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東西問·鎮館之寶丨多吉平措:西藏布達拉宮北魏合金佛造像何以見證中外文明交流?

發布時間: 2023-05-24 09:25: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三尊北魏合金佛造像是布達拉宮年代最早的一批佛造像文物,它們(men) 對研究犍陀羅文化與(yu) 中華文明有怎樣的意義(yi) ?與(yu) 藏傳(chuan) 佛教有怎樣的聯係?西藏布達拉宮管理處文物研究室副研究館員多吉平措博士近日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進行深入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作為(wei) 布達拉宮“鎮館之寶”之一,北魏合金彌勒佛造像是一座怎樣的文物?

  多吉平措:這尊北魏合金彌勒佛造像質地為(wei) 鎏金銅,通高30厘米、底寬13.5厘米,北魏和平三年(公元462年)製。此尊彌勒佛造像結跏趺坐於(yu) 方形台座上,頭部高昂,飾渦旋狀發型,頂有高寬的肉髻。麵相俊美,大眼細長,神態威嚴(yan) 。身著袒右肩袈裟,左肩披褊衫,衣質厚重,衣紋寫(xie) 實。右手舉(ju) 起結無畏印,左手握住衣角。台座分兩(liang) 層,上層為(wei) 須彌座,四麵均以淺浮雕刻仰覆蓮瓣及卷草忍冬紋裝飾。座後刻有“大魏和平三年,歲在癸卯,正月庚子朔廿一日乙未,漁陽郡坊公坎,釋慧旭嵩遂等敬造彌勒聖像。願一切眾(zhong) 生常仰佛會(hui) ,悉受法言,塵築苑絕,其有隨喜者,願天上苜,三徒地獄惡鬼畜生,速令成佛,攜師高堪”。


北魏彌勒佛像。受訪者 供圖

  由於(yu) 長期在西藏供養(yang) ,造像臉部、袒露出的胸口及發髻均被塗上泥金,造像五官進行過彩繪開臉。此尊造像造型完美,工藝精細,氣勢恢宏,體(ti) 現了北方鮮卑民族胸闊健碩的形象特征和文化氣質,也代表了北魏金銅造像的最高藝術水平,是北魏造像“平城模式”的典範之作。


北魏彌勒佛像台座局部。受訪者 供圖

  與(yu) 之相媲美的還有同在布達拉宮的釋迦牟尼佛像、旃檀佛立像。從(cong) 銘文看,分別製於(yu) 北魏延興(xing) 三年(公元473年)、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

  中新社記者:這三尊北魏合金佛造像為(wei) 何在布達拉宮眾(zhong) 多文物中地位如此之高?

  多吉平措:布達拉宮是全世界文物藏量尤其佛造像藏量最豐(feng) 富的地方之一,大約延續2000多年的相對完整的佛教造像體(ti) 係保存在此。


布達拉宮。趙朗 攝

  首先,從(cong) 現存佛教造像形製看,三尊北魏合金佛造像是布達拉宮佛造像年代最早的一批。目前世界範圍內(nei) 所存北魏金銅佛造像數量不多,布達拉宮能有如此數量,難能可貴。

  其次,佛造像銘文顯示的時間、地點、人物、主題,是完整曆史空間中的故事敘述,對研究中國古代各民族曆史、藝術、宗教、民族交流、佛教中國化曆程等是重要的實物資料。


北魏彌勒佛像。受訪者 供圖

  最後,現存北魏合金佛教造像中,相當一部分收藏在國外。國內(nei) 也有一定數量的藏品,但國內(nei) 這類文物藏品分布區域相對明確,大多集中在河北、山西、內(nei) 蒙古等北方地區,北京一些博物館也有部分藏品。地處青藏高原腹心區域的布達拉宮能留下相對數量較多的北魏合金造像,這對研究布達拉宮館藏文物及西藏地方曆史極為(wei) 重要。

  中新社記者:這三尊北魏合金佛造像為(wei) 何有犍陀羅遺風?當時的北魏與(yu) 犍陀羅藝術有著怎樣的聯係?

  多吉平措:古代犍陀羅國現為(wei) 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部分地區,曾是古印度十六國之一。孔雀王朝時期,佛教傳(chuan) 入;貴霜帝國時期,約公元1世紀,佛教文化開始繁榮發展。由於(yu) 政權更迭等原因,犍陀羅藝術約在公元5世紀愈漸式微。所以,現在人們(men) 所稱的犍陀羅藝術,即貴霜帝國時期佛教藝術高度發達的階段。


北魏旃檀佛立像。受訪者 供圖


北魏旃檀佛立像局部。受訪者 供圖


北魏旃檀佛立像局部。受訪者 供圖

  犍陀羅連接著中亞(ya) 、南亞(ya) ,所以當時佛造像也受到了古代印度、古代波斯、古希臘羅馬和北方草原等不同文化圈的影響。

  犍陀羅地區曾是絲(si) 綢之路最大的交通驛站之一,其藝術通過絲(si) 綢之路也傳(chuan) 入中國北方地區。在北魏時期,佛教得到空前發展。所以,當時中國北方的雲(yun) 岡(gang) 石窟、麥積山石窟、龍門石窟等地的佛造像可以看到犍陀羅遺風。

  從(cong) 年代看,即便三尊北魏合金佛造像造於(yu) 當時犍陀羅晚期式微階段,但相隔萬(wan) 裏的北魏時期部分地區因絲(si) 綢之路依然受犍陀羅晚期遺風影響。三尊佛造像佛衣褶皺紋路呈U型,線條流暢,身形比例相對誇張,手勢持“無畏”狀等,其中兩(liang) 尊造像底下的台座、蓮花紋飾、四柱床座等,均符合犍陀羅晚期風格。


北魏彌勒佛像台座局部。受訪者 供圖

  彌勒佛像坐台下的供養(yang) 人物形象,屬於(yu) 當時典型的北方草原遊牧人形象,頭飾有鮮卑式頭巾或帽子,身著的長袍相比犍陀羅時期同題材形象略有縮短。所以三尊佛造像既有犍陀羅遺風,又有傳(chuan) 入中國北方地區後本地化的創新痕跡。綜合起來看,基本符合犍陀羅晚期佛教造像藝術在北方草原傳(chuan) 承創新的曆史事實。

  中新社記者:三尊北魏合金佛造像保存狀況如何?傳(chuan) 到青藏高原後與(yu) 藏傳(chuan) 佛教又有怎樣的關(guan) 聯?

  多吉平措:三尊佛造像獨立完整、裝飾紋樣明顯,銘文題款清晰,保存相當完整。它們(men) 均保存在布達拉宮紅宮黎瑪拉康殿(合金殿)內(nei) ,這裏保存著千尊佛教造像,創作年代跨上千年。由時間序列推測,布達拉宮應是佛教造像最完整的收藏空間之一,包含了從(cong) 早期犍陀羅、斯瓦特、克什米爾、印度、尼泊爾等喜馬拉雅地區的造像及北魏、元代、明代、清代等中國漢地曆代造像,也有西藏各地的精品造像。


北魏釋迦牟尼像。受訪者 供圖


北魏釋迦牟尼像背麵。受訪者 供圖

  三尊佛造像如何傳(chuan) 到青藏高原,目前暫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長期供養(yang) 中,佛造像受到了藏傳(chuan) 佛教文化影響。與(yu) 其他地方出現的北魏佛造像相比,三尊佛造像發髻均有塗藍,臉部繪出了眉毛、眼睛、嘴唇,這在宗教儀(yi) 軌中被稱作塗金、開臉,是藏傳(chuan) 佛教特有的供養(yang) 形式。

  公元8世紀赤鬆德讚建造的桑耶寺,寺藏文獻記載有這類佛造像的泥金儀(yi) 軌,尤其在11世紀後,這一供養(yang) 方式更為(wei) 普遍。開臉、裝藏是藏傳(chuan) 佛教造像製造和供養(yang) 必須的一道工序,經此才能成為(wei) 真正意義(yi) 上的佛像。

  中新社記者:受犍陀羅藝術影響的北魏合金佛造像對研究藏傳(chuan) 佛教文化交流有何意義(yi) ?

  多吉平措:犍陀羅藝術傳(chuan) 入中國主要有兩(liang) 條線路,一條經北方絲(si) 綢之路,從(cong) 現今新疆等地傳(chuan) 入;另一條是沿著印度河經過西藏西部進入青藏高原。

  從(cong) 青藏高原傳(chuan) 入佛教的不同階段來看,早期受西部喜馬拉雅地區的影響更多,大量佛教造像、唐卡等藝術表現形式以及貝葉經為(wei) 主的佛教典籍等來自喜馬拉雅地區。自明代,西藏地方與(yu) 中央政府關(guan) 係進一步增強,尤其文化互動頗為(wei) 頻繁。在明朝中央政府“多封眾(zhong) 建”政策下,西藏地方的佛教文化受漢地影響更密切。目前,除布達拉宮,在大昭寺、薩迦寺、哲蚌寺、紮什倫(lun) 布寺等寺院也藏有數量龐大的元、明、清各朝代宮廷佛教造像和其它珍貴文物。


布達拉宮黎瑪拉康局部。受訪者 供圖

  西藏現存文物中能找到大量明朝中央賞賜給西藏地方的佛造像等文物,其中最重要的是明代永宣時期造像,這也成為(wei) 當下全世界收藏和研究的熱門。但其藏量有限,除國外收藏,國內(nei) 主要集中在故宮博物院、首都博物館等地,布達拉宮所藏數量也不少。如布達拉宮館藏精品文物大明永樂(le) 款觀音銅鎏金像,目前全世界僅(jin) 發現兩(liang) 尊,另一尊在哲蚌寺,屬國家一級文物,是永宣造像中的精品。此外,布達拉宮所存永樂(le) 畫像全世界也僅(jin) 有一幅,目前正在北京故宮展出;還有整套永樂(le) 版《甘珠爾》,也是當時的重要文物。

  以這三尊北魏合金佛造像為(wei) 代表的西藏眾(zhong) 多館藏文物的傳(chuan) 入直接證明,西藏自古以來並非孤立自封,而是與(yu) 內(nei) 地各族人民頻繁往來,青藏高原與(yu) 外界的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渠道多樣。這對研究藏傳(chuan) 佛教文化全貌、西藏地方與(yu) 周邊地區文化交流的曆史及佛教中國化等方麵具有重要意義(yi) 。

  受訪者簡介:

  多吉平措,曆史學博士,藝術學博士後,現任布達拉宮管理處文物研究室副研究館員,西藏文物鑒定委員會(hui) 委員,西藏大學工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西藏倉(cang) 央嘉措文化研究協會(hui) 副會(hui) 長等職務。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