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在雪域高原傳(chuan) 承已有千餘(yu) 年。這種曾被西方稱為(wei) “東(dong) 方油畫”的藝術形式,講究在方寸之間繪出萬(wan) 千景象。唐卡在繪畫程序等方麵與(yu) 西方油畫十分接近,其藝術形式和技法不僅(jin) 受印度、尼泊爾繪畫風格影響,還深受唐代繪畫風格和中原內(nei) 地山水畫影響,獨具一格。唐卡中究竟蘊藏著哪些文化交融的符號,西藏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劉洋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一直以來,充滿“神秘感”的唐卡,為(wei) 何廣受收藏家追捧?
劉洋:唐卡之所以顯得“神秘”,是因為(wei) 人們(men) 對它了解不夠。唐卡分為(wei) 手繪和非手繪。手繪唐卡其實是用瑪瑙、珊瑚、朱砂等天然名貴礦物為(wei) 顏料,繪製在布幔上並以彩緞裝裱的卷軸畫,題材以宗教為(wei) 主,涉及曆史、政治、經濟、文化、民間傳(chuan) 說、世俗生活等領域,被稱為(wei) “藏文化百科全書(shu) ”。
傳(chuan) 統唐卡是整個(ge) 藏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內(nei) 容包含曆史、山水、人文、藏醫、天文、曆法等,作為(wei) 傳(chuan) 統“工巧明”(工藝學)的具體(ti) 體(ti) 現,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價(jia) 值和收藏價(jia) 值。
2006年唐卡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後,更加受到國內(nei) 外愛好者追捧。2014年,中國收藏家劉益謙以3.48億(yi) 港元拍下一幅明代永樂(le) 的刺繡唐卡,創造了迄今唐卡拍賣金額的最高紀錄,並使這一藝術形式迅速成為(wei) 關(guan) 注焦點。
明永樂(le) 刺繡唐卡《禦製紅閻摩敵》 中新社發 受訪者供圖
唐卡繪畫是中國繪畫中最具特色的畫種之一,也是www.easyfundingllc.com最重要且最具特色的繪畫表現形式之一。如今,人們(men) 在布達拉宮、西藏博物館或寺廟裏,可以看到很多已有千年曆史的唐卡文物,顏色依然亮麗(li) 、璀璨奪目。
為(wei) 什麽(me) 唐卡不易褪色?全世界的繪畫中,唐卡有著獨特的一麵,就是用金銀及其他寶石作為(wei) 顏料,均來自天然植物和礦物,加上畫師的調色比例、上色技法等工藝,其顏料十分牢固、不易脫落。此外,保存方式也十分重要。藏族百姓認為(wei) 供奉唐卡十分神聖,保管也格外小心。卷軸的形式便於(yu) 攜帶,十分適用於(yu) 古時遊牧生活的藏族民眾(zhong) ,平時妥善收藏,供奉時再取出。
中新社記者:唐卡曾被西方人稱為(wei) “東(dong) 方油畫”,其藝術表現形式與(yu) 油畫有何差異?
劉洋:唐卡的表現形式及繪畫程序與(yu) 油畫十分接近。如唐卡繪畫前,需對畫布進行繃、刷膠、打磨等工序。打草稿時,用木炭條或鉛筆在畫布上勾勒線條,以及後麵上色等流程。因此,一些剛接觸唐卡的西方人,會(hui) 把唐卡稱為(wei) “東(dong) 方油畫”。
唐卡有著與(yu) 國畫、油畫不同的審美特征,既有意象造型的基本審美性,又充滿了象征性和唯美性。
人們(men) 所熟知的是20世紀西藏著名藏族唐卡畫師安多強巴,他曾是西藏自治區美術家協會(hui) 首任主席。他秉承西藏唐卡藝術厚重、精細、華美的風格,借鑒西方寫(xie) 實畫派的精髓要義(yi) ,創造了獨樹一幟的藏族傳(chuan) 統寫(xie) 實繪畫,開創了藏族傳(chuan) 統繪畫創新發展的新篇章。
他常以女神為(wei) 主題,畫得最多的就是度母,所塑造的女神形象,不僅(jin) 展現了西方文藝複興(xing) 的藝術特點,還融入理解。安多強巴認為(wei) :西藏繪畫藝術要發展,必須突破造像度量經的局限性,否則隻能原地踏步。他對自己筆下描繪的釋迦牟尼、度母等造像比例和表現方法大膽改革,使佛祖、度母的造像和神態更自然和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趣味。
安多強巴繪製的《度母》唐卡。中新社發 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唐卡如何見證漢藏交流的曆史,其繪畫元素如何與(yu) 國畫相互影響,進而形成特色?
劉洋: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各個(ge) 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進步和發展。唐卡的傳(chuan) 承和發展,吸收了各民族文化精髓。
從(cong) 藝術形式上看,唐卡技藝受到唐代繪畫風格影響,中原青綠山水樣式不斷融入唐卡畫中。後來,唐卡還大量吸收內(nei) 地山水畫和工筆畫的規律及技法,例如,讓天上彩雲(yun) 團抱,地上山石起伏,讓天界菩薩坐立於(yu) 浮雲(yun) 之上,地界人物行走於(yu) 綠色的山水間,從(cong) 而使整體(ti) 布局生動活潑、富有層次。14世紀唐卡卷軸畫《女神》,是現存最早、全麵運用漢式山水畫技法創作的畫作,其中青綠色的岩石,程式化的雲(yun) 彩,茂密的樹葉,顯然受到漢式的啟迪,空間構圖層次非常連貫。
14世紀唐卡卷軸畫《女神》局部。中新社發 受訪者供圖
內(nei) 地與(yu) 西藏文化是一個(ge) 相互交融的過程。早在吐蕃時期,孔子的盛名就隨著唐蕃之間的文化交流而遠播西藏,並得到藏族民眾(zhong) 認同。在清代唐卡《神變王孔子(貢則楚吉)》中,孔子作為(wei) 儒家的道德聖賢,被西藏民眾(zhong) 改造成“聖、神、王”三位一體(ti) 的貢則楚吉傑布(傑布,藏語意為(wei) “王”)。藏傳(chuan) 佛教中,把貢則楚吉傑布視為(wei) 文殊菩薩的弟子或其化身,盡管兩(liang) 者形象相差甚遠,但是基於(yu) 藏民族自身文化傳(chuan) 統的需要,進而發揮自己想象力,對孔子形象進行認同改造。
清代唐卡《神變王孔子(貢則楚吉)》 中新社發 受訪者供圖
這也說明曆史上中原文化對唐卡內(nei) 容產(chan) 生的影響。作為(wei) 藏族百科全書(shu) ,唐卡通過繪製的圖樣,起到記載和流傳(chuan) 的作用,是漢藏文化交流融合的見證。從(cong) 曆史進程看,西藏文化自古就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西藏文化未受佛教影響前就與(yu) 中原文化在許多領域具有互融性。
其中,與(yu) 鬆讚幹布相關(guan) 的傳(chuan) 記唐卡有很多,現存於(yu) 布達拉宮的《鬆讚幹布畫傳(chuan) 》,詳細地描繪了鬆讚幹布向唐求婚、迎娶文成公主,以及修建大昭寺的故事。大昭寺建成後,鬆讚幹布與(yu) 文成公主親(qin) 自在寺門外栽插柳樹,即著名的“唐柳”。西藏百姓十分愛護這株柳樹,將之視為(wei) 藏漢百姓親(qin) 如一家的信物,並加以神化——傳(chuan) 說此樹是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釋迦牟尼佛像的頭發落地而生。這幅唐卡,清晰地記載著“唐柳”和“唐蕃會(hui) 盟碑”等,也是漢藏友好交往的見證。
中新社記者:如今唐卡繪畫走進課堂,有了完整的傳(chuan) 承體(ti) 係。在傳(chuan) 承與(yu) 創新中,唐卡還有哪些現代表達形式?
劉洋:傳(chuan) 統藏族唐卡藝術的傳(chuan) 承基本為(wei) 家族、師徒模式,並已延續上千年。從(cong) 上世紀末開始,唐卡藝術教育正式走進西藏高等院校的課堂,與(yu) 現代教育模式並軌。西藏大學成為(wei) 全國首個(ge) 開設唐卡專(zhuan) 業(ye) 的高校,對學生的培養(yang) 層次也從(cong) 初期的大專(zhuan) 、本科逐步過渡到碩士、博士研究生。
劉洋在課堂上指導學生繪畫技巧。中新社記者 李林 攝
如今,中學美術課堂也引入了唐卡藝術教學,這是一個(ge) 全新的嚐試和創舉(ju) ,可以讓學生盡早接觸和了解藏族傳(chuan) 統美術,拓寬藝術創作的思路,對學生的藝術綜合能力提高具有積極作用。
文化的融合,帶來了創新與(yu) 發展。唐卡的創新,對每個(ge) 藝術工作者都是挑戰。通過大膽的想象與(yu) 唐卡元素自由組合,運用唐卡繪畫各種表現技巧,以高度概括的藝術手法,表現西藏地區的新生活、新風俗,形成獨特藝術風格,其中蘊藏的“真、善、美”無所不在,我們(men) 稱之為(wei) “新唐卡”。
“新唐卡”既是傳(chuan) 統的,又是現代的,既是當下的,又是對未來有所啟發的。把美術教育和民間美術相結合,尋求民間美術、現實生活和當代藝術的融合,是推進唐卡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徑。今天,人們(men) 應以更開闊的心境和多元化的思路,更積極地傳(chuan) 承好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chan) 。
用現代語言向世界講述“西藏故事”,呈現出跨文化的意義(yi) 。在大美術的觀念下,將唐卡藝術的精神傳(chuan) 承下去,與(yu) 時俱進,轉變藝術教育的觀念和方法,注重交流和探討,積極進行教育創新,可為(wei) 唐卡藝術走向世界藝術巔峰鋪下基石。(完)
受訪者簡介:
劉洋 中新社記者 李林 攝
劉洋,西藏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cong) 事藏族美術、唐卡文化、中國畫及藏漢文化交流研究。西藏自治區美術家協會(hui) 會(hui) 員、書(shu) 法家協會(hui) 會(hui) 員、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會(hui) 員。曾發表《神秘的唐卡藝術走進普通課堂》《體(ti) 驗式教學使唐卡藝術課堂充滿活力——西藏美術唐卡案例實踐與(yu) 思考》《青綠山水融入唐卡藝術的意義(yi) 淺探》等學術論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