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是藏民族核心生活方式之一,茶葉千年前從(cong) 漢地傳(chuan) 入西藏,見證了西藏和各省市的交流,也見證著中央對西藏的關(guan) 懷和西藏民眾(zhong) 生活的巨大變化。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就此獨家專(zhuan) 訪西藏民族大學副教授趙國棟博士,探究“一杯酥油茶”中蘊含的漢藏民族交流史。
現將采訪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藏族諺語中有“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之說,茶在藏族民眾(zhong) 的飲食生活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有哪些具體(ti) 體(ti) 現?
趙國棟:藏族民眾(zhong) 所說的茶,既包括茶葉,也包括酥油茶、甜茶等茶飲。茶是藏族民眾(zhong) 日常飲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酥油茶是藏族飲食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
酥油茶既是飲,又是食,不但每天都要喝,且要喝足,否則就會(hui) 覺得“身上不舒服”。牧民家庭一般每天有四次較正式的飲茶。早茶要與(yu) 炒麵或糌粑一起食用,茶喝足了一天才有勁。午茶喝茶時也要吃一些糌粑。午後茶一般在下午五點左右,此時正是放牧時間,屬於(yu) 加餐茶。最後一次茶是晚茶,忙碌了一天的人們(men) 圍坐在爐火旁,喝茶享受家人團聚時光。
2016年3月,雲(yun) 南迪慶藏族自治州,民眾(zhong) 與(yu) 家人坐在一起喝酥油茶聊天。中新社記者 任東(dong) 攝
茶是身體(ti) 健康的衛士。在藏文文獻《漢藏史集》中有關(guan) 於(yu) 茶葉藥用功能的內(nei) 容,藏醫也較早地肯定了茶葉的藥用價(jia) 值。藏醫藥名著《晶珠本草》記載:茶有“清骨熱、退高燒,治熱性病”的功效。此外,青藏高原的人們(men) 可通過飲茶補充維生素C。
現在,在西藏人們(men) 仍然每天都要飲用酥油茶,日益豐(feng) 富的各類飲料並沒有取代酥油茶的重要地位。茶館遍布西藏的城市和鄉(xiang) 村。
中新社記者:曆史上西藏並不出產(chan) 茶葉。茶葉是何時從(cong) 漢地傳(chuan) 入西藏,並被西藏民眾(zhong) 所接受?茶葉向青藏高原傳(chuan) 播有何文化意義(yi) ?
趙國棟:近年來,西藏考古取得的許多重大成就為(wei) 我們(men) 認識茶葉傳(chuan) 入西藏提供了重要依據。在對阿裏故如甲木寺遺址考古中發現了茶葉殘存,其年代距今約為(wei) 1800多年。研究顯示,這些茶葉來自內(nei) 地中東(dong) 部、南部區域的可能性極大,甚至是唯一來源。由此推斷,主要產(chan) 自內(nei) 地中東(dong) 部和南方區域的茶葉很早便抵達了青藏高原腹地。
在唐代,現在的西藏拉薩與(yu) 陝西省西安之間形成了溝通往來的唐蕃古道。公元781年,常魯公出使吐蕃時與(yu) 吐蕃讚普赤鬆德讚有一段關(guan) 於(yu) 茶葉的對話,讚普也展示了來自漢地的六類名茶。這表明當時漢地的茶葉已進入吐蕃王室。
宋代時,茶葉在少數民族區域內(nei) 進一步流行,這促進了交通古道的拓展,在拉薩與(yu) 四川之間、拉薩與(yu) 雲(yun) 南之間形成了多條古道線路。
西藏薩迦政權時期,元朝政府所設的“西蕃茶提舉(ju) 司”是管理漢藏茶葉貿易的重要機構。清代繼續推行茶葉“榷場”管理體(ti) 製,並在拉薩設置4大驛站,主要管理茶馬商品的集散轉運之事。
此外,青藏高原流傳(chuan) 的神鳥銜茶救國王、文成公主帶茶入藏等民間故事,都具有漢藏文化的共同敘事元素,展示了茶葉在漢藏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藏族民眾(zhong) 接受、運用茶葉的實踐,是在漢藏文化交流,各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礎上,通過長期實踐積累演化形成的。各族民眾(zhong) 的文化、情感聯係通過茶葉紐帶得到了強化。茶,尤其是酥油茶因而成為(wei) 一個(ge) 文化紐帶和符號。
2012年3月,西藏拉薩,民眾(zhong) 在大昭寺廣場上邊喝酥油茶邊聊天。中新社記者 李林 攝
中新社記者:專(zhuan) 為(wei) 茶馬貿易而生的“茶馬古道”是世界最古老的經貿商路,為(wei) 何說這條古道不僅(jin) 流通著商品和貨物,也是漢藏民族文化交流的紐帶?
趙國棟:茶馬古道的興(xing) 起經曆了不同的形態,悠久的曆史必然賦予它重要的文化紐帶角色。
馬幫是茶馬古道上的主力軍(jun) ,也是茶葉貿易的主要參與(yu) 者之一。他們(men) 身上的冒險探索、努力勤勉及銳意創新的精神,對古道沿邊各民族、群體(ti) 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此外,其文化紐帶作用還表現在城(村)鎮發展、貿易往來、人口流動、宗教及音樂(le) 文化交流以及民族交流與(yu) 融合等方麵。
2019年我在西藏阿裏普蘭(lan) 縣調查時,在一座老宅中發現了較多的茶葉文化遺存,包括“寶興(xing) 茶滎經精製廠”、“康定茶號”(原字為(wei) “號”)、“滎經芽細”、“西康省茶葉公司”等茶文化標識。它們(men) 主要存在於(yu) 20世紀30至40年代,被精心保存並粘貼在牆壁上。在“寶興(xing) 茶滎經精製廠”和“康定茶號”兩(liang) 個(ge) 標識的圖案中均有一種“火焰圖”,構圖融入了漢藏兩(liang) 種文化元素,在西藏、四川、雲(yun) 南等地是一種共享的用於(yu) 標記好茶葉的通用圖案。這表明沿著茶馬古道,關(guan) 於(yu) 茶葉的一些文化形式是漢藏民族共同完成的,具有文化的互構與(yu) 共享特征。
2022年6月,雲(yun) 南省普洱市寧洱縣那柯裏村,遊客走在茶馬古道遺址上體(ti) 驗。中新社記者 劉冉陽 攝
中新社記者:據了解,藏民族飲茶講究長幼、主客之序,有著一係列禮節和規範,這和漢族茶文化有何相通之處?
趙國棟:藏民族的熱情好客在飲茶中即可體(ti) 現。家中來客,主人要請客人在主位坐下。倒茶前要先清潔茶具,倒茶時要正對著客人,雙手捧著茶壺慢慢注入茶湯。
若不是當天的新茶,給客人倒茶後要馬上去打新茶,打好後再換掉客人麵前的茶。主人會(hui) 每隔幾分鍾為(wei) 客人加入熱茶。
從(cong) 茶文化的生成與(yu) 演變來看,漢族飲茶有深厚的藝術性和文化積澱,煮飲、煎茶、點茶、泡茶等均重視禮節和規範,這些文化元素也深刻影響了藏族飲茶文化。比如唐代陸羽所著《茶經》中說:“為(wei) 飲,最宜精行儉(jian) 德之人”,漢藏飲茶都強調飲茶與(yu) 良好的品行和道德情操之間的關(guan) 係。
茶道、茶藝是另一種類型的飲茶文化,更強調技術、藝術與(yu) 情感的結合,並以此來突出特定的審美。近年來,藏族茶道、茶藝表演受到重視,它在中華茶道、茶藝中占有重要位置。
2019年7月,來自江蘇蘇州的小遊客們(men) 在拉薩體(ti) 驗酥油茶製作。中新社記者 何蓬磊 攝
民間生活化的飲茶文化和藝術表演性的飲茶文化二者並行不悖,這在漢藏飲茶中是相通的。
中新社記者:西藏和平解放70多年來,國家采取了哪些措施來保障、提升西藏民眾(zhong) 的飲茶需求?
趙國棟:長期以來,國家始終關(guan) 心西藏各族民眾(zhong) 的飲茶需求,並為(wei) 此開展了大量工作。
一是保障茶葉供應和降低茶葉價(jia) 格,重點關(guan) 心廣大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國家加大對四川、雲(yun) 南等地邊銷茶生產(chan) 企業(ye) 的支持力度,並采取積極的措施保障消費。西藏和平解放之初,解放軍(jun) 進藏部隊設立采購處保障茶葉供應,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了“西藏貿易公司”。1954年青藏、川藏公路通車後,“西藏貿易公司”組織了大批茶葉等物資抵達拉薩和西藏各地。為(wei) 保障廣大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的需求,國家特別加大了對偏遠農(nong) 牧區的茶葉供應。
從(cong) 1960年開始,拉薩市國營商貿部門本著“先生產(chan) 後生活、先群眾(zhong) 後職工、先高寒地區後一般地區”的原則開展商品供應分配,有效保障了民眾(zhong) 的茶葉需求。1980年之後,市場化經營成為(wei) 滿足西藏各族民眾(zhong) 茶葉需求的重要支撐。
和平解放初期,四川、雲(yun) 南等地的茶葉在西藏售價(jia) 要比在產(chan) 地高出許多,1959年左右茶葉價(jia) 格出現下降,此後國家又數次大幅下調茶葉在藏銷售價(jia) 格。
二是大力支持西藏茶葉種植和茶產(chan) 業(ye) 發展。1953年,在西藏現在的波密、左貢、察雅、貢覺、類烏(wu) 齊、八宿等縣境內(nei) 已經開始茶葉種植。1956年,現林芝市察隅縣境內(nei) 已經建成了小規模的茶園。20世紀60年代又陸續引進茶籽進行試種。
2021年11月,西藏墨脫縣德興(xing) 鄉(xiang) 易貢白村門巴族民眾(zhong) 在采摘茶葉。中新社記者 貢嘎來鬆 攝
目前,在國家支持、對口支援省市幫扶和西藏各族民眾(zhong) 的奮鬥下,西藏茶產(chan) 業(ye) 發展勢頭良好。優(you) 質茶園規模不斷擴大,茶樹品種、茶產(chan) 品種類不斷增加,茶葉品質穩中有升。西藏民眾(zhong) 不但喝上了西藏產(chan) 的茶,也享受到了茶產(chan) 業(ye) 發展帶來的經濟和生態紅利。
我們(men) 看到,茶葉消費在西藏始終保持著一股韌勁兒(er) ,並未因高度豐(feng) 富的現代飲料而被淘汰。這與(yu) 茶在西藏特有的實用性、文化與(yu) 情感等特性密切相關(guan) 。在西藏茶產(chan) 業(ye) 發展中,我們(men) 看到了漢藏人民深厚的情誼,相信茶葉將在西藏續寫(xie) 新的故事和篇章,為(wei) 漢藏交流再添精彩。
受訪者簡介:
趙國棟,博士,西藏民族大學副教授,藏秦喜馬拉雅傑出青年學者、鹹陽市有突出貢獻專(zhuan) 家,首屆“中華優(you) 秀茶教師”榮譽稱號獲得者,現任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hui) 學術委員,著有《茶葉與(yu) 西藏》《西藏茶文化》等多部專(zhuan) 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