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東西問丨蓋琳:教育如何改變西藏?

——專訪歐盟中國友好協會秘書長、浙江師範大學邊疆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蓋琳

發布時間: 2023-04-13 09:03: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教育是西藏文明進步的一個(ge) 重要標誌。民主改革前,在長期政教合一的封建農(nong) 奴製度下,隻有少數三大領主子弟才能受教育,而廣大農(nong) 奴子女沒有任何受教育的權利。民主改革以來,西藏在基礎教育、職業(ye) 教育及素質教育等方麵得到迅速發展,人們(men) 的眼界和思維方式也隨之變化。教育發展如何改變西藏?近日,歐盟中國友好協會(hui) 秘書(shu) 長、浙江師範大學邊疆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蓋琳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就該問題作出詳細解答。

  中新社記者:您在西藏走訪調研的過程中,對西藏的教育和孩子們(men) 有怎樣的印象?

  蓋琳:2014年6月訪問西藏時,我參觀了藏醫藏藥相關(guan) 機構,了解過藏族同胞接受教育情況。2016年8月,我與(yu) 6位歐洲議會(hui) 議員訪問西藏,參觀了西藏大學,在圖書(shu) 館裏看到了藏漢雙語的大藏經。我們(men) 也參觀了西藏唐卡畫院,那裏是西藏唐卡藝術傳(chuan) 習(xi) 基地、西藏非遺項目傳(chuan) 習(xi) 基地。德瓦議員還在拉薩街頭與(yu) 一位年輕路人交談,得知他在北京上大學。據我的見聞和當地朋友介紹,西藏的傳(chuan) 統文化獲得妥善保護,教育資源豐(feng) 富。

  西藏藏醫學院更名為(wei) 西藏藏醫藥大學揭牌儀(yi) 式在拉薩舉(ju) 行。該校為(wei) 世界唯一單獨設置的藏醫藥高等學校,藏醫是西藏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何蓬磊 攝

  盡管西藏地廣人稀,但所有孩子都平等擁有受教育的權利。一位援藏的朋友曾向我講述靠近尼泊爾邊境的吉隆縣內(nei) ,一群小學生的上學方式:孩子們(men) 平時在校寄宿上學,周五放學回到各自家中,周日返校,都覺得能上學特別好。

  教育也為(wei) 西藏的孩子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00後”藏族小夥(huo) 強巴紮西告訴我,他小時候熱愛學習(xi) 、喜歡思考,夢想成為(wei) 文化領域的人才,家人也很支持他。最近,強巴紮西以優(you) 異的成績考入西藏文化博物館工作。

  除了基礎教育保障外,西藏人對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也讓人印象深刻。西藏文化博物館的誌願者李方山老師向我講述了她的一次經曆。她曾遇到一位藏族母親(qin) 接六七歲的女兒(er) 放學,手中提著電子琴。交談中,母親(qin) 說女兒(er) 在拉薩北京小學讀書(shu) ,“是我們(men) 拉薩最好的小學”,喜悅和自豪感溢於(yu) 言表。

  中新社記者:從(cong) 舊西藏的寺院教育,到民主改革後逐步建立現代教育製度,作為(wei) 一名教育工作者,您如何評價(jia) 西藏教育發展變革過程中的變與(yu) 不變?

  蓋琳:教育體(ti) 係改革給西藏帶來巨大變化:教育機構增加,學生人數增多,學費減免,學生出國留學率提升,本地的文化基礎設施也有了很大發展。

  西藏的教育體(ti) 係,從(cong) 舊時以寺院教育、官辦教育、私塾教育為(wei) 主,演變至當前的現代教育體(ti) 係。截至2022年10月,西藏已建立各級各類學校3339所。舊西藏的青壯年文盲率曾高達95%以上,而2022年自治區內(nei) 外在校生總人數已達92.2萬(wan) 人。通過現代教育,許多學生有了出國留學的機會(hui) ,如全國人大代表白瑪措曾留學挪威和澳大利亞(ya) ,全國政協委員邊巴拉姆曾在挪威和美國學習(xi) ,全國政協委員明吉措姆曾在德國和英國獲得博士和博士後學位。回國後,她們(men) 都在各自領域取得了非凡成就。


西藏那曲孝登寺寺廟書(shu) 屋,僧侶(lv) 借閱書(shu) 籍。李林 攝

  如今西藏已實行15年公費教育和包吃、包住、包生活學習(xi) 費用的“三包”政策。同時,作為(wei) 教育的一部分,西藏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博物館有了更豐(feng) 富的展品和內(nei) 容,新落成的西藏自然科技博物館、西藏美術館、犛牛博物館以及大幅增加的農(nong) 家書(shu) 屋、寺廟書(shu) 屋等,都是重要的精神文化學習(xi) 場所。

  西藏教育體(ti) 係改革過程中的不變之處,在於(yu) 藏族文化的保留和保護。今天,學習(xi) 藏語是教育的一部分;學校確保學生在校期間的藏族文化生活和飲食習(xi) 慣不變;西藏寺院教育精髓得以保留;西藏傳(chuan) 統文化中的曆史、哲學、天文、曆算、醫學、辭書(shu) 、文法、詩歌、音韻、文學、音樂(le) 、美術、建築以及雕刻工藝技術和地震等知識,通過教育實現了傳(chuan) 承。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看待教育改革對當地人生活方式的影響?

  蓋琳:現代教育,為(wei) 原本受舊思想束縛的人提供知識,使他們(men) 更平等地看待世界。同時,教育也給他們(men) 更廣闊的眼界、理性的認知力、更強的判斷力,使他們(men) 有更多選擇機會(hui) 。

  藏傳(chuan) 佛教早已融入不少西藏人的日常生活,他們(men) 對藏傳(chuan) 佛教有深厚感情。一些藏族同胞看到廣闊的世界後,確實更關(guan) 注生計需要和現實生活問題。我認為(wei) 這或許是處於(yu) 不同階段的人,對同一事物的理解發生變化。當社會(hui) 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後,人們(men) 對精神層麵提出更高要求,一部分人會(hui) 對藏傳(chuan) 佛教有新的認知。

  西藏拉薩楚布寺僧人們(men) 佩戴麵具參加跳神活動。跳神是由藏傳(chuan) 佛教僧侶(lv) 表演的一種宗教舞蹈。李林 攝

  實際上,生活方式轉變的源頭並不來自教育改革,而是信息變革。如今的互聯網社會(hui) ,人們(men) 獲取信息的數量和速度發生巨變,眼界和世界觀也隨之改變,很多人希望自己與(yu) 世界同步,因此自主要求改變生活方式。

  中新社記者:在西藏建立完善的教育體(ti) 係與(yu) 製度,有哪些現實因素與(yu) 難題?寄宿製是現實條件下的一種必然選擇嗎?

  蓋琳:西藏建立完善的教育體(ti) 係,難題之一是地廣人稀的現實情況。西藏擁有120多萬(wan) 平方公裏的土地麵積,卻隻有366萬(wan) 人口,平均每平方公裏僅(jin) 3人,人員高度分散。對教育來說,學生分散、教師人才短缺,難以保障教育質量;對資金而言,如投入不集中,很難得到產(chan) 出。解決(jue) 的唯一出路,就是教育集中。

  2000年後,西藏在每個(ge) 村辦一所幼兒(er) 園,使輟學率接近0%,基本解決(jue) 了幼兒(er) 園教育問題;每個(ge) 鄉(xiang) 鎮辦一所小學,將教師人才集中,確保教學質量。這樣一來,寄宿製是現實條件下的必然選擇。


在距離西藏拉薩40公裏的榮瑪高海拔生態搬遷示範點,孩子們(men) 在幼兒(er) 園玩耍。江飛波 攝

  我了解到,寄宿製並非強製,主要針對家庭距離學校2公裏以上的農(nong) 牧民子女,其他學生也可自願寄宿。學校設有專(zhuan) 職老師照料學生生活,業(ye) 餘(yu) 時間開展包括傳(chuan) 統文化在內(nei) 的活動,學生生病可請假離校,家長可在非上課時間自由探望。

  一位援藏幹部告訴我,寄宿製解決(jue) 了西藏義(yi) 務教育的兩(liang) 大難題:一是提升教育數量,保障應入學少年兒(er) 童享受免費義(yi) 務教育,輟學率接近0%;二是提高教育質量,西藏學生得到與(yu) 其他省市區相近的教學條件,升學率大幅提高。

  由於(yu) 西藏每個(ge) 鄉(xiang) 鎮麵積較大,很多地方山高穀深、交通不便,寄宿製能最大程度降低路上的安全風險。

  藏族朋友達娃央措告訴我,寄宿製讓學校和老師承擔更多責任,為(wei) 學生提供了便利和實惠,如吃食堂、住宿舍、圖書(shu) 館閱讀書(shu) 籍等,都是國家給予補貼。“我讀初中的時候,也是受益者,每天都有營養(yang) 餐,而且住校生會(hui) 有生活津貼補助。”

  中新社記者:您長期在歐洲工作生活,如何看待東(dong) 西方在教育上的異同?如何增進雙方對彼此的理解?

  蓋琳:歐洲的教育體(ti) 製中有值得學習(xi) 和借鑒之處。但中國特別是西藏的實際情況特殊,不能照搬歐洲。西藏的教育改革,隻能根據當地實際,克服困難,逐步實現教育現代化。

  歐洲基礎教育的理念主要是讓孩子有快樂(le) 童年,培養(yang) 他們(men) 開拓性思維、自學能力和獨立人格等。課堂會(hui) 相對活潑輕鬆,以培養(yang) 能力為(wei) 導向,老師與(yu) 家長各自明確責任,相互合作。這些都基於(yu) 歐洲國家學生人數少,師生比高,經濟基礎好,教育資源雄厚等特點。

  與(yu) 之相比,包括中國在內(nei) 的東(dong) 方教育,更關(guan) 注“打好基礎”,夯實基礎知識學習(xi) ,重視提高學生的“短板”,強調未來競爭(zheng) 力。西藏地廣人稀,學生分散,教師人才短缺,師生比低,經濟相對落後。如不集中投入資源,不易保障教育質量,因此其教育方式無法效仿歐洲。但西藏的教育改革,賦予了每個(ge) 人平等受教育的權利,並全麵實現15年義(yi) 務教育,使西藏自治區的義(yi) 務教育走在中國前列,甚至是世界多數國家前列。


2018“瑞德”斯諾克“巔峰對決(jue) ”公益活動在西藏啟幕,丁俊暉指導藏族學生打台球。何蓬磊 攝

  教育改革還提高了年輕藏族同胞的身份認同感。一位藏族朋友告訴我,藏族文化並沒有在現代發展中被分割,她的家鄉(xiang) 經常舉(ju) 辦少數民族藝術節、運動會(hui) 、傳(chuan) 統節慶等,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生活結合得很好。因為(wei) 當地人習(xi) 以為(wei) 常,沒有被大肆報道,所以不被外界了解,更不被西方了解。

  我建議可加強這方麵的宣介,在國內(nei) 外主流媒體(ti) 多做有關(guan) 報道,在海外如歐洲國家、歐盟機構舉(ju) 辦相關(guan) 圖片展、推介會(hui) 、研討會(hui) 等。

  目前西藏與(yu) 西方國家在基礎教育方麵的溝通渠道很少,自治區可創造條件,歡迎歐洲年輕學子到西藏遊學,促進文化交流,增強彼此了解。

  我也建議歐洲的政治家、官員和朋友到西藏多走走、多看看,真實感受西藏及其發展,這樣能避免在不了解的前提下先入為(wei) 主,也能向身邊朋友介紹在西藏的所見所聞。通過中歐雙方共同努力,多創造溝通渠道,可以讓更多人了解西藏及其教育改革取得的成就。

  受訪者簡介:

  蓋琳,歐盟中國友好協會(hui) 秘書(shu) 長、浙江師範大學邊疆研究院特聘研究員,2005年起在歐洲議會(hui) 工作,是首位在歐洲議會(hui) 工作的中國人。發表過多篇文章,著有《我在歐洲議會(hui) 》一書(shu) 。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