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萬(wan) 果 西南民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學院教授
隨著中國藏學的發展,原本是舶來品的“現代藏學”概念,當下在中國特有的曆史進程與(yu) 社會(hui) 現實語境下已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藏學研究。現今學術界對“藏學”概念範疇的精確界定依然在討論,部分涉藏研究成果的學科歸口劃分仍在完善過程當中。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於(yu) 2016年5月17日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座談會(hui) 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了哲學社會(hui) 科學“三大體(ti) 係”建設的目標和重要性,既證實了中國藏學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建構和完善之客觀需求的現實存在,也是中國藏學“三大體(ti) 係”建構的方向指導和理論依據。
何為(wei) “藏學”?
一般語境下,藏學有時被籠統地概括為(wei) 所有涉藏研究及現實問題討論的統稱,但這種概括通常是基於(yu) 人們(men) 習(xi) 慣性的判斷而非規範性的學科概念認知。藏學研究領域的學者們(men) 過去曾基於(yu) 各種參照標準,在當時的社會(hui) 背景下對藏學進行各種二元概念組形式的劃分。
我認為(wei) ,狹義(yi) 藏學以傳(chuan) 統“十明”學科和藏語文為(wei) 核心;廣義(yi) 藏學則歸口在民族學一級學科下屬的二級學科,在學理範式上采用民族學、人類學的學理框架,具體(ti) 是指涉藏研究內(nei) 容中屬於(yu) 曆史文化範疇的內(nei) 容,和藏學在現代化社會(hui) 發展進程中與(yu) 其他學科交流交叉而產(chan) 生的一些新學科知識內(nei) 涵,諸如在文學、語言、曆史、宗教、地理、醫藥等學科中涉及曆史文化現狀及發展的部分。廣義(yi) 藏學在研究上突出現代性、現實性和前瞻性,研究方法上突出拓展性、綜合性的研究方法。
學術研究與(yu) 學科係統的發展,催生了對該二元概念組進行重新定義(yi) 和範圍拓展的需求。因此,在延續狹義(yi) 藏學傳(chuan) 統性的同時,應當進一步將角度更豐(feng) 富、視野更寬闊、範式更多樣的跨學科涉藏研究,包括涉藏地區多民族文化互動研究、民族關(guan) 係研究、曆史上的族群交流及演變等方麵的研究內(nei) 容,納入廣義(yi) 藏學範疇內(nei) 。
布達拉宮與(yu) 雪山倒映在拉薩南山湖麵。江飛波 攝
20世紀80年代後,中國藏學研究快速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發展過程中也麵臨(lin) 一定挑戰。因此,中國藏學學科體(ti) 係建設尤有其必要性與(yu) 迫切性。藏學學科的價(jia) 值體(ti) 現在自然價(jia) 值和社會(hui) 價(jia) 值兩(liang) 方麵。藏學由其哲學思想、生態理念、人文精神等主要內(nei) 涵支撐起來,具有獨特的學術性、理論性、龐大的知識體(ti) 係,能夠與(yu) 其他文明和學科體(ti) 係相銜接。在此意義(yi) 上,藏學學科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藏學的自然價(jia) 值和社會(hui) 價(jia) 值在於(yu) 學術研究和實踐層麵的作用,同時還具有麵向中國現狀的社會(hui) 現實意義(yi) 。
當代的中國藏學研究,是作為(wei) 一個(ge) 係統的、完整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科而存在的。對現代學科而言,形成一門獨立學科必須具備三個(ge) 基本要素:一是必須有獨特的研究對象或研究領域;二是必須有嚴(yan) 密的邏輯化體(ti) 係的知識係統,必須遵循學科內(nei) 在的知識邏輯;三是必須有科學知識的生產(chan) 方式。
藏學成為(wei) 一個(ge) 學科,就是因為(wei) 具備了這三個(ge) 基本要素。在學科研究對象方麵,藏學具有豐(feng) 富的研究對象和研究素材。在學科理論體(ti) 係方麵,藏學傳(chuan) 統學術體(ti) 係中的“十明”學科將知識技能組織成為(wei) 具有係統性的結構化知識體(ti) 係,形成了成熟、完整的理論體(ti) 係;藏學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內(nei) 涵與(yu) 當代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建構和可持續發展的適配性賦予藏學學科以時代意義(yi) 和現實價(jia) 值。在知識生產(chan) 方麵,藏文典籍文獻及文化實體(ti) 產(chan) 物等使藏學研究領域的成果具有科學性、實證性和客觀性,能夠進行可持續的知識再生產(chan) 。
基於(yu) 此,藏族文化內(nei) 涵的豐(feng) 富程度超越了片麵的民族研究而上升到理論高度,大量的藏文典籍、文獻及史料等文化產(chan) 物和完整的“十明”學科體(ti) 係、係統的倫(lun) 理及哲學理論體(ti) 係,共同使藏學學科具備了成為(wei) 一個(ge) 學科的必需高度和必要條件,也使廣義(yi) 藏學視野下的文化研究在一般民族文化研究中具有顯著的特殊性和突出的重要性。
西藏拉薩,觀眾(zhong) 正在欣賞展覽中的唐卡。李林 攝
何為(wei) 藏學的雙重屬性?
藏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藏族曆史文化、涉藏事務、涉藏地區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族群關(guan) 係、區域曆史等多方麵內(nei) 容,這決(jue) 定了藏學具有民族屬性。但學科屬性與(yu) 民族屬性在邏輯層麵的混淆會(hui) 導致藏學研究當中的民族敘事覆蓋學術探討,混淆了藏學作為(wei) 一個(ge) 學科所需滿足的先決(jue) 條件。在廣義(yi) 藏學與(yu) 狹義(yi) 藏學的二元概念組坐標係視域下,藏學既表達學術研究的對象、視角和方法,也表達學科係統下的知識結構、文化內(nei) 涵以及係統建構基礎。因此,藏學作為(wei) 一個(ge) 學科,在中國當下的人文社會(hui) 科學宏觀學術生態下,是一個(ge) 同時具有學術屬性和學科屬性雙重性的概念。
藏學的學術屬性主要表現在以問題為(wei) 導向的學術話語係統當中,即以解決(jue) 實際問題為(wei) 目標的涉藏研究,其主體(ti) 多以專(zhuan) 門的研究機構及涉藏問題智庫為(wei) 代表。藏學的學科屬性,則主要表現在以學科為(wei) 導向的學科建設話語係統當中,其核心圍繞著藏學的學科結構、學緣邏輯、梯隊建設、課程設置、人才培養(yang) 等方麵,是以高校為(wei) 主體(ti) 。
在涉藏研究內(nei) 容當中,有相當一部分內(nei) 容,尤其是曆史及文化研究部分屬於(yu) 藏學學科範疇,而其本身具有超越民族文化研究的專(zhuan) 業(ye) 性,因而在學科歸口上屬於(yu) 其他學科。典型的如工巧明、醫方明,其具體(ti) 的知識理論體(ti) 係和專(zhuan) 業(ye) 技術,從(cong) 內(nei) 容上分別應當歸口在建築學和醫學,但藏族建築文化與(yu) 藏醫學曆史文化則為(wei) 藏學學科所關(guan) 注。在此意義(yi) 上,藏學的學術屬性和學科屬性兩(liang) 者間,應當存在互補與(yu) 相互支持,同時學科建設應當成為(wei) 學術研究的來源和保障。
西藏拉薩,觀眾(zhong) 正在欣賞展覽中的唐卡。李林 攝
如何推進藏學“三大體(ti) 係”建設?
從(cong) 學科建設的角度分析中國藏學研究“三大體(ti) 係”的係統發展與(yu) 建設完善,“三大體(ti) 係”建設主體(ti) 是學術研究梯隊,而學術梯隊形成主要依賴於(yu) 藏學學科體(ti) 係建設。能夠服務於(yu) 學科體(ti) 係建設的完善人才培養(yang) ,除了需要場所和平台之外,還需有教材體(ti) 係、培養(yang) 方案和師資隊伍,這些均是高校需主要承擔的任務。學科體(ti) 係建設需要規範嚴(yan) 謹的學科歸口標準。在高校,尤其是一些有一定傳(chuan) 統學科優(you) 勢和基礎專(zhuan) 長的民族院校,其藏學學科建設任務是以學科為(wei) 導向的,因而學術研究梯隊建設和人才培養(yang) ,是這一部分高校的首要任務。在培養(yang) 方案設置方麵,藏學學科的優(you) 化方向應當側(ce) 重於(yu) 高水平、高層次人才培養(yang) 。
“世界藏學府”拉卜楞寺。楊豔敏 攝
藏學學術體(ti) 係建設依賴於(yu) 規範、科學的學科體(ti) 係。在現實視野下,學術體(ti) 係是當前中國藏學“三大體(ti) 係”建設中,涉及較為(wei) 寬泛而結構相對完整的一方麵。藏學學術體(ti) 係已超越了簡單的民族文化研究,而是在不同學科範式下,其學理和方法論的層麵互相關(guan) 聯,學術成果構成互證與(yu) 相互反饋的回路網絡,並建立了具有一定學術界共識的學術成果評價(jia) 體(ti) 係,且廣泛地體(ti) 現在成果發表、學術互動、科研立項及學術成果的實踐應用等方麵。
話語體(ti) 係是在學術體(ti) 係與(yu) 學科體(ti) 係建立完善並形成良性正反饋作用的基礎上,對學科核心理論、思想觀點、意識導向等方麵一種係統性的表達。現實導向性是中國藏學研究的一個(ge) 重要特征,故中國藏學話語體(ti) 係的建設決(jue) 定了中國在國際藏學領域的話語權,也關(guan) 涉中國藏學在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領域的學科地位和規範性。藏學學科的話語體(ti) 係建構依賴於(yu) 規範的學科體(ti) 係和紮實的學術體(ti) 係。在具備學術體(ti) 係的基礎、依托學科體(ti) 係的良性反饋而形成學術體(ti) 係的再生產(chan) 係統後,藏學的話語體(ti) 係得以生成並在諸多方麵發揮作用。
時至今日,中國高等教育係統的涉藏研究相關(guan) 學科已完成了相當程度的人才培養(yang) 與(yu) 學術梯隊建設,為(wei) 中國藏學學科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當前,哲學社會(hui) 科學領域需以廣義(yi) 藏學和狹義(yi) 藏學概念界定來明確藏學學科的內(nei) 涵和外延,突破局限的民族敘事,通過規範的學科建設與(yu) 學術梯隊建設,實現藏學作為(wei) 一個(ge) 學科的學術價(jia) 值、現實意義(yi) 與(yu) 曆史責任。而在未來的藏學學科建設當中,承擔人才培養(yang) 任務的高校應在藏學學科建設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成為(wei) 藏學學科建設的主要平台和中堅力量。
作者簡介:
萬(wan) 果,藏族,西南民族大學教授,民族學、哲學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zhuan) 家;國務院第八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專(zhuan) 家;中國邏輯學會(hui) 因明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副主任;四川省社科規劃評獎入庫專(zhuan) 家;四川省邏輯學會(hui) 副會(hui) 長;兼西藏大學客座教授、西北民族大學特聘教授、青海社會(hui) 科學院特邀研究員、青海民族大學宗喀巴研究院特邀研究員等。現任西南民族大學南亞(ya) 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南民族大學國家民委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研究基地首席專(zhuan) 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