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西藏新聞

以科技促發展 西藏林周縣犛牛養殖從“靠天養”走向“科學養 ”

發布時間:2022-06-27 09:0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圖為(wei) 拉薩市林周縣格桑塘現代農(nong) 牧業(ye) 產(chan) 業(ye) 示範園內(nei) 的犛牛。冉文娟 攝

  在有拉薩“後花園”之譽的林周縣,4000多頭犛牛在格桑塘現代農(nong) 牧業(ye) 產(chan) 業(ye) 示範園內(nei) 吃著精心配比的飼料、悠閑地曬太陽。這裏是西藏首個(ge) 全產(chan) 業(ye) 鏈的綜合性農(nong) 牧示範園區,探索出了一條科學養(yang) 殖犛牛的新路。

  犛牛養(yang) 殖在西藏已有上千年曆史,但養(yang) 殖方式較為(wei) 粗放,犛牛"夏壯、秋肥、冬瘦、春死"現象仍未徹底改變,使得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難以形成集群,製約著農(nong) 牧民增收致富。


圖為(wei) 拉薩市林周縣格桑塘現代農(nong) 牧業(ye) 產(chan) 業(ye) 示範園內(nei) ,工作人員為(wei) 犛牛準備飼料。冉文娟 攝

  “格桑塘”寓意為(wei) “幸福美麗(li) 的開闊處”。2017年,格桑塘現代農(nong) 牧業(ye) 產(chan) 業(ye) 示範園開工建設,項目由江蘇省對口援建,總投資達1.5億(yi) 元人民幣。園區分為(wei) 東(dong) 區和西園,東(dong) 區功能為(wei) 良種犛牛繁育基地,西園主功能則為(wei) 奶牛養(yang) 殖、犛牛育肥及飼草料加工。經過幾年探索發展,這裏不僅(jin) 構建起草、牛、肉、奶一體(ti) 化產(chan) 業(ye) 鏈,還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nong) 戶”模式,帶動當地民眾(zhong) 就業(ye) 增收。

  西藏自治區農(nong) 科院掛職林周縣副縣長朱彥賓介紹,園區犛牛會(hui) 定期接種各類疫苗,避免寄生蟲感染。工作人員會(hui) 根據犛牛不同階段的需求,如牛犢時期的生長需求、母牛產(chan) 仔時期的營養(yang) 需求等,進行科學的飼料配比,最大程度保證犛牛各階段的生長需求。相比傳(chuan) 統養(yang) 殖牛犢需要一年半左右才能斷奶的情況,園內(nei) 的牛犢斷奶時間可大大提前。


圖為(wei) 拉薩市林周縣格桑塘現代農(nong) 牧業(ye) 產(chan) 業(ye) 示範園內(nei) 的犛牛。冉文娟 攝

  此外,園區在冬春季節植被稀疏無法滿足犛牛需求時,通過種植飼草,將犛牛進行統一飼養(yang) 、集中育肥,彌補了犛牛“靠天養(yang) 殖”的弊端。

  園區還瞄準高端牛肉銷售市場。朱彥賓說:“我們(men) 預計九月開品鑒會(hui) ,看看我們(men) 的牛能不能產(chan) 出雪花牛肉。”

  園區的發展也為(wei) 本地大學生和農(nong) 牧民就業(ye) 提供了機會(hui) 。動植物檢疫專(zhuan) 業(ye) 的大學生拉巴桑珠2020年畢業(ye) 後成為(wei) 園區的一名獸(shou) 醫。他說:“在這裏工作專(zhuan) 業(ye) 對口,還能跟著專(zhuan) 家學習(xi) 科學養(yang) 殖技術,增長了本領,為(wei) 將來的發展打下基礎。”

  “通過科學養(yang) 殖和精細化管理等手段,我們(men) 有信心培育、推廣更適應西藏的優(you) 質犛牛品種。”朱彥賓介紹,園區將以犛牛繁育為(wei) 抓手,短期育肥為(wei) 突破口,打造精細化細分市場,力爭(zheng) 三年內(nei) 把格桑塘建設成為(wei) 拉薩市乃至西藏自治區的優(you) 秀現代化養(yang) 殖示範園,為(wei) 農(nong) 牧民切實帶來實惠。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