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班瑪更珠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曆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1959年8月,已經73歲高齡的安娜·路易斯·斯特朗(Anna Louise Strong)和來自11個(ge) 國家的19名記者、作家和廣播工作者一道,來到了民主改革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的拉薩。
將近一個(ge) 多月的親(qin) 曆和見聞,令斯特朗感慨頗深。她在《百萬(wan) 農(nong) 奴站起來》一書(shu) 中寫(xie) 道:“西藏人民終於(yu) 感受到了自由!從(cong) 機場(當雄)到拉薩的路上,從(cong) 那些衣衫襤褸牧民的身上,我們(men) 感覺到了這塊土地上的快樂(le) 在覺醒……我們(men) 的這種感覺在後麵的參觀采訪中不斷再現:在羅布林卡遊園會(hui) 上出現了;我們(men) 被夾道歡迎時出現了;村民們(men) 十分好客時出現了;‘控訴大會(hui) ’的怒吼聲中又出現了……很清楚,西藏人口將大大增長,長期衰落的狀況結束了。他們(men) 已經成為(wei) 世界屋脊上的主人,這種主人翁的意識將不斷加強。”在高原最美好的季節裏,斯特朗通過一名資深記者敏銳的觀察和直覺,領略到了這場徹底的社會(hui) 變革為(wei) 這個(ge) 古老高原和所有高原兒(er) 女帶來的重生。
《百萬(wan) 農(nong) 奴站起來》封麵。受訪者供圖
曆史的車輪
作為(wei) 中世紀“黑暗時代”的產(chan) 物,西歐的封建農(nong) 奴製從(cong) 公元15-16世紀開始廢除,隨之而來的文藝複興(xing) 、宗教改革與(yu) 啟蒙運動,為(wei) 歐洲資本主義(yi) 的產(chan) 生奠定了基礎。從(cong) 19世紀30年代初開始,經過多年鬥爭(zheng) 和一場內(nei) 戰,奴隸製於(yu) 1865年12月在美國正式被廢除。封建農(nong) 奴製在1861年的俄國、1864年的波蘭(lan) 、1894年的冰島、1918年的波黑及1923年的阿富汗壽終正寢。但直到1959年,在已經宣告和平解放7年多的www.easyfundingllc.com,這個(ge) 製度仍然在頑固地堅持著。
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ju) 辦的西藏今昔——大型主題展上,西藏曆史與(yu) 封建農(nong) 奴製展區展出的舊西藏郎子轄監獄的刑具——長方形木製四人腳銬。張勤 攝
封建農(nong) 奴製在西藏有悠久的曆史。三大領主土地占有製從(cong) 公元10世紀開始就逐步形成,並迫使所有農(nong) 奴與(yu) 他們(men) 建立起人身依附關(guan) 係。和平解放前,長期實行的封建農(nong) 奴製度,逐漸形成占西藏總人口不足5%的農(nong) 奴主占有西藏絕大部分生產(chan) 資料,壟斷著西藏的物質精神財富,而占人口95%以上的農(nong) 奴和奴隸沒有生產(chan) 資料和人身自由。三大領主通過占有農(nong) 奴人身,將其牢牢地束縛在土地上,絕對禁止逃亡。與(yu) 此同時,寺院長期壟斷教育,且有機會(hui) 接受教育的僧人更是少數,導致西藏人口的文盲率一直居高不下。自給自足的經濟、三大領主的壓迫、神學禁錮的思想、對外隔絕的環境,使得西藏社會(hui) 長期處於(yu) 一種步履蹣跚的狀態。
到1956年底,新中國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的任務,標誌著社會(hui) 主義(yi) 公有製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從(cong) 此在中國基本建立起來。在少數民族地區,社會(hui) 改革始終秉持毛澤東(dong) 主席提出的“慎重緩進”原則,條件不成熟,不進行改革;一個(ge) 條件成熟了,其他條件不成熟,也不進行重大的改革。在這種思路下,四川、青海、甘肅、雲(yun) 南等有藏族聚居的少數民族地區逐步推進社會(hui) 改革,並於(yu) 1958年基本完成,最廣大人民翻身得解放,最終實現了當家作主的權利,社會(hui) 經濟也迅速得到發展。
坐落於(yu) “藏東(dong) 明珠”昌都市江達縣的崗托村是西藏解放第一村。趙朗 攝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當全世界人民奮起砸碎奴役枷鎖、當中國人民宣告從(cong) 此站起來了、當西藏廣大受壓迫的人強烈要求翻身解放時,任何企圖阻擋曆史前進的腳步,甚至開曆史倒車的想法,都注定是荒謬且徒勞的。
人民的選擇
1951年,為(wei) 了實現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guan) 於(yu) 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其中,第十一條規定:“有關(guan) 西藏的各項改革事宜,中央不加強迫。西藏地方政府應自動進行改革,人民提出改革要求時,得采取與(yu) 西藏領導人員協商的方法解決(jue) 之。”《十七條協議》還明確規定,依據西藏的實際情況,逐步發展西藏民族的語言、文字和學校教育,逐步發展西藏的農(nong) 牧工商業(ye) ,改善人民生活。
在執行協議的過程中,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支持和進藏幹部、軍(jun) 隊的幫助下,西藏的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青藏、川藏、新藏公路正式通車,北京至拉薩正式通航,打破了西藏千年封閉的狀態,從(cong) 此物資運輸更便捷,人員往來更方便,新鮮事物開始湧入古老的高原,人們(men) 開始有更多機會(hui) 領略外麵的世界。
G6京藏高速公路那曲至羊八井段與(yu) 畫麵右側(ce) 的青藏公路並行。江飛波 攝
中國國務院特別研究西藏建設的有關(guan) 問題,明確幫助西藏地方建立發電廠、皮革廠、鐵工廠、河堤水壩、農(nong) 業(ye) 實驗場等八項建設,為(wei) 西藏社會(hui) 的發展提供直接支持。西藏各主要城鎮逐步辦起了銀行、貿易公司、郵電局、人民醫院……可以說,經過多年的努力,西藏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逐漸得到了提高。
在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按照《十七條協議》的規定,進藏部隊和幹部緊密團結西藏各族人民群眾(zhong) ,通過開辦學校、促進教育、建立團體(ti) 、舉(ju) 辦活動、加強宣傳(chuan) 等方式,積極推進各種文化事業(ye) 。從(cong) 1951年3月創辦昌都小學,到1956年9月成立拉薩中學,再到1958年9月建成西藏公學,西藏現代教育從(cong) 無到有,逐步發展。截至1957年,西藏全區有公辦小學98所,在校生6360人;公辦中學1所,在校生700人。與(yu) 此同時,新西藏的文化事業(ye) 也全麵起步。1953年10月1日,拉薩有線廣播站正式成立。1956年4月22日,《西藏日報》藏、漢兩(liang) 種文版創刊……民智已開,大眾(zhong) 覺醒,改革成為(wei) 西藏廣大民眾(zhong) 最迫切的願望。
2020年7月7日,拉薩三高考點外,考生有序排隊進入考場。何蓬磊 攝
偉(wei) 大的變革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中曾如此界定:“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wei) 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chan) 階級的運動是大多數人的、為(wei) 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從(cong) 誕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當作唯一宗旨,把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消滅階級剝削和壓迫、解放勞苦大眾(zhong) 、實現共產(chan) 主義(yi) 作為(wei) 自己的奮鬥目標。
和平解放後,隨著西藏各項事業(ye) 的發展和廣大民眾(zhong) 的覺醒,改革已成大勢所趨。但出於(yu) 西藏曆史和現實的特殊情況尤其《十七條協議》相關(guan) 規定,中央人民政府對西藏什麽(me) 時候和怎樣進行改革等都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態度。
1956年9月4日,中央在《關(guan) 於(yu) 西藏民主改革問題的指示》中,明確提出了西藏六年內(nei) 不實行民主改革的方針。中央一直以來都以極大的耐心、寬容和誠意,勸說、等待西藏地方上層尊重民意,主動進行改革。
2021年3月28日,位於(yu) 拉薩的西藏百萬(wan) 農(nong) 奴解放紀念館新館正式對公眾(zhong) 開放,該館係中國唯一一個(ge) 關(guan) 於(yu) 廢奴運動的紀念館。江飛波 攝
但麵對失去封建特權和既得利益的局麵,西藏上層集團中的一部分人對進行改革懷著深深的恐懼,而周邊少數民族地區已啟動民主改革的消息也刺激著敏感的神經,加上分裂主義(yi) 者長期不斷地蠱惑和慫恿,他們(men) 完全走到人民對立麵,不惜撕毀《十七條協議》,發動全麵武裝叛亂(luan) 以反對改革。
全麵叛亂(luan) 爆發後,中共中央和中央軍(jun) 委為(wei) 了維護祖國統一,徹底解放西藏人民,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徹底平息叛亂(luan) 。1959年3月28日,周恩來總理發布命令,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hui) 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職權。5月31日,中央批複西藏工委《關(guan) 於(yu) 當前在平叛工作中幾個(ge) 政策問題的決(jue) 定》,按照“邊平邊改”的原則開始分階段、有步驟地實行改革。從(cong) 此,雪域高原日月換新天。
2024年3月23日,西藏拉薩春意盎然,布達拉宮腳下柳樹吐綠。李林 攝
這場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的西藏社會(hui) 發展史上最廣泛、最深刻、最偉(wei) 大的變革,其結果是讓百萬(wan) 農(nong) 奴從(cong) 三大領主的封建統治中翻身得解放,從(cong) 封建農(nong) 奴製的剝削壓迫中翻身得解放,從(cong) 政教合一的沉重枷鎖中翻身得解放,從(cong) 神學為(wei) 圭臬的思想禁錮中翻身得解放,是曆史的必然。
1959年9月9日,斯特朗依依不舍地離開拉薩。那個(ge) 時代、那片土地和那群迎來重生的人,深深地留在了她的腦海中:“他們(men) 的土地絕不是一塊容易生活的土地,能供給人們(men) 的是地球之巔的誘惑,堅硬但能豐(feng) 產(chan) 的結實土壤。獲得了自由的人們(men) 無所畏懼,友好地對待外來的朋友。”
作者簡介:
班瑪更珠,又名嚴(yan) 永山,藏族,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曆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2008年入職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中國藏學》雜誌社,擔任《中國藏學》漢文版編輯。2012年,調入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曆史研究所從(cong) 事西藏曆史和藏族文化研究工作。先後參與(yu) 完成《西藏通史》等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多次承擔社會(hui) 調研和涉藏外宣工作,在國內(nei) 相關(guan) 學術期刊上用藏、漢雙語單獨發表學術論文、譯文、綜述、文章近百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