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西藏新聞

做一顆奮鬥的“種子”(中國道路中國夢·奮鬥者正青春 )

發布時間:2022-08-25 10:51:00來源: 人民日報

  農(nong) 業(ye) 現代化,種子是基礎。作為(wei) 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我博士畢業(ye) 後來到國家農(nong) 作物種質資源庫工作。青稞(裸大麥)是我國青藏高原地區的主要口糧,也是我開展資源保護和研究工作的主要領域。

  為(wei) 了做好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的基礎性工作,防止那些傳(chuan) 承了數千年、攜帶抗旱耐鹽以及綠色優(you) 質等特性的古老地方品種、野生資源消失,科研工作者一直在奮力收集種質資源。為(wei) 此,我每年都要進藏3次以上,既要在趕路中克服高原缺氧、山高路遠等困難,也要在走村入戶時迅速進入工作狀態,盡最大努力了解相關(guan) 信息,為(wei) 後續開展鑒定工作積累線索。從(cong) 藏東(dong) 南到藏西北,從(cong) 墨脫到班公湖畔……我和同事們(men) 在廣袤的高原上開展種質資源收集,經曆了種種的艱辛,也得到了成長和收獲。

  還記得墨脫公路剛通車的時候,我們(men) 穿過嘎隆拉隧道到墨脫縣城,海拔從(cong) 3700米下降到1200米,短短90公裏的路程用了3個(ge) 多小時。狹窄的公路,一邊是山體(ti) ,一邊是落差上百米的雅魯藏布江岸懸崖,有的轉彎處隻能容一輛車通行。就是在這裏,我們(men) 發現了紅米、龍爪稷、香蕉、芭蕉等一些高原罕見的熱帶作物種質資源,實地摸清了作物種質資源分布、種植曆史以及發展狀況,為(wei) 全國第三次農(nong) 業(ye) 種質資源普查和專(zhuan) 項調查積累了豐(feng) 富信息。

  2021年7月,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會(hui) 議審議通過了《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方案》,提出“必須把民族種業(ye) 搞上去,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guan) 係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you) 勢、控風險,實現種業(ye) 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為(wei) 種業(ye) 振興(xing) 吹響號角。這意味著種質資源工作者要肩負起更大的使命、更重的責任。好消息接踵而至。2021年,一座新的大容量、自動化、現代化的國家農(nong) 作物種質資源庫在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落成,容量由40萬(wan) 份提升至150萬(wan) 份,保存技術手段由單一的低溫種子保存拓展為(wei) 集低溫種子保存、試管苗保存、超低溫保存和DNA保存於(yu) 一體(ti) 的全方位體(ti) 係化保存,可滿足全國作物育種、種質資源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產(chan) 業(ye) 化發展等多方麵的需求。

  近些年,我國種業(ye) 發展有了很大進步,為(wei) 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穩產(chan) 保供作出了重要貢獻,但種業(ye) 發展基礎仍不牢固,保障種源自主可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緊迫,糧食安全這根弦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繃得更緊。作為(wei) 青年科研工作者,我們(men) 既要在繼承中發展,秉承老一輩種質資源工作者踏實勤勉的工作作風,做好珍稀、瀕危種質資源考察、收集、保護等基礎性工作,也要在發展中創新,深入開展種質資源研究和科技創新,圍繞產(chan) 業(ye) 鏈布局創新鏈、提升價(jia) 值鏈,為(wei) 種子種業(ye) 賦能。

  在種業(ye) 發展的沃土中,我願做一顆奮鬥的“種子”。新的征程上,我們(men) 將在種業(ye) 科技創新工作中勇擔使命、不懈奮鬥,努力為(wei) 實現種業(ye) 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作出貢獻。

  (作者為(wei) 國家大麥青稞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首席科學家,記者常欽采訪整理)

(責編:陳衛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