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西藏新聞

林芝市巴宜區嘎拉村——桃花村的美麗蝶變

發布時間:2022-05-08 08:43:00來源: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

  又是一年四月天,雪域高原萬(wan) 物複蘇,一片春意盎然。在尼洋河畔,318國道邊,漫山遍野的桃花如期綻放,遠處藍天雪山、近處碧水桃花,映襯著嘎拉村村民們(men) 猶如桃花盛開般燦爛的笑臉,述說著現今美好的幸福生活。

  西藏林芝市巴宜區嘎拉村,有著西藏“桃花第一村”的美譽,這裏由1200多株野生桃樹構成了270多畝(mu) 的“世外桃源”。每年三月下旬桃花盛開,來這裏觀景賞花的遊客絡繹不絕,桃林裏、村舍邊隨處可見村民們(men) 忙碌的身影。

  2021年時值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西藏考察時,於(yu) 7月21日來到嘎拉村調研。“總書(shu) 記到了我家,那麽(me) 的親(qin) 切,同我聊家常,問生活、問家裏情況,問得很仔細。總書(shu) 記的關(guan) 心讓大家很感動,我一輩子都不會(hui) 忘。”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村民達瓦堅參依舊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

  昔日窮山溝 如今網紅地

  從(cong) 林芝市巴宜區沿著318國道出發,約十公裏路程,遠遠就看到坐落在一片桃林間的嘎拉村:隻見嶄新連片的紅頂藏式小樓、獨具特色的民宿和觀景台,道路整潔曲幽,綠樹成蔭,粉紅的桃花點綴著星星點點金黃的油菜花,三五成群的遊客在這裏悠閑徜徉;走進村莊,清新濕潤的空氣裏彌漫著淡淡桃花香,硬化道路進村入戶,粉飾一新的白牆紅瓦民居沿著道路兩(liang) 邊排開,超市、村級活動室、衛生室、公廁等一應俱全。一個(ge) 原生態與(yu) 現代氣息融合的村落正煥發無限生機。

  而十年前這裏卻是另一番景象。“那時候,村裏由於(yu) 人畜未分離、汙水橫流、氣味難聞、村容村貌差,基礎設施不完善,製約了全村的發展。村民們(men) 辛辛苦苦一年下來卻掙不了多少錢,人均收入還不到5000元。”嘎拉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邊巴回憶道。

  那時,村子雖然在國道邊,但是沒有硬化道路,一過大車或者起風時,整個(ge) 村子都能看到細細的灰塵,到了雨季道路泥濘。很多群眾(zhong) 住著兩(liang) 層木板或石頭房子:一層住牲畜、裝飼草,二層住著全家人。而那幾百畝(mu) 的天然桃林也完全處於(yu) “野生”狀態,別說是有人看護了,還有不少村民迫於(yu) 生計,偷偷砍伐燒柴做飯、取暖。

  變化始於(yu) 2014年,這一年嘎拉村開始進行村居環境治理,實施人畜分離。逐步的造林綠化、庭院改造、修棧道、挖水渠、堆瑪尼堆、建觀景亭、道路硬化、管網入地、綠化亮化、綠色籬笆、瓜果庭院建設。環境改善了,不僅(jin) 提高了村民們(men) 的生產(chan) 生活質量,也使得嘎拉村完成了從(cong) 村莊到景區的蛻變。嘎拉村的桃花節名氣越來越響亮。

  雖然這裏年年舉(ju) 行桃花文化旅遊節,但之前由於(yu) 設施、環境等因素,每次也就象征性地開幕一下,當時連大門和廁所都沒有,大都是附近村民和市民來這裏。而如今的桃花節那可是熱熱鬧鬧的幾天,還有很多諸如文藝表演、“畢秀”比賽、跳鍋莊等配套活動,許多遊客不遠千裏從(cong) 其他省區或西藏其他地市來到這裏打卡桃花節。

  守著桃花源 吃起旅遊飯

  山川相間,桃花滿目。自從(cong) 2002年林芝桃花文化旅遊節在這裏舉(ju) 辦以來,嘎拉村已連續舉(ju) 辦了20屆。但是在9年前,十多屆桃花旅遊文化節並未給村裏帶來多少現實利益,每年的旅遊收入還不足5萬(wan) 元。由於(yu) 缺少規劃管理、基礎設施不完善、環境髒亂(luan) ,景區知名度低,遊客數量也少。

  但是從(cong) 2014年開始,桃花村經曆了華麗(li) 蝶變。近年來,隨著人居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改善,嘎拉村鄉(xiang) 村旅遊邁入快車道。相繼實施了嘎拉小康示範村項目、嘎拉“桃花源”升級工程、嘎拉村農(nong) 業(ye) 綜合體(ti) 建設項目、美麗(li) 鄉(xiang) 村項目,將嘎拉村打造成“林芝市桃花旅遊文化節的舉(ju) 辦地”“林芝市城市公園”“林芝市婚紗攝影基地”“大學師生實習(xi) 寫(xie) 生地”。原本處於(yu) 原始、無人管理經營的桃林也由村集體(ti) 統一管理經營,觀景台、棧道、硬化綠化、舞台等一步步完善。

  在村“兩(liang) 委”組織下,全村村民以土地入股和自籌資金等方式,打造麵積100餘(yu) 畝(mu) 的嘎拉村水果采摘園,種植60餘(yu) 畝(mu) 冬季油菜花、20多畝(mu) 青稞及其他花草,旅遊產(chan) 業(ye) 鏈條得到延伸。

  隨著鄉(xiang) 村旅遊的發展,以桃花文化旅遊節為(wei) 契機,為(wei) 當地民族特色旅遊產(chan) 品及手工藝品搭建了平台,藏香豬肉、藏香、藏式木碗、刺繡背包、手工項鏈、唐卡等各類民俗文化旅遊商品從(cong) 這裏走向全國各地。嘎拉村“旅遊+”發展模式已然形成,村集體(ti) 經濟逐步壯大,村民們(men) 吃上了旅遊飯、走上了致富路。“之前村子就靠著種青稞、油菜和放牧,有時候我就到市裏去打零工掙點兒(er) 錢,一年到頭手裏沒有幾個(ge) 餘(yu) 錢,現在不隻環境好了、生活便利了,每年靠著桃花節旅遊收入和分紅就有10多萬(wan) 元的收入。”村民次央說。

  據了解,2021年,嘎拉村桃花節累計接待遊客14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60餘(yu) 萬(wan) 元,戶均分紅近10萬(wan) 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5萬(wan) 元。

  因桃花而聞名,靠桃花而致富。“我向總書(shu) 記匯報村裏野生桃樹林的情況,他十分關(guan) 心,還囑咐我把老祖宗留下來的東(dong) 西一定要保護好。”邊巴說。

  保護好綠水青山 帶來的是金山銀山

  4月暖陽傾(qing) 灑的嘎拉村,已是綠植花海、嫋嫋炊煙。村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標語映入眼簾,整潔寬敞的村道,錯落有致的藏式民居。在達瓦堅參家寬敞明亮的客廳中,擺著一具藏式家庭獨有的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藏式火爐。厚重的金屬質感閃著黑色、金色的金屬光芒,長方體(ti) 的爐腔,便於(yu) 放置燒水壺、高壓鍋等多種炊具,在藏東(dong) 南這種爐子以燒木材為(wei) 主,在藏北、藏西等高寒區則以燒犛牛糞為(wei) 主,現如今在藏西北高寒區幾乎是每家必備。

  而略顯不同的是達瓦堅參家的藏式火爐並未使用,也沒有連通室外的煙囪。“這東(dong) 西現在就是擺設了,沒有它總感覺家裏少點兒(er) 什麽(me) ,但現在都在用液化氣燒水做飯,燒柴我們(men) 已經好多年沒用過了。”達瓦堅參拍著爐子說道。據他回憶,小時候村裏窮,很多人都偷偷到附近山上去砍伐樹木,再去市場上賣了換錢,更有的圖省事為(wei) 了冬季燒柴取暖、做飯,就近去桃花林裏砍桃樹。

  達瓦堅參今年38歲,也是村裏的老黨(dang) 員,在他看來,對大自然的索取與(yu) 付出是成正比的。村子守著這麽(me) 好的資源和區位優(you) 勢,卻一直沒有很好的發展,那是大家沒有環保意識,隻為(wei) 索取,隻看眼前。“總書(shu) 記說得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現在別說亂(luan) 砍濫伐了,就是刮陣風,稍微粗點兒(er) 的桃枝有點兒(er) 斷裂,大家都會(hui) 小心地給它綁好,希望不要枯萎。”達瓦堅參說。

  這些年,嘎拉村不僅(jin) 完全杜絕了砍伐樹木,村民們(men) 更是自發發展庭院綠化,積極植樹造林,現如今嘎拉村已經實現庭院綠化全覆蓋,周邊植樹造林綠化麵積達到240畝(mu) 。過去過個(ge) 車子就揚塵、跑起路來就起灰的現象早已不見。如今因為(wei) 環境整治、生態修複,帶來的益處讓全體(ti) 村民有目共睹:環境好了,基礎設施上去了,旅遊產(chan) 業(ye) 潛力得到挖掘,村民們(men) 的生活質量和收入水平也是大幅提高。“保護好生態、守護好我們(men) 的綠水青山,既是對後代子孫的負責,也是我們(men) 這一代的自然財富、經濟財富。正是因為(wei) 擁有生態環境優(you) 勢,我們(men) 村才會(hui) 在這幾年快速發展,堅實地邁進小康大道,也正是有了對生態環境認識的轉變,才有了我們(men) 村的快速發展,沒有綠水青山,哪來的金山銀山,更不用說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了。”邊巴感慨道。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