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朗卓嘎(左)正在上課。
列車奔馳在青藏鐵路上。圖片均為(wei) 記者徐馭堯攝
西藏拉薩開往上海的Z166次列車上,一堂思政課別開生麵。
窗外,藍天白雲(yun) 映襯雪山,廣闊草原犛牛成群;車內(nei) ,課堂氛圍熱火朝天,師生之間互動頻頻——
“青藏鐵路上海拔最高的站點是哪個(ge) ?”“青藏鐵路分幾段實現通車?”“火車是哪一年開到拉薩的?”
學生們(men) 踴躍舉(ju) 手、積極回答。他們(men) 來自日喀則市定日縣,乘坐Z166次列車前往上海參加一次交流活動。授課老師叫四朗卓嘎,是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的職工。
伴著列車行進,授課繼續進行。
憶曆史——
“1959年10月1日,蘭(lan) 青鐵路運營通車。1984年5月1日,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開通運營。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這一世紀工程終於(yu) 全線建成通車……”跟隨四朗卓嘎的講述,孩子們(men) 重溫一個(ge) 個(ge) 曆史節點,聽得入神。
為(wei) 什麽(me) 修築一條鐵路需要近50年?是因為(wei) 惡劣的自然環境。“高原凍土、高寒缺氧和生態脆弱是青藏鐵路建設麵臨(lin) 的三大難題。”四朗卓嘎結合眼前情景介紹鐵路修建的困難,“大家看,我們(men) 正處於(yu) 高海拔地區,草皮看起來多脆弱啊,鐵路建設過程中要避免破壞環境。”
孩子們(men) 往窗外看去,曆史與(yu) 今天仿佛在眼前交匯。
“那些年,建設者就是在各種考驗中建起了我們(men) 現在走的高原天路。”四朗卓嘎說,孩子們(men) 也頻頻點頭。
說榜樣——
授課中,一個(ge) 個(ge) 榜樣的故事讓孩子們(men) 印象深刻。
“你們(men) 吃過凍成冰坨坨的硬饃嗎?”孩子們(men) 搖頭,四朗卓嘎繼續說,“這是莊心丹吃了很久的東(dong) 西。”
莊心丹是青藏鐵路首任總設計師,他帶領僅(jin) 11人的勘測小組奔赴青藏高原,餓了啃凍饃、渴了喝冰水,寫(xie) 下數十萬(wan) 字的勘測報告。
“莊心丹2004年病逝,很遺憾他沒有看到青藏鐵路全線通車。”聽完這個(ge) 故事,許多孩子紅了眼眶。
榜樣的事跡感人至深。王占吉、劉鐵良、張魯新……他們(men) 都是風火山高原凍土定位觀測站的工作人員,值守海拔4700多米的觀測站40多年;於(yu) 本蕃,24歲來到唐古拉山,平均每天徒步檢查線路近10公裏、彎腰500餘(yu) 次。
“孩子們(men) ,等火車開到唐古拉山、風火山,我會(hui) 提醒大家。大家看向窗外的風景時,要記得前輩們(men) 的奉獻啊!”四朗卓嘎說。
講變化——
白瑪曲吉是定日縣一中的學生,這是她第一次離開西藏。七八年前,白瑪曲吉第一次乘坐火車從(cong) 日喀則到拉薩,感受到鐵路帶來的便利。現在有機會(hui) 乘坐火車去上海,她十分興(xing) 奮,“我期待有一天能駕駛火車,帶更多鄉(xiang) 親(qin) 走出山區,看到更大的世界。”
一堂40多分鍾的思政課很快結束,孩子們(men) 意猶未盡地聊著關(guan) 於(yu) 鐵路的故事。對他們(men) 來說,這些不再隻是課本上的敘述,而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
“以前隻知道鐵路修建難,不了解其中有多少付出。這堂課讓我知道了修建和養(yang) 護青藏鐵路十分不易。我一定好好學習(xi) ,將來建設家鄉(xiang) ,報效祖國。”定日縣二中學生米瑪頓珠說。
聽眾(zhong) 不僅(jin) 是學生,許多乘客也被吸引過來,站在車廂兩(liang) 頭旁聽。“聽了這堂課,我們(men) 對青藏鐵路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一名來自江蘇的旅客說。
“既然要長時間乘坐火車,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不讓這段時間更有意義(yi) 呢?”上海援藏幹部、定日縣教育局副局長汪海鯨說,“我們(men) 確定了坐火車前往上海開展活動的計劃後,決(jue) 定給孩子們(men) 在車上安排一節思政課。”於(yu) 是,在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的精心準備下,有了這堂別開生麵的思政課。
“這堂課不僅(jin) 內(nei) 容豐(feng) 富,而且結合孩子們(men) 的乘車之旅,讓他們(men) 的感受更真切、學習(xi) 更深入。”汪海鯨說,“我們(men) 持續開展各類現場思政課,邀請基層工作者授課,讓孩子們(men) 更好地學精神、看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