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楊濤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hui) 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深植於(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諸如“天人合一”“萬(wan) 物有靈”等樸素生態觀念,為(wei) 各族人民所熟悉,形塑著中國人看待自然的價(jia) 值觀,貫穿於(yu) 中華民族的精神根脈之中。
今天,在開啟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中共二十大將“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作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進一步為(wei)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指明前進方向。西藏作為(wei) 重要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正朝著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穩步向前發展。
近年來,西藏生態保護工作在國家工作大局中的戰略地位不斷提高。曆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都關(guan) 注生態環境保護,尤其是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明確將西藏定位為(wei) 重要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2020年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上,西藏生態戰略地位進一步提升到“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
成群的黑頸鶴在西藏拉薩當雄縣阿熱濕地覓食。李林 攝
與(yu) 此相應,國家給予了西藏生態環境保護以法律、項目和人才上的大力支持。例如在立法上,中央將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的立法工作上升到國家層麵。其中既有專(zhuan) 門針對青藏高原的國家立法,如2023年以全國人大立法形式製定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也有涉及青藏高原的其他國家層麵立法,如2020年製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2022年製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從(cong) 源頭保護長江、黃河生態環境。從(cong) 國家層麵為(wei) 一個(ge) 地域的生態立法,在全國是少有的。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確定了西藏工作中的四件大事——“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都不能缺、也不能有短板,都要協調好。推動青藏高原生態文明高地的建設,需要科學處理生態保護與(yu) 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國際關(guan) 係之間的協調工作。
首先,統籌生態保護與(yu) 經濟發展,走綠色發展之路。世界工業(ye) 化國家大多經曆了“先汙染、後治理”的困境,為(wei) 經濟發展付出極大的生態環境代價(jia) 。西藏自治區充分發揮上千年的高原生態智慧,在中央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推動綠水青山轉化成為(wei) 金山銀山。生態旅遊、有機高原食品、清潔能源、數字經濟、綠色建築等一批綠色產(chan) 業(ye) 實現了快速發展。2022年,西藏數字經濟加快融入國家“東(dong) 數西算”布局,增加值突破200億(yi) 元(人民幣,下同)。在建的川藏鐵路以成為(wei) 綠色道路為(wei) 目標,規劃設計時主動避讓環境敏感區,選擇對生態環境影響最小的工程方案,采取最嚴(yan) 格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和最先進的生態環保技術。
川藏鐵路拉林段高原複興(xing) 號通過西藏林芝朗縣堆巴磄。魏方合 攝
其次,統籌生態保護與(yu) 民生改善,確保最普惠的福祉。充分保障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態環境的追求,是堅持人民至上的內(nei) 在要求。一方麵,堅持環境就是民生的理念,西藏將環境作為(wei) 最公平的公共產(chan) 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障各族人民的環境權益。另一方麵,堅持生態富民理念,通過投入大量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推動生態領域綠色就業(ye) 、創業(ye) 和增收。“十三五”扶貧攻堅期間,自治區每年為(wei) 大約70萬(wan) 人提供生態崗位,即使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階段的2022年,生態崗位數量仍保持在44.81萬(wan) 個(ge) ;2018至2022年,落實各類生態補獎資金663.9億(yi) 元,有力促進了農(nong) 牧民增收致富,苗圃培育、家庭旅館、碳匯技術等生態領域創業(ye) 活動蓬勃發展。
最後,統籌國內(nei) 與(yu) 國際關(guan) 係,建設世界生態文明高地。作為(wei) 負責任大國,中國積極在生態領域推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ti) 。全球氣候加速升溫日益威脅到全人類的生存發展,減少碳排放成為(wei) 應對氣候變化的關(guan) 鍵舉(ju) 措。在節能減排方麵,中國大力推動西藏的水能、太陽能、地熱等清潔能源建設,使西藏在2015年實現電力自給,告別“燒牛糞、砍薪柴、挖草皮”時代,有力保護了青藏高原植被和清潔空氣,2022年的生態環境監測顯示,西藏空氣質量位於(yu) 全國前列,平均優(you) 良天數比例達99.5%;此外,截至2022年底,西藏累計向區外輸出清潔電力114億(yi) 千瓦時,相當於(yu) 向地球大氣中減少1136萬(wan) 噸二氧化碳排放。在植被保護方麵,中共十八大以來,通過大力開展封山育林、植樹造林等,西藏森林覆蓋率提升至12.31%,極大增強了青藏高原的碳匯能力。在水資源保護方麵,西藏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加強河流水質監測和農(nong) 業(ye) 水源汙染防控,確保了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等跨國河流的水質達到Ⅱ類標準,讓下遊國家和地區也擁有清潔的水源。
2020年6月,西藏山南市紮囊縣,工作人員對西藏首座多碟共焦塔式聚光集熱器的電力設施進行驗收。宋衛星 攝
新征程上,美麗(li) 西藏已成為(wei) 全國各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今天,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貫徹落實、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成果加快應用、生態環保投入機製逐步健全、傳(chuan) 統生態文化不斷挖掘提升,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正在青藏高原上展開,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和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西藏力量。
作者簡介:
楊濤,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hui) 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經濟學博士,從(cong) 事青藏高原經濟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研究。主持國家社會(hui) 科學基金2項、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1項,發表學術論文20餘(yu) 篇,提供智庫報告30餘(yu) 篇,出版專(zhuan) 著《西藏產(chan) 業(ye) 互動的共享式增長效應研究》《西藏那曲牧民定居後生活能源消費及其保障》《西藏民主改革60年·生態環境卷》(執行主編)《從(cong) 重負到自如:西藏農(nong) 牧民宗教消費的貧困效應變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