坡,手腳並用攀沿石塊一步步爬行,稍有不慎就會(hui) 丟(diu) 掉性命。但齊樹椿沒有考慮這些,唯一的願望就是盡快探明情況,把公路早日修通。
1954年底,總長4360公裏的川藏、青藏公路同時通車,在世界屋脊築就了穿越“生命禁區”的幸福之路。
彼時隻有40多歲的齊樹椿頭發已經花白,一隻眼睛也看不見了。但看到公路建成後兩(liang) 旁建起了新房,藏族老百姓吃上了鹽巴、穿上了新衣,齊樹椿無怨無悔。
在“兩(liang) 路”修建過程中,有3000餘(yu) 名築路人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一座座墓碑正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英雄主義(yi) 精神的象征,充分展現了“兩(liang) 路”修建者對理想的矢誌不渝和對事業(ye) 的勇往直前。
頑強奮鬥促進民族團結
在地質條件、氣候條件、物質條件都十分艱苦的情況下,要修好兩(liang) 條公路,除了要有不怕犧牲的勇氣,築路者們(men) 還要有更為(wei) 堅強的意誌、頑強的毅力,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
1953年,被藏族老百姓形容為(wei) “猴子難攀援,野羊也不敢下山喝水”的怒江天險橫亙(gen) 在施工大軍(jun) 麵前,由於(yu) 測設落後於(yu) 施工,數萬(wan) 築路大軍(jun) 麵臨(lin) 著停工的風險。
千鈞一發之際,李魯卿作為(wei) 測量隊長,勇敢站了出來,與(yu) 另一組測量隊共同承擔了怒江段的測設任務。
為(wei) 了盡快拿到一手數據,李魯卿在山頂不避風雪忍饑挨餓,在山腰開路探險,在山腳披荊斬棘,一路都走在最前麵。白天選線後,晚上還要進行設計工作直至深夜,即便是大雪後腰疼病發坐臥困難,他仍一手持杖一手撐腰指揮工作。李魯卿帶隊走遍怒江沿線所有可能的線路,最終測設出了新中國公路史上最聞名的奇路——怒江七十二道拐。
麵對險峻的自然條件、有限的築路設備,築路軍(jun) 民渴了喝雪水,餓了吃“代食粉”,困了幕天席地,還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研究築路技術、商討施工方案,在實踐中摸索經驗,創造性地攻克了橋梁建設和養(yang) 護等多項技術難題,使“兩(liang) 路”得以暢通。
頑強奮鬥,動力何來?西藏地區長期交通不便,同樣一塊茶葉,隔著一條江能相差三四元。藏胞的生活很苦,很多人因為(wei) 長年吃不到鹽,脖子都粗腫起來;穿不到布,冬夏都是一件皮襖。“不把公路修好,怎麽(me) 對得起黨(dang) 和人民?什麽(me) 艱難困苦我們(men) 都樂(le) 意忍受。”
“兩(liang) 路”的修建也得到了各族群眾(zhong) 的廣泛支持。沿線群眾(zhong) 紛紛主動給工程隊帶路,還組織犛牛隊運送糧食和器材。整個(ge) 修建過程中,參與(yu) 築路的藏族民工就有兩(liang) 萬(wan) 多名,共同修路架橋、攜手奮進,深化了軍(jun) 民魚水情,加強了民族團結。
川藏、青藏公路的建成,改變了西藏長期封閉的狀態。從(cong) 此,全國各地支援西藏建設的物資和人民生活所需用品源源不斷地運上雪域高原,增進了西藏和祖國各地的聯係,拉開了西藏現代交通事業(ye) 發展的序幕,也引領西藏發展建設進入快車道。
寶貴精神曆久彌新
川藏、青藏公路通車60多年來,“兩(liang) 路”精神不斷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持續奮鬥,創造出新的奇跡,川藏、青藏公路不斷升級完善、蛻變新生。“兩(liang) 路”精神也曆久彌新,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川藏、青藏公路建設難,養(yang) 護同樣難。為(wei) 了守護11萬(wan) 築路者們(men) 用汗水和鮮血鋪就的道路,60多年來,大量工人駐紮在沿線開展養(yang) 護工作。他們(men) 中有參與(yu) 過道路修築的退伍軍(jun) 人,有公路沿線地區的少數民族群眾(zhong) ,也有外來又紮根下來的交通人,不少人一幹就是一輩子,甚至幾代人都服務於(yu) 此。他們(men) 默默奉獻,甘當路石,不僅(jin) 確保了公路的暢通,也傳(chuan) 承和弘揚了“兩(liang) 路”精神。
科技的積澱為(wei) “兩(liang) 路”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總經理汪雙傑介紹,20世紀70年代,中央作出了青藏公路鋪設油路(瀝青路)的重大決(jue) 定。此後,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三代科研人員薪火相傳(chuan) 、攻堅克難,累計觀測數據300多萬(wan) 組。正是由於(yu) 這種持續近半個(ge) 世紀的深入研究和技術沉澱,使高原凍土成為(wei) 科研“熱土”,讓青藏高原不再是不可逾越的“第三極”。
如今,以“80後”為(wei) 主體(ti) 的第三代凍土科研人員已擔負起延續高原凍土科研火種的重任。在青藏公路的曆次整治、改建中探索形成的凍土工程研究方法與(yu) 測試技術,奠定了我國凍土工程的研究基礎,我國凍土工程理論與(yu) 技術體(ti) 係得以創建。
“昔日鐵鑿已為(wei) 盾構所代替,肩頭扁擔換成了大型起重機,落後工具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大國重器。港珠澳大橋跨越如虹,聯通三地;中國橋、中國港、中國高鐵聲名赫赫……”汪雙傑說,“兩(liang) 路”精神在新時代煥發了新的生機,為(wei) 交通運輸事業(ye) 注入了發展動力。
隨著路況的不斷改善和旅遊業(ye) 的興(xing) 起,沿途各族群眾(zhong) 也發揚“兩(liang) 路”精神,抓住機遇、勤奮工作、努力開拓,打造了各類特色旅遊、發展起各種特色產(chan) 業(ye) ,推動了沿途地區經濟社會(hui) 發展,人民群眾(zhong) 生活水平不斷改善,雪域高原開啟了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