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東西問丨張詩高:西藏傳統文化保護與發展有何啟示?

發布時間: 2023-05-24 09:28: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保護和傳(chuan) 承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發展和創新,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不僅(jin) 是當今世界公認的價(jia) 值理念,更是負責任的政府積極踐行的政策原則。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保護和發展西藏傳(chuan) 統文化,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綜合運用法律、經濟和行政等多種手段,使西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煥發出蓬勃生機。

  一是藏語言文字得到廣泛使用。語言是文化的核心要素。中國堅持民族平等團結的民族政策,包括藏語言文字在內(nei) 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學習(xi) 和使用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教育法等一係列法律法規的保護。在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hui) 通過的各種決(jue) 議和法規,各級政府和政府各部門下達的正式文件、發布的公告都同時使用藏漢兩(liang) 種文字。在西藏各級學校,普遍實行藏漢雙語教育,確保藏族學生在學好本民族語言的同時,學習(xi) 掌握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同時,也有不少漢族、回族等其他民族學生主動學習(xi) 藏語言文字。國家大力扶持藏文輸入法等各種應用軟件和信息產(chan) 品的研發,發布了國家標準《信息技術藏文詞匯》,使藏族群眾(zhong) 充分享受到信息社會(hui) 帶來的便利。此外,藏語言文字還在衛生、郵政、通訊、交通、金融、科技等領域都得到廣泛使用,讓古老的藏語言文字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2023年3月,西藏拉薩市第一小學一年級六班學生吉美旺堆展示自己書(shu) 寫(xie) 的藏文。李林 攝

  二是各類文物古籍得到保護和利用。西藏擁有豐(feng) 富的曆史文物資源,截至2022年底,全區已調查登記各類文物點4468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373處,可移動文物達51萬(wan) 件。國家在西藏大力實施重大文物保護項目,繼1972年維修大昭寺之後,持續投入巨額資金對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大昭寺等文物古跡進行維修保護,僅(jin) 1989年至1995年,國家就投入2億(yi) 多元(人民幣,下同)對布達拉宮進行維修及廣場擴建。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央財政累計向西藏投入資金17.16億(yi) 元、實施131個(ge) 文物本體(ti) 保護維修項目,西藏自治區財政投入資金4億(yi) 元、實施86個(ge) 文物本體(ti) 保護維修項目。2018年底,西藏啟動了周期10年、投資3億(yi) 元的布達拉宮文物(古籍文獻)保護利用項目,目前已經完成一期項目的驗收。

  2012年9月,布達拉宮管理處文物保護科科長卓嘎(左)與(yu) 布達拉宮文物保護人員洛桑共同打開貝葉經。李林 攝

  三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得到保護和傳(chuan) 承。西藏先後多次組織針對西藏民間文化的大規模、有係統的普查、搜集、整理、研究和出版工作,不少瀕臨(lin) 滅絕的民族民間文化得到全麵搶救和有效保護,煥發出新的光彩。以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為(wei) 例,2006年以來,中央財政累計投入2億(yi) 多元,用於(yu) 西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國家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的搶救性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群培訓以及扶持傳(chuan) 承人開展傳(chuan) 習(xi) 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項目基地建設等。


2015年10月,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加央益西在上海展示藏族麵具的製作。周東(dong) 潮 攝

  2021年6月,門巴族薩瑪民歌等17個(ge) 項目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西藏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增加到106項;其中,“藏醫藥浴法”等3項還被列為(wei) 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

  總體(ti) 來看,西藏傳(chuan) 統文化保護與(yu) 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於(yu) 以下幾個(ge) 方麵:

  一是得益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的製度優(you) 勢。舊西藏長期實行政教合一的封建農(nong) 奴製度,占總人口不足5%的農(nong) 奴主幾乎壟斷了西藏全部的物質精神財富,廣大農(nong) 奴連基本的生存權都得不到保障,更談不上享受文化教育的權利,這嚴(yan) 重束縛了西藏社會(hui) 發展的生機和活力,使西藏文化日益走向沒落和衰敗。60多年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西藏各族人民進行了波瀾壯闊的民主改革,徹底廢除封建農(nong) 奴製度,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起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使西藏百萬(wan) 農(nong) 奴在政治上、經濟上和精神上翻身解放,西藏文化從(cong) 此結束了被少數上層封建僧侶(lv) 貴族壟斷的曆史,成為(wei) 西藏全體(ti) 人民繼承和發展的共同文化遺產(chan) ,從(cong) 而為(wei) 西藏文化發展開辟了廣闊前景。


2018年8月,西藏傳(chuan) 統體(ti) 育項目——馬術表演亮相雪頓節,在拉薩賽馬場開幕。何蓬磊 攝

  二是得益於(yu) 中華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西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各民族間逐步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hui) 主義(yi) 新型民族關(guan) 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廣泛深入,西藏與(yu) 祖國內(nei) 地的聯係越來越緊密,這為(wei) 西藏文化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在西藏,藏族學生積極學習(xi)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學生主動學習(xi) 藏語言文字,這正是中華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具體(ti) 體(ti) 現,豐(feng) 富了西藏文化的內(nei) 涵,也使西藏文化更富時代氣息。

  三是得益於(yu) 各級政府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平解放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區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西藏文化保護與(yu) 發展,製定了大量的政策法規,下大力氣保護和弘揚西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同時大力發展現代科學教育文化事業(ye) ,幫助西藏建立起涵蓋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ye) 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繼續教育的比較完整的現代教育體(ti) 係,從(cong) 而使西藏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保護與(yu) 發展。

  2014年8月,西藏色拉寺舉(ju) 行展佛儀(yi) 式。每年藏曆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傳(chuan) 統的節日“雪頓節”。段宏文 攝

  當前,西藏已如期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踏上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經濟社會(hui) 發展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為(wei) 西藏傳(chuan) 統文化的保護與(yu) 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條件,西藏文化必將為(wei) 豐(feng) 富中華民族和世界文化寶庫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簡介:

  張詩高,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當代研究所所長,主要從(cong) 事涉藏現實問題研究。2004年畢業(ye) 於(yu)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yu) 工程專(zhuan) 業(ye) ,獲管理學碩士學位,畢業(ye) 後一直從(cong) 事涉藏工作。2021年10月,擔任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當代研究所所長。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